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遊郯子公園」——盡數囊括郯城的文化歷史精髓

天籟一樣的寂靜和濃淡相宜的夜幕下,我帶著兒子在公園漫步。漫步在這座已有幾經變遷的公園中,耳絕了鬧市的喧譁,心寂了功利的浮躁,在空無中把心靈悄悄的落在身邊的風景中。


  這是城市空間裡僅有的幾處可以歇心歇腳的的綠地。或睹先賢而發思古之幽情,或泛舟河上,或岸邊垂鉤,或草坪私語,或長廊小憩,或登閣憑欄以望遠,總能乘興而歸。
  這樣的綠地,小城周邊盡有,兼有闊達之美,夏天在裡面待著,真正是綠蔭如蓋,涼風沁人肌骨,卻是夜晚近足之外,遠而不能至。

「夜遊郯子公園」——盡數囊括郯城的文化歷史精髓


  郯子公園此前只是一片瓦礫場,在斜陽裡看,仍殘存著萬千氣象。荒涼不堪,草都長滿了,仍能匯聚人氣,賺得兩三個人,兩三個零落的影子。
  舊時,此地是州府縣主官的後花園,幾百年間,歷任主官費勁心力,將世間各種趣味都搬到一個園子中,還巧妙地借來山水,借來奇花異草,補充園內的景緻,讓景色有遠有近,有實有虛,為士子雅集、文宴、議事或者官眷遊憩,留戀之所。歲月如流沙,幾百年不經意間走過,過去存在的物質痕跡在地震、戰爭和人事的興衰中漸漸消卻,只在舊像中留有幾分遺存。
  1994年8月,郯城縣人民政府責成縣建委負責成立公園建處,是年10月動工開建,建有東、南大門,東門為主門,系牌坊式仿古建築,南門為二層樓閣式仿古建築。園內主要景點有:郯子像、假山、玉帶橋、九曲橋及亭閣水榭及沿河長廊。後因年久失修、人為損壞使之遭到極大破壞。
  直至2013年,當時的主官,集全縣的意志,以郯子湖大酒店為依託開始重新修建,力求再現“故國復景,老城新觀”,打造一個複合型城市紀念性公園。
  從公園之外遠遠望去,高大的飛簷一角伸向天空,與樹的枝幹息息交流。這座佔地近三萬平方米的公園,東西縱橫,南北騰挪,一色的青磚硬山牆瓦頂建築。


  在陰鬱的底色下,公園門前的鵝卵石小路上泛著光澤。穿著布鞋從上面走過,能夠體會到歲月磨洗出的光滑與圓熟。
  公園東西縱橫,南水北陸,佔地約15萬平米的空間內緊湊、精巧的架構出三種風景。
  公園東正門牌坊上有武中奇先生的題書“郯子公園”。門口,有四個石獅,兩新兩舊,兩大兩小,錯落排列,彰顯出古今的氣象之異。小的那一對,頭上捲毛有七團,象徵著園宅舊主人的七品官階,其像怒目圓睜宣示著官者不可一世的威嚴。大的那一對,近年所刻,昭示著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地位。石獅後是高大恢弘的門樓,兩側一副楹聯,“鹿乳奉親賢孝仁義帝者表,鳥鳴紀官德才威雅聖人師”,把郯城的傳統文化精髓盡數囊括。
  高跨門檻後即第一道景觀“郯子廣場”,迎目而來的是一個名揚數千年的國君塑像,雖然遊人在行色匆匆的旅程中,漸漸不再探問它的歷史和意義,卻總被其巍峨的身影所奪。近左是幾株垂柳,讓我想起朱自清先生散文裡提到的,細細的柳絲就像兒時的風箏線,站在橋的中央,伸出手去,便會觸到一個久遠的夢。石像後是四處石刻,具體講述郯子的忠孝仁賢故事。

