70年前,日本何以敢同時對中美蘇三大國宣戰?我們被騙了太久

二戰期間,日本“以小敵大”的舉措著實讓世界人民刮目相看,敢於同時叫板中美蘇三大國,這番看似有些“不自量力”的勇氣,連日本人自己也沉醉了好久。不過,馬克思有句話說的好,對於有些事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當你真正看清楚它的全貌時,才會知道,自己原來被欺騙了很久......

70年前,日本何以敢同時對中美蘇三大國宣戰?我們被騙了太久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披在日本身上關於“小”的虛假表象。

“顯瘦”的國土面積

日本國土面積37.8萬平方公里,雖然比法國略小,但比德國和英國要大(英法德三國在歐洲的地位,不用說大家也知道)。而這,還不包含人家近47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中國才300萬平方公里海域)。

論領土面積,日本排在全世界224個國家的前三分之一;論領海面積,日本高居世界第六。如果這樣還算小,那世界怕是真沒有大國了。

70年前,日本何以敢同時對中美蘇三大國宣戰?我們被騙了太久

當然,外人看日本“小”也是客觀事實,這只不過是因為它們國土形狀太過狹長,狹長狠了,就顯瘦而已。

“全民皆兵”的人口數量

現在全球共有13個人口上億的國家,日本自然也是其中一個。截止到2016年,人本共有1.27億人口。

你可能會說,“現在多,不一定以前也多”,我們來看看二戰期間,日本同主要交戰國的總人口情況。

二戰時期,中國號稱4億人口,美國則有1.3億人口,日本的人口數量是0.78億,不過,這還沒有包括1937年日本實際控制東三省、朝鮮和臺島人口。

70年前,日本何以敢同時對中美蘇三大國宣戰?我們被騙了太久

論比例,二戰時日本同中美的比例遠高於現在。而且,日本在戰時是全民皆兵的狀態,當年的“一億玉碎”計劃,足見其瘋狂。

讓中國受益無窮的日本工業基礎

打仗打得是人、是錢,同時也是工業實力,沒有拿得出手的軍工產品,即便是富如猶太人,一到亂時,怕是也只有抱頭逃竄的命。

二戰日本敢稱“大日本帝國”,自然也要有“大”的實力。作為二戰時期亞洲唯一可以自主研製飛機的國家,其發明的‘零式戰機’,在太平洋戰場上讓美國吃盡了苦頭。

70年前,日本何以敢同時對中美蘇三大國宣戰?我們被騙了太久

在產量上,單單三菱重工一家企業就為日本製造了1.8萬架飛機和4600輛坦克。與之相比,海軍也同樣佔數量優勢,據相關數據統計,戰爭期間,日本共有戰艦637艘,航母25艘。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前,日本海軍與美國海軍相差無幾。


當然,如果對這些還沒有概念的話,可以參考解放後的東北,那些實打實的工業基礎,讓中國在幾十年之後依然受益無窮。


捋清楚了這些,再回看當年日本對槓俄國、叫板三個月滅亡中國等行徑,就顯得順理成章多了——他們並沒有盲目到不自量力,他們確實有那個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