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如何做到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事的?

you岂在朝朝暮暮


诸葛亮年轻之时,能做到躬身于南阳,而对天下大势知之甚详,无外乎两个原因:

1、显赫的家族身世。

2、求学之时,结交众多的师长和友人。

通过以上两张关系网,加上众多有识之士的交流心得,天下大事尽在掌握之中。

出身望族

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望族,先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8岁时父母双亡,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投奔荆州刘表。而整个诸葛家族人才辈出,分别出仕于各个地方割据诸侯。

《太平御览》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历史上最出名的“诸葛兄弟仕三国”:诸葛家族有三个兄弟比较有意思,他们没有选择在同一个国家为官,而是分仕魏、蜀、吴三个国家。

大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是孙权手下重要的谋臣;二弟诸葛亮跟随刘备,成为鞠躬尽瘁的一国丞相;从弟诸葛诞成为曹丕时期的魏国大将军。

由此可知,诸葛家族势力遍布全国,再加上与之结交的其他世家大族的关系网,诸葛亮是其中最为优秀者,想要知晓天下事并不困难。

拜名师结良友

诸葛亮隐居草庐之时,与庞德公、司马徽、徐庶、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其中庞德公和司马徽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很得其敬重。

从之后,史书记载东吴大都督鲁肃给诸葛亮经常写信一事看,其二人关系私交也是十分密切的。

诸葛亮给刘备献上的“隆中对”与鲁肃已经对孙权提出的“榻上策”的内容很相似,以上种种都可以证明,荆州乃至东吴的名士之间信息交流也是很广泛的。

良臣谋士之间互相书信来往,交流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努力想在乱世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天下事所指就是隆中对的计策

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详谈“天下大势”,为其献策“隆中对”: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基业,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国家实力。

3.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安定后方,解除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要“外结东吴”与孙权建立抗曹联盟。待“天下有变”时,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军攻取宛、洛,主公亲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综上所述,名门望族的出身,所处的环境就能给诸葛亮获取信息带来明显的优势,加上本身愿意结交名士,又有众多的良师益友,相互交流的也都与国事有关,自然“身在草庐而天下皆知”。


70后大叔讲历史


有句话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和谋略家,他必定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天下大事的。了解外面的大事无非就是这几种可能性。

1.学识渊博,饱览群书。

诸葛亮是一个知识分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家中书籍肯定很多,不出门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通过自己的学识,再加上自己懂点天文玄学,八阵图就是他懂玄学的铁证。基本上算算就知道天下大事了。

2.善于沟通,能说会道

据说诸葛亮的许多亲戚都是达官显贵,亲戚拜访他家的时候会谈些外面的大事,所以他就了解个大概了。

3.道听途说的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又不是那种非常鼻塞的深山老林处,附近肯定有人烟的,只是稀少罢了。他出门的时候可能听山野村夫谈论的话得知的消息。

4.此消息不准确

也不能确定诸葛亮是绝对的不出门,也可能是书上为了衬托他的神秘和聪明,故意硕他不出门就知天下事。






长在心尖的无忧花


诸葛亮并非足不出户,记得刘备三顾茅庐吗?前两次都沒见到孔明,云游去了,第三次,也是刚好回家。云游,是古人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读万卷书书,不如走万步路。我记得韩信统兵前,也游历了不少古战场,总结战役的得失,使兵法也能切合实际。所以,云游就是调查研究,这是诸葛亮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并非是真的种地,只是地主罢了,他大量的时间是外出游学。第二是与人交流。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徐庶又是水镜先生推荐的。东汉末年有一种点评人才的习俗,据说曹操也去参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哈哈大笑,似乎评价很中肯。水镜先生也是这种点评人,要作出比较中肯的评价,是要掌握大量信息的,当时沒有网络,如何获得大量信息?那就是一些人在一起探讨,互相砌磋,从而了解对方,同时也获得了大量信息。第三,官方也应该有传递信息的东西,例如官方文书,诸葛亮有机会获这些文书,了解天下大势。诸葛亮的叔叔在刘表处为官,兄长诸葛瑾在东吴为官,水镜先生的弟子司马懿在魏为官,所以,诸葛亮有机会获得官方信息。



朵朵佬爷


诸葛亮住的地方在隆中,距离襄阳城仅有二十里。襄阳是荆州的政治中心。

别看刘表心无大志,但荆州在他的治理下。在战乱频发的汉末,荆州政局稳定,经济、政治得到长足发展。当时北方的文化中心是洛阳,而南方以襄阳为中心。荆州八郡,地方千里,吸引来自全国各地逃避战乱的流民。

有志之士,则纷纷聚集在襄阳。刘表为安置这些人才,在襄阳“开立学官,博求儒士”。让荆州学术气氛十分浓厚。

虽然诸葛亮“躬耕陇亩”,但他的朋友圈有司马徽、庞德公、徐庶等人。这几人聚在一起,少不了不谈些国家大事,当时称“清谈”。

而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阳都人,后碰上黄巾起义,诸葛亮家族便南下逃到荆州襄阳。这些逃难经历,自然构成诸葛亮知天下的信息来源。