「夜遊郯子公園」——盡數囊括郯城的文化歷史精髓


  右邊朝鳳苑,苑前廊柱上一副黑漆作底、揮金為字的抱柱聯。苑後以折橋長廊連接著的是五鳩閣、少皞館、九扈堂,以及五稚亭,亭西稍遠有竹,鬱鬱蔥蔥,一顆挨著一顆。可見坐亭賞竹,不惟是古代文人的雅趣。松柏長青,修竹挺拔,它們象徵著中國文化脈絡中一種綿延不絕的氣節與情操。亭東近處是現代版的“曲水流觴”,以電力掘出地下之水,築石槽引水長流,各種顏色的小鯉魚,穿梭期間,倒也涓涓可愛,這樣現代的流觴,恐怕在古人看來是雅得那樣俗,卻引得小兒陣陣歡呼。
  過了第二道門,真是豁然開朗,別有天地。一眼先是階階直上的曲拱橋,大理石拱柱粗獷方正,即白且滑且冷。
  郯子公園不缺水的意趣。公園南側,東西貫穿,比池塘略大,自古就以郯子湖名之,雖不能泛舟,夏天卻有荷花荷葉,憑欄端望,蓮的莖如稚嫩小兒的手臂,不時隨著微風搖曳出粉紅的詠歎調。時枯時泛的郯子湖,宛如小城的眼睛,從中可以將故城浩大幽遠的積蘊和苦難一一讀取。尤其是最近幾晚,幾簇水噴頭噴出一個扇面,再有視頻投影其上,在瀟瀟落水中上演著古今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坐在石凳上,感覺到那水的聲色真是撲到人眉宇上來了。若在微醺之後,迎著小風,似睡非睡地躺在長椅上,聽著嘩嘩的落水聲,真會教你忘卻身在哪裡。


  過了拱門和石橋,就是一處闊地,周圍稀疏錯落的置放了幾處石凳,幾株柳槐,中間就是現代兒童遊樂場的簡化版了,碰碰車、遊戲機,兒童、少年在這裡歡呼雀躍,樂淘淘。大俗大雅之外,還要考慮經營的難處。公園的燈效、修繕和維護是一筆不小的款項,沒有幾份落俗的經營,哪來今天的新園。
  再向西還有更多的風景,需要細品慢遊。郯子公園如果作為一篇文章讀下去,似乎專一排斥抒情,行文跳蕩,心隨步走,卻處處有隔,似要故意製造心靈閱讀的障礙,移步換景,水墨畫一般的人造景觀中,青磚灰瓦,碧樹綠池,裝飾的色彩、紋飾、圖案規範到一磚一石之中,自然與人造之物攜手相看,久久不相厭倦。

「夜遊郯子公園」——盡數囊括郯城的文化歷史精髓


  諾大公園,有水,有植,更有亭。公園的水植凸顯的是生態功能,公園的亭卻蘊含著小城的文化底蘊。
  亭子很多,但最大的莫屬鹿鳴亭,為三層紫砂岩仿古石亭,高11.7米,底層直徑9.7米,12根立柱,重約120噸,由莒南縣6位雕刻師耗時兩年半雕刻完成,56種規格1181塊紫砂岩石雕刻了古郯數千年風雲變幻中的盛世與苦難,賢孝與英烈,一副接著一副,不僅在技巧上精巧得榫扣,在藝術上也是恢弘闊達。
  站在亭裡向東北觀天,又是一副關於天空的圖景,藍天的高遠與歷史的沉厚從容地握手言歡了。
  數千年過去了,郯子當年苦心經營的東倉、社稷壇、先農壇、墨泉等許多名勝古蹟,大都不復存在。春秋之世那郯國的人文盛世在數千年的風霜中早已煙消雲散,後世同鄉為何還念念不忘?
  不難想象,後世隨著郯城政治地位的邊緣化,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漸漸陷入末流,能夠唯可自矜的也只有上古時期那幾百年的文風盛世了。沂沭兩河的水終年汩汩,四季不竭,水邊的斷壁殘垣顯化在數千塊紫砂岩石上,不正是後世子孫不甘於平庸的大懷抱大胸襟嗎?!(楊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