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楊絳評價她“才子佳人兼在一身”,作為中國第一位女教授,與近代第一位白話文女作家的陳衡哲,在她所處的年代,可謂是響亮一時。

雖然在歷史中,也曾出現李清照這樣的才女,但真正女性文學的出現是在“五四”時期,而陳衡哲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1890年,陳衡哲出生在江蘇,祖籍是湖南。

在那個時期,能培養出才女的人家,必定家境都比較殷實,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陳衡哲家也不例外。

她的祖父陳嘉言是晚清的進士,後來做過翰林院的修編,江南道的監察御史,還做過漳州的知府。

陳衡哲的父親陳韜是晚清舉人,也曾在四川做過官,擅長書法,她的母親是大家閨秀,在工筆畫上小有成就,所以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陳衡哲從小就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

而真正激發陳衡哲學習興趣的人是她的三舅父莊蘊寬。因為工作的關係,他總能接觸到西洋的文化知識,也真正佩服他們的科技實力。

每次到陳衡哲的家中,總是會給她講外面的所見所聞,同時也會鼓勵她:“你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應該努力學習西洋女子的所見所聞。”等等類似的話,而這些話,在幼小的陳衡哲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舅舅

除了講述外面的新鮮的事情,還會給陳衡哲講一些大道理,這對她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在後來的作品都能看見這些影子。

有一次莊蘊寬給陳衡哲灌輸關於命運的理論,告訴她世人對命運有三種態度,一種是:安命,一種是怨命,還有一種是:造命,最有價值的就是造命,勇敢與命運搏鬥。

在後來陳衡哲散文《運河與揚子江》中,就深刻體現了這一價值觀。

莊蘊寬對陳衡哲的幫助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還落到行動中。

在陳衡哲13歲的時候,取得家人的同意,跟著舅舅去了廣州,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立刻去學校讀書,不過對學習充滿興趣的陳衡哲在家讀了《普通新知識》等書本,有時候還會看一些報紙,瞭解外面最新的消息。

到了1905年,跟著舅母去上海進入了中英女子醫學院就讀,在那的三年期間,陳衡哲的英文進步很多。

在那個時代,到了十七八歲,就有一件事等著他們,即便陳衡哲家境優渥,也難逃這樣的情況。

她遠在成都的父親讓她回家,說給她定了一門親事。陳衡哲自然是不肯答應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纏足後,輪到她時,怎樣都不肯,所以最後只能隨她。

可以看見,從小陳衡哲就具有反叛的精神,所以對於這件事,最後以投靠姑母陳德懿告終。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陳衡哲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子,並願意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努力。

在姑母家期間,陳衡哲在私塾教書。1914年,清華學堂首次招收女學生留美,陳衡哲蠢蠢欲動,而她的姑母也十分支持她去參加考試。

下定決心後陳衡哲去上海參加考試,最後以第二名的成績成功上岸,成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1915年,去了當時最著名的女子學院瓦莎大學,主攻西洋歷史,兼修西洋文學,1919年獲得學士學位後,繼續到芝加哥大學深造,到了1920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國。

正好在那一年中,北大校長蔡元培開先河,準備聘請女老師,就瞄準了陳衡哲,兩人商量了一番,最後擔任北大的歷史系教授,陳衡哲也成為第一位女教授。

陳衡哲大學也主攻歷史,在教書期間,還編寫了《西洋史》與《文藝復興小史》,被多次印刷出版,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業餘讀者都對這本書給予肯定,直到現代這本書依舊是同類型書中的佼佼者。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作為出生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又是文化分子,對女子解放也是有一定的見解。

而那個時候,女子追求自由戀愛好像是主要的思想潮流,而陳衡哲對女子解放的看法不僅僅是停留在戀愛婚姻方面,她認為女子自由戀愛婚姻雖然很重要,但事業也同等重要,因為事業的成功,是權力尊嚴最大的保障。

其實她的觀點,在現代看了依舊不過時,其實不論男女,當事業有成,有足夠的實力,才有足夠的底氣最追求,去離開。

自由戀愛當然是反抗封建,男女平等的一部分,但也僅僅是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在社會中,有自己的個人價值,才有話語權。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正是因為想法過於先進,並不被那個時代主流認可,所以一開始陳衡哲是不婚主義,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她已經25了,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晚婚了,再加上她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事業,結婚並不像一般姑娘那麼容易,她也不是願意留在大院的人。

但緣分往往就是這樣奇妙,比起一般的才女,陳衡哲算是婚姻十分幸福的女子。

1915年,任鴻雋是《留美學生季報》的主編,有一次收到名為莎菲作者寫的小說《來因女士傳》,十分欣賞,後來還陸續向她約稿。

1916年夏天,兩人約好見面,就這樣任鴻雋第一次見到一直通信的朋友陳衡哲,因為興趣相投,後來兩人交流更為頻繁。

在做了幾年朋友之後,任鴻雋終於在1919年像陳衡哲求婚,而陳衡哲答應結婚,除了愛之外,還是因為對方也是很懂她,當時求婚的時候,任鴻雋就說:

“你是不容易與一般社會妥協的,我希望能做一個屏風,站在你跟社會之間,為中國來供奉或者培養一名天才女子”。

陳衡哲也曾在給三姐的書信中寫過,他能給自己一個清靜安閒的小家庭,讓自己能夠一心一意發展事業。

所以回國後,也就是1920年9月,在北京舉行婚禮,蔡元培為證婚人。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婚後陳衡哲與丈夫恩愛,事業也在發展。

不過到了30年代後期,陳衡哲放棄了自己的事業,重心轉向自己的家庭,做這個決定的因素有很多。

1935任鴻雋做了四川大學的校長,隨後陳衡哲任四川大學的歷史系教授。

1936年,因為一些因素,陳衡哲在《川行鎖記》上發表了批評川人的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很多人也都在討論此事,陳衡哲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評與謾罵。

她與胡適一直是好友,胡適一個女兒染病去世,也讓她感慨良多,在多重因素下,陳衡哲最終放下事業,迴歸了自己家庭。

不過在她的教育下,她的三位兒女均成才,大女兒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大學做教授,次女瓦莎女子大學,畢業後回到上海,任職於上海外國語學院。兒子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同樣在那裡做大學教授。

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不婚主義卻在30歲結婚,丈夫這一點最打動她

陳衡哲前半生投入在事業上,後半生放在家庭上,不管是在哪裡,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直到1976年去世。在近代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