本草百晓生


棋艺高者,往往能从大局出发,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甚至更多。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下棋者。

诸葛亮虽躬耕于南阳,隐居于隆中茅庐,但却能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并对天下走势做出了极准确的预判,在刘备求教时,诸葛亮给他绘出一幅三足鼎立、甚至一统天下的蓝图。

一、诸葛亮是如何做到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

在《隆中对》开篇是这样写的: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常自比于管仲(春秋名相)、乐毅(战国名将),但当时的人们都不相信这件事,认为诸葛亮在吹牛,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很好,认为确实是这样。

这一段有什么含义?诸葛亮有大志,他也自认为很有能力,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在吹牛,这说明诸葛亮的名气是不大的,是不为世人所知的。而承认他确实有能力的只有与他交好的崔州平与徐庶等人。

崔州平是博陵名士,汉朝太尉崔烈之子,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徐庶乃颖川名士,大家对徐庶的了解应该比崔州平要高一些,在三国剧中,徐庶是刘备投奔荆州刘表之后的第一个谋士,后来为了被曹操抓去的母亲而投身曹营,但徐庶从未献上一计一策,于是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句歇后语。

诸葛亮的好友还有如庞德公、司马徵、庞统这些人。庞德公是汉末隐士,曾称诸葛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徵为水镜。

而诸葛亮与这些好友常常坐谈论道,畅谈天下大势,从而知天下之消息。

而且诸葛亮所谋的并不是一州一郡之得失,而是站在整个天下的角度谋国!如《孙子兵法》的思想在古代有效,在现代仍有效,两千年的时间里,这部兵书从来没有过时。因为天下就是这个天下,而诸葛亮与刘备讲的就是战略思想。

《隆中对》:立足与自身实力与当时环境制定的战略方针

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的战略规划如下: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两点是符合当时环境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又连败袁绍几子,成功统一北方,又有天子在手,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打是肯定打不过的。

而孙权家族在统治江东已经有三代人了,得到了江东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江东士族的承认,而江东后靠大海、前有长江天险可守,但他的实力比不过曹操,所以可以做为盟友。

诸葛亮继续分析了其他割据势力的现状:

  •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都不是贤明之主,所以刘备实力虽弱,但却有机会可以占据这两州之地。

这并不是诸葛亮信口开河,这是他对天下大势的一个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个想法很精准。在之后,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并占据了荆州,后又挺进西川,攻取了益州。

因此就目前来讲,诸葛亮为刘备讲的东西基本实现了,而实现这些东西靠的却是刘备与诸葛亮还有底下许多人的努力而达成的。

没有诸葛亮“舌战群儒”,江东也难以与刘备达成同盟,若是在赤壁一战中没有大败曹操,哪里还有后面这些事情?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在当时天下形势的情况下,为刘备绘制出了这么一幅蓝图,但能不能后实现却是另一说,但基于对当时天下的考虑,诸葛亮做出这番战略规划是很合理的。



無古無今


以前总以为这得益于个人才智,等走向社会有了社会经验才懂得那是因为其阶层地位和朋友圈。尤其在公众媒介信息完全没有的古代,这些差异更可以拉开阶级的差异。你看诸葛亮的身世和阶级,他本身就是琅琊郡阳都县的官吏之家,这是典型的士大夫阶层,在视野上天然地就不是老百姓,就像是王思聪作为顶级的富二代一样,从小接触面就不一样,知识和人际圈子完全不同于普通老百姓。而其后,诸葛亮跟着叔父来到荆州的,其叔父诸葛玄一来到荆州就打入到以刘表为核心的荆襄政治圈里,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往来的人物都可谓是当前社会的主导阶层,也相当于都是左右时局的头部资源,这种大背景,加上诸葛亮个人的勤奋、聪明,才有了这种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事的才学。




辉常爱读书


这个我们先来看诸葛亮出身。

曹操屠杀徐州,孔明之父诸葛珪死去,一家人逃难到荆州,投奔与刘表关系不错的叔叔诸葛玄。诸葛玄死后,诸葛家的瑾、亮、均三兄弟和两个姐姐相依为命。他们长大成人后,开始了重建家族的经营:孔明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孔明自己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硕为妻,黄承彦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刘表后老伴蔡夫人。

孔明与黄氏完婚,媒人正是司马徽。

诸葛亮在南阳期间,最喜与崔州平游山玩水,三顾茅庐的其中一次便是和崔州平游历山川去了。那么这个崔州平是什么人呢?我来介绍一下。

崔钧,字州平,即崔州平,博陵安平人。太尉崔烈之子,议郎崔均之弟。钧少交结英豪,有名称,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讨董卓。后与诸葛亮、徐庶等人相善,与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为“诸葛四友。当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大都不认同,只有崔钧与徐庶认为诸葛亮确实可比。

