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師徒,為何林沖與曹正交集甚少甚至沒有對話?

書生不器


曹正是林沖的徒弟這話是在楊志吃霸王餐被曹正和夥計圍住,倆人打了二三十個回合曹正不敵,站定腳之後主動提到的。意思就是舊時在汴京城內曾跟林沖學習武藝…但出外經商折了本錢回鄉不得招贅在此開了這間酒店。而後倆人談論到林沖投在梁山入夥,曹正也說過王倫氣量狹窄,師傅林沖上山沒少了受那廝腌臢氣,並勸楊志另投別處入夥為好!後邊還幫助魯智深和楊志一起佔據了二龍山。

這是原著裡面有限篇幅提到的曹正和林沖的關聯,後邊聚義之後就沒再提過,很平淡…

寫書嗎,有話即長無話即短,我認為也沒必要在不重要的事態上費太多筆墨。畢竟梁山一百單八將,一部書要有一定側重,別說曹正一個跑跑龍套打打醬油的,就是林沖自己上了梁山雖然有過多次戰爭描述,但是和之前著墨多少來說已經是折扣再折扣了。你想啊,這麼多人物想要面面俱到是有難度的。

另外,古人奉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師傅在學生心目中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可以有好幾個師傅不同領域的教習,但只要喊了那聲師傅就鐵定具備了一層關係。就比如說林沖只是點撥了點撥曹正,好比史進的開手師傅李忠那樣,到什麼時候不管有沒有繼續教下去,這終歸是個師傅,見面總要施禮的。原著提到魯智深和史進要去酒樓吃酒路遇李忠打把勢賣藝,史進上前施禮並向魯智深介紹這是他的開手師傅,這尊敬之意總要表現的!當然這部分是篇幅需要,是為後邊故事展開做了一些鋪墊。但李忠稱呼史進也沒說徒弟咋樣?始終是以兄弟稱呼…

可見人與人之間不管真正關係遠近,這個明面上的尊敬和親近總要表現一下,這也完全符合現在社會的常情!

曹正畢竟離了開封另外謀生,倆人的交集基本結束,只是在另一個人這裡正好有間接關係就套近乎的提到一些事。還是同樣分析,我們現在人在外交際也是誰認識誰了;誰和誰關係不錯了。這套話語總免不了…

至於上梁山之後,上百條好漢雖然是個集體可總有關係遠的近的;說話投緣的不投緣的?就是常理上來說曹正看到林沖也不會不客套那麼幾句…

當然也可以這麼說,雖然曹正是林沖的徒弟,但之後所處的關係在梁山所有兄弟面前也就一般般!





霧忱風


家人也好,戀人也好,師傅也好,朋友也好,只要關係到位,犯不著每日練習,也犯不著日夜笙歌把酒言歡,因為我們彼此知道,我們心中都有對方,有些事,我不說,你也會懂。

或許對於林沖而言,曹正只是他萬千學生中的一個,但在曹正心裡,林沖是那個值得自己永遠銘記的恩師。

曹正這個小夥子,也有一顆創業的心,但一方面是大環境不允許,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缺乏經商頭腦,替財主到山東做生意,卻賠光了本錢,連家都回不去。所以憑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入贅一農家做女婿,小兩口開了一家酒店勉強維持生計。曹正有著“庖丁解牛”的神功,功夫也從林沖那裡學習了一點,我們能發現曹正用大棒都能和楊志拼二十回合,也能證明曹正這個徒弟沒給林沖丟臉。

在與楊志產生短暫的摩擦後,二人忽報姓名變成了“老熟人”,在閒聊期間,曹正從楊志口中聽到了林沖的消息,而曹正也知道林沖在梁山的日子不好過,只是自己能力有限,也不能收留師傅。可見,曹正一直關心著師傅的動態,如果林沖來到曹正的酒店,那麼這位徒兒定不會讓師傅浪跡天涯。

當林沖在梁山穩定下來後,曹正也隨楊志、魯智深等人去了二龍山。直到三山聚義時,曹正才再次與林沖相見,但原著中林沖掛念的是魯智深,卻沒有和曹正產生任何對話。後來108好漢聚齊,林沖是高高在上的馬軍五虎大將,而曹正則是後勤人員,這樣一來,二人的交流機會更少了。

所以還是那句話,儘管曹正只是林沖萬千弟子中的一個,但對於曹正而言,林沖是他一輩子的恩師。

徵方臘時,曹正與宣州中毒箭身亡。可能因為曹正本身就沒什麼背景,在梁山上的存在感也不高,他死後,也沒有誰專門為其流淚。

而在《繪卷水滸傳》中,森下翠為曹正設定的背景就很有意思了。孤兒出身的曹正在鬼礬樓當奴僕,由於長相陰森,不愛說話,大家都稱之其為鬼礬樓の鬼。曹正最寶貝的物件就是那把不知道從哪來的菜刀了,直到某次偶遇了林沖夫婦,他才敞開心扉開始接觸世界。具體劇情等我頭條號過了原創再翻譯給大家看吧~



邏輯文史游


是的,梁山108將中,有不少師徒。宋江是孔明孔亮的師父,林沖有個徒弟叫曹正,秦明和黃信是師徒,李忠是史進的開手師父,孫立和孫新雖然是兄弟,但是孫新的武藝是跟哥哥孫立學的。

林沖雖然是曹正的師父,不過從水滸來看,兩人並沒有交集,甚至連對話都沒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水滸中好漢們之間雖然可能有師徒關係,但是並沒有那麼嚴格。比如打虎將李忠,他是史進的師父,但是他武藝不高,只是教史進一些基本、基礎的東西,所以叫“開手師父”。也即是說,李忠並不算是史進真正的師父,更像是啟蒙人,或者指導員之類的人,正因如此,所以李忠不叫史進為徒弟,而是叫“大郎”“賢弟”。

