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郯子公园」——尽数囊括郯城的文化历史精髓

天籁一样的寂静和浓淡相宜的夜幕下,我带着儿子在公园漫步。漫步在这座已有几经变迁的公园中,耳绝了闹市的喧哗,心寂了功利的浮躁,在空无中把心灵悄悄的落在身边的风景中。


  这是城市空间里仅有的几处可以歇心歇脚的的绿地。或睹先贤而发思古之幽情,或泛舟河上,或岸边垂钩,或草坪私语,或长廊小憩,或登阁凭栏以望远,总能乘兴而归。
  这样的绿地,小城周边尽有,兼有阔达之美,夏天在里面呆着,真正是绿荫如盖,凉风沁人肌骨,却是夜晚近足之外,远而不能至。

「夜游郯子公园」——尽数囊括郯城的文化历史精髓


  郯子公园此前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仍残存着万千气象。荒凉不堪,草都长满了,仍能汇聚人气,赚得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
  旧时,此地是州府县主官的后花园,几百年间,历任主官费劲心力,将世间各种趣味都搬到一个园子中,还巧妙地借来山水,借来奇花异草,补充园内的景致,让景色有远有近,有实有虚,为士子雅集、文宴、议事或者官眷游憩,留恋之所。岁月如流沙,几百年不经意间走过,过去存在的物质痕迹在地震、战争和人事的兴衰中渐渐消却,只在旧像中留有几分遗存。
  1994年8月,郯城县人民政府责成县建委负责成立公园建处,是年10月动工开建,建有东、南大门,东门为主门,系牌坊式仿古建筑,南门为二层楼阁式仿古建筑。园内主要景点有:郯子像、假山、玉带桥、九曲桥及亭阁水榭及沿河长廊。后因年久失修、人为损坏使之遭到极大破坏。
  直至2013年,当时的主官,集全县的意志,以郯子湖大酒店为依托开始重新修建,力求再现“故国复景,老城新观”,打造一个复合型城市纪念性公园。
  从公园之外远远望去,高大的飞檐一角伸向天空,与树的枝干息息交流。这座占地近三万平方米的公园,东西纵横,南北腾挪,一色的青砖硬山墙瓦顶建筑。


  在阴郁的底色下,公园门前的鹅卵石小路上泛着光泽。穿着布鞋从上面走过,能够体会到岁月磨洗出的光滑与圆熟。
  公园东西纵横,南水北陆,占地约15万平米的空间内紧凑、精巧的架构出三种风景。
  公园东正门牌坊上有武中奇先生的题书“郯子公园”。门口,有四个石狮,两新两旧,两大两小,错落排列,彰显出古今的气象之异。小的那一对,头上卷毛有七团,象征着园宅旧主人的七品官阶,其像怒目圆睁宣示着官者不可一世的威严。大的那一对,近年所刻,昭示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地位。石狮后是高大恢弘的门楼,两侧一副楹联,“鹿乳奉亲贤孝仁义帝者表,鸟鸣纪官德才威雅圣人师”,把郯城的传统文化精髓尽数囊括。
  高跨门槛后即第一道景观“郯子广场”,迎目而来的是一个名扬数千年的国君塑像,虽然游人在行色匆匆的旅程中,渐渐不再探问它的历史和意义,却总被其巍峨的身影所夺。近左是几株垂柳,让我想起朱自清先生散文里提到的,细细的柳丝就像儿时的风筝线,站在桥的中央,伸出手去,便会触到一个久远的梦。石像后是四处石刻,具体讲述郯子的忠孝仁贤故事。

「夜游郯子公园」——尽数囊括郯城的文化历史精髓


  右边朝凤苑,苑前廊柱上一副黑漆作底、挥金为字的抱柱联。苑后以折桥长廊连接着的是五鸠阁、少皞馆、九扈堂,以及五稚亭,亭西稍远有竹,郁郁葱葱,一颗挨着一颗。可见坐亭赏竹,不惟是古代文人的雅趣。松柏长青,修竹挺拔,它们象征着中国文化脉络中一种绵延不绝的气节与情操。亭东近处是现代版的“曲水流觞”,以电力掘出地下之水,筑石槽引水长流,各种颜色的小鲤鱼,穿梭期间,倒也涓涓可爱,这样现代的流觞,恐怕在古人看来是雅得那样俗,却引得小儿阵阵欢呼。
  过了第二道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阶阶直上的曲拱桥,大理石拱柱粗犷方正,即白且滑且冷。
  郯子公园不缺水的意趣。公园南侧,东西贯穿,比池塘略大,自古就以郯子湖名之,虽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凭栏端望,莲的茎如稚嫩小儿的手臂,不时随着微风摇曳出粉红的咏叹调。时枯时泛的郯子湖,宛如小城的眼睛,从中可以将故城浩大幽远的积蕴和苦难一一读取。尤其是最近几晚,几簇水喷头喷出一个扇面,再有视频投影其上,在潇潇落水中上演着古今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坐在石凳上,感觉到那水的声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了。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长椅上,听着哗哗的落水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过了拱门和石桥,就是一处阔地,周围稀疏错落的置放了几处石凳,几株柳槐,中间就是现代儿童游乐场的简化版了,碰碰车、游戏机,儿童、少年在这里欢呼雀跃,乐淘淘。大俗大雅之外,还要考虑经营的难处。公园的灯效、修缮和维护是一笔不小的款项,没有几份落俗的经营,哪来今天的新园。
  再向西还有更多的风景,需要细品慢游。郯子公园如果作为一篇文章读下去,似乎专一排斥抒情,行文跳荡,心随步走,却处处有隔,似要故意制造心灵阅读的障碍,移步换景,水墨画一般的人造景观中,青砖灰瓦,碧树绿池,装饰的色彩、纹饰、图案规范到一砖一石之中,自然与人造之物携手相看,久久不相厌倦。

「夜游郯子公园」——尽数囊括郯城的文化历史精髓


  诺大公园,有水,有植,更有亭。公园的水植凸显的是生态功能,公园的亭却蕴含着小城的文化底蕴。
  亭子很多,但最大的莫属鹿鸣亭,为三层紫砂岩仿古石亭,高11.7米,底层直径9.7米,12根立柱,重约120吨,由莒南县6位雕刻师耗时两年半雕刻完成,56种规格1181块紫砂岩石雕刻了古郯数千年风云变幻中的盛世与苦难,贤孝与英烈,一副接着一副,不仅在技巧上精巧得榫扣,在艺术上也是恢弘阔达。
  站在亭里向东北观天,又是一副关于天空的图景,蓝天的高远与历史的沉厚从容地握手言欢了。
  数千年过去了,郯子当年苦心经营的东仓、社稷坛、先农坛、墨泉等许多名胜古迹,大都不复存在。春秋之世那郯国的人文盛世在数千年的风霜中早已烟消云散,后世同乡为何还念念不忘?
  不难想象,后世随着郯城政治地位的边缘化,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渐渐陷入末流,能够唯可自矜的也只有上古时期那几百年的文风盛世了。沂沭两河的水终年汩汩,四季不竭,水边的断壁残垣显化在数千块紫砂岩石上,不正是后世子孙不甘于平庸的大怀抱大胸襟吗?!(杨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