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專業化和農業規模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出路

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少人在從事農業生產,這個數據不好說,但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比較明確的:生產的(適度)規模化和農民的專業化。

小時候,父母都在家種地,印象中,除了下雨和冬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地力忙活。過完春節開始修剪茶樹、施肥,要提前為採茶季做好準備呀;稍微晚點,開始育秧,準備種稻子,後面要種玉米、黃豆、花生、芝麻、紅薯等等,還有自家吃的各種菜,時節順序記不得了,但總是一年到頭在地裡忙活,當然也還會上山砍樹、燒炭,家裡養豬養雞,似乎總有幹不完的事兒。最後發現,一年下來,能見到有錢有收入的也就是茶葉和山上砍樹賣的錢。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天還在村裡務農的農民,大概也還每年重複著同樣的事情。

家家戶戶都在菜園裡撥弄著自家的幾分地,都能把各種蔬菜種得很好,但這一切都僅僅限於自己家裡吃,最後吃不完的餵了豬,形成不了規模,也很難見到效益(省了買菜的錢),效率也低。換一個思路,如果每年一個農戶家裡要種20種菜,有20個農戶,那麼每個農戶一年到頭都要花時間在地力種各種菜;但是如果每個農戶只生產一種菜,然後彼此之間按約定進行交換。這樣在夏天種辣椒茄子的農戶在冬天就有時間做其他,冬天種蘿蔔白菜的農戶也在夏天騰出了時間。當然可能會存在各種問題,但是每個農戶只要負責種好一種菜,不管是效率和專業技能都提升了,還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這就是專業化、規模化給農民帶來的利益。

農民的專業化和農業規模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出路


這個思路推廣到更大範圍的農業領域也是一樣適用的。農民集中在一段時間裡、較大規模從事謀一項農業生產工作,其效率和獲得的效益都會遠遠高於終日在地裡忙活、全部圍著自己的一日三餐轉。相應地,這就要求農戶在自己生產能力的範圍內,有足夠的地。如果一個農戶一天能給五畝田插秧,但是現在家裡只有兩畝田,那麼他的效率再高,也只能是種兩畝地。如果現在有五畝地,顯然一天的工作量剛剛好,滿滿當當,比原來效率提高了一倍多;如果這個農戶有十畝地,還想在一天內插秧完成,那可能需要請人幹活或者考慮購買機械;如果家裡有50畝地,剛好一臺插秧機一天能完成插秧工作,那麼農戶就會考慮購買一臺插秧機。這樣一來,效率又提高了十倍。個農戶專心種水稻,成為水稻專業種植戶,會用各種農用機械、效率極大提高,當然,最後獲得的收益也會數倍增長。水稻僅僅是一個例子,其他的種蔬菜、水果也是一樣,結合地域優勢和特色資源,圍繞具體產業,開展各種農業生產。

效率的提高源於技術的發展和農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而專業度建立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學習中。顯然,一個種了十年蘋果的種植戶其專業度正常情況下肯定高於入行才兩三年的農戶;同樣,一個種植面積100畝的農戶其專業度往往也會高於面積只有幾畝的農戶,因為他會遇到更多的問題,會因為規模大而更加關注生產中可影響蘋果樹生長的因素而學習更多。所以,規模化和專業度是相互聯繫、密切共存的。

農民的專業化和農業規模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出路


60年代和80年代是國內嬰兒出生的兩個高峰期,而如今,60年代的出生的已經開始步入60歲老年人的行列,80年代出生在農村的一批人通過高考或外出務工大部分都離開了農村,所以,如今很多農村勞動力的主力都是60後和80前中間的這一人,往後已經出現嚴重的脫節,這與目前農村的空心化是相互印證的。未來農村的空心化仍將進一步加劇,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不會發生變化。但農村也仍然還有希望。

近兩年關於農村的創業創新提的比較多,官方的數據顯示是積極樂觀的,越來越多在城市有工作經驗或者大學畢業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年輕人去到縣、鎮、村,投入到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當中去,迅速火熱起來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似乎也驗證了部分農村的蓬勃發展。

對於國內多數平原或丘陵地帶的農村,發展規模化種植、養殖、加工也許是大的方向,而還有很多農村,需要圍繞當地的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包括特色種養、民間工藝等一二產業以及自然文化旅遊、康養等服務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比如,很多農村在山區,但靠近大中城市,就可以開展相關的養老服務,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大的資源,水、空氣、土地都將極具吸引力,讓周邊城市的退休老人在農村過養老生活,尋找回歸自然的感覺。

農民的專業化和農業規模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出路


可以想象,未來中國的農村數量將會減少,但是特色化會更加顯著,在具體產業上也將更聚焦。以生產為主的農村在規模化方面越發明顯,而以特色資源帶動服務業發展的農村將更具特色,農村更美麗、便利、宜居。而農業也將在以互聯網為主的現代技術推動下,實現質量和品牌升級,生產端和市場端連接更加緊密,農產品銷售難題也會很大程度上環節,農民能專心生產,穩步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