事實上,即便是真正教了史進武藝的王進,也不把史進當徒弟看,依舊稱“賢弟”。

王進道:“賢弟,多蒙你好心,在此十分之好;只恐高太尉追捕到來,負累了你,不當穩便,以此兩難。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著在老種經略處勾當,那裡是鎮守邊庭,用人之際,足可安身立命。”——《水滸傳》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王進壓根不把史進當成徒弟或者武藝繼承人來看,在他眼中,史進就是個愛武藝的年輕人,自己受史太公之恩,點撥一下史進,就這麼簡單。

林沖和曹正的關係,也是這樣。在曹正眼中,林沖教過自己一些武藝,是師父;但是,在林沖眼中,並不把曹正看成徒弟,他也就是點撥一下曹正的武藝而已。所以,兩人連待在一起的時間都很短,曹正後來離開了。

還有一點很關鍵,曹正後來入贅人家,做了上門女婿。上門女婿的地位其實不高,再加上林沖有家庭,曹正也有了家庭,需要開酒店賺錢養活家人,所以兩人接觸的機會基本沒有了。即便曹正後來知道林沖上了梁山,也沒法去看望,畢竟那是山大王的地方,林沖在那裡也做不得主。

基於這些原因,所以兩人交集很少。

至於說兩人上梁山後沒說過話,沒有交集,這也不奇怪。因為從好漢們大聚義之後,作者的視角,文章的重心就移到了宋江,那時候好漢們也都是一體的了。

也就是說,之前作者是把好漢們分開寫,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戲份;但是到後來作者是把他們作為整體寫,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沒多少話,頂多只是上陣時喊幾聲“來將通名”之類的。

別說林沖和曹正,就是林沖和魯智深,武松和宋江,史進和李忠等人,也都沒啥交集。因為作者沒那麼多筆墨去描寫這些人之間的事了,後面的故事就是招安,平定內患外亂而已。

所以,有些人說魯智深上山後不理林沖等等,也是不對的。是作者沒去寫他們,不是他們鬧矛盾。

如果結義兄弟,親兄弟,師徒等都要有交集,都要說點兒啥,那水滸就不是名著了,恐怕就成了流水賬了。再極端一點,作者也沒寫好漢們怎麼和老婆孩子相處,怎麼換衣服鎧甲兵器,怎麼去上廁所等等,難道說,作者沒寫,就代表好漢們不做了嗎?

顯然不可能。寫作文還要講究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呢,寫書更是如此。很多事情都不用交待下文,因為不需要,那些不是重點。


自說文史


其實,我高度懷疑操刀鬼曹正和豹子頭林沖的“師徒關係”。

首先,這個關係是曹正自己的一面之詞,就是到小說的最後一個字,也沒有在第二個人嘴裡說過,當然也包括這個關係的另外一個當事人林沖。

操刀鬼曹正這個角色存在的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幫著楊志和魯智深佔了二龍山。在此之後就很少有專門交代,招安之後曹正死的很早,屬於第一批戰死的梁山好漢之一。

之所以對曹正自稱是林沖和徒弟這個關係表示懷疑,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林沖在落草為寇之前,是京城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作為一個“職業教練”,沒有任何的記載證明林沖在“職業教練”之外還收過除曹正之外的徒弟。而對於一個職業教練來講,如果要“開館收徒”,絕不僅僅只有曹正一個人。同時,林沖是一個不怎麼喜歡熱鬧和交朋友的人,並且也似乎並不缺銀子。

第二,曹正本人的武藝水平和武功天賦似乎不足以打動林沖收他當徒弟。在小說《水滸傳》當中,倒是真有一個人物被“八十萬禁軍教頭”收為徒弟,並且在這位教頭師傅的指點下武藝突飛猛進,在水泊梁山排的上號。這位就是“九紋龍”史進,而那位教頭就是王進。這個史進的武藝在遇到王進之前的武藝叫做“花拳繡腿”。

同樣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徒弟和王進的徒弟真是“天壤之別”。但這並不合理。

第三,操刀鬼曹正其實是既沒有資格也沒有資本成為林沖的徒弟。小說當中的曹正,就是一個“倒插門”女婿,開酒館的。而在入贅之前,曹正其實是一個生意失敗賠光了本的破落戶。這樣的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林沖哪裡會放在眼裡。還收徒弟?

反觀王進和史進,能夠成為師徒是機緣巧合,史進家的老爺子收留了為躲避高俅迫害而逃亡的王進。王進為了報恩,收了史進為徒。

第四,操刀鬼曹正似乎和楊志與魯智深的關係更好。在自己的買賣破敗之後,曹正想到的是投奔楊志和魯智深落草為寇,而沒有任何的意願去投奔他的“師傅”。而史進在落魄的時候第一時間就去投奔他的師傅王進。

在操刀鬼曹正意圖落草為寇的時候,他的師傅林沖已經在水泊梁山做了頭幾把交椅,號稱“三朝元老”,操刀鬼曹正應該是非常清楚,他沒去找他的師傅,大概是兩種心理',第一是混的不好不好意思見林沖,第二是他根本不是林沖的徒弟,沒法用這層關係敲開水泊梁山的山門。個人認為,第二種情況更靠譜。

所以,曹正後來隨著二龍山的武松,魯智深和楊志三位好漢投奔水泊梁山之後,大概的情景就是“林沖根本就不知道曹正是自己的徒弟”,而“曹正根本不敢提自己是林沖的徒弟”。兩個人的狀況“行同路人”又有何奇怪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