看完这个,你还觉得诸葛亮是南阳县山野村夫吗?他可不是乡野之人

在三国魏晋的历史舞台上,诸葛氏家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为蜀汉之丞相,实为蜀汉最高执政者;诸葛瑾、诸葛恪父子辅助孙权父子,亦为柱石之臣;诸葛诞则出仕曹魏,对魏末军政局势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诸葛璋、诸葛虔、诸葛瞻、诸葛尚、诸葛乔、诸葛攀、诸葛原、诸葛直、诸葛壹等人影响也较大。他们分布三国,皆为俊杰,地位重要,声名显赫,在孙吴、蜀汉和曹魏分别建立了非凡的功业,史载诸葛氏“一门三方为冠盖”,成为“天下荣之”的“天下盛族”。两晋之际,由于诸葛恢的贡献及诸葛太妃等诸葛氏族人的努力,琅邪诸葛氏门望进一步上升,以至于一度成为与琅邪王氏争竞“姓族先后”的显赫门庭。


历史冷知识钩沉


说诸葛亮不出茅庐就知天下事,这是扯淡。

诸葛亮所处的东汉末年不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敲敲键盘或者动动手指就能知道天下大事。

刘备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当时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于是与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司马徽和徐庶在当时算得上是名人,名人推荐的人,刘备自然以为然也。从这里也说明这些名人跟诸葛亮交情匪浅,经常走动,对诸葛亮非常佩服。若非如此,怎么知道诸葛亮的才能。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也印证了诸葛亮确实也很忙,又出去与好友喝酒纵论天下大事去了。诸葛孔明交往的朋友除了司马徽、徐庶,还有很多,如凤雏庞统(之后被诸葛亮推荐给备)、石广元、孟公威、鲁肃等。所以诸葛亮的朋友圈很强大,既有从政的,又有治学的,这些人之间互相推荐、帮助,互相成全,都绝非等闲之辈。

由此说诸葛亮能够知道天下大事丝毫不奇怪。诸葛亮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指向一个目的:施展抱负,不负平生所学。所以诸葛亮不会天天睡到自然醒,而是非常勤奋,频频交友交流,主动去关注天下大势,向朋友阐述自己的主张,赢得朋友的认同,让他们去给自己做广告。同时诸葛亮也在内心反复考察自己的那些目标人选,但是诸葛亮自己绝对不主动说出来,睡在草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不然。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汉室虽衰,仁人志士仍将匡扶汉室作为毕生追求。刘备的皇叔身份,诸葛亮比较看好,但又不能太上赶着,设计让朋友择机说出来效果更好,两次放鸽子后欲擒故纵的功夫也做得差不多了,第三次见好就收答应出山,皆大欢喜。不能不说诸葛亮是个装B高手、营销高手。



风云杂谈


古代没有发达的传媒,为何诸葛亮囿居一隅能预知天下三分?其实,诸葛亮未出山之前早已建立了庞大的社会关系网。这些社会关系对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极为有利。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别嫁给了襄阳最有势力的庞家和蒯家。诸葛亮的丈人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关系。蔡瑁是诸葛亮妻子黄氏的亲舅舅,刘表则是黄氏的亲姨父,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娶的又是蔡氏侄女。诸葛亮本人与襄阳庞、蔡、黄、蒯、习、杨等名门望族子弟多是朋友关系。诸葛亮的家族在魏、吴政权均有政治要员,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在曹营,诸葛亮与这些家族成员常有书信往来。而诸葛亮所居之地在刘表治下远离中原战乱,各地名士汇集。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诸葛亮熟知天下大事,再加上诸葛亮本身才具不凡,分析出天下三分又有何难?


新疆岐哥


在演义及历史中,诸葛亮都是隐居于隆中,每日读书、种地,过着隐士生活。但刘备拜访时,他却通晓天下大事,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在没有网络、报纸的古代,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其实,诸葛亮并非陶渊明那样的真隐士,他实际上是“假隐居”。如果真要隐居避世的话,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偏远、人迹罕至的地方。但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距离南方政治中心襄阳只有十几里地,骑马20分钟就能到达。假如现在有个人,住在距离广州、深圳只有几十分钟路程的郊区,却宣称自己在隐居避世,你能相信吗?

其次,真的隐士通常都是要远离政治,更要远离各路权贵、名士的。但诸葛亮虽然居住在隆中,却一直关注政治。他最爱读的《梁甫吟》,是一首与政治相关的诗歌。诸葛亮还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人都是建立过大功业的人。一个真正的隐士会这么强的功业心吗?诸葛亮还经常品评自己的朋友,评价他们的能力能做多大的官。真正的隐士也不会整天关注这些俗事。

诸葛亮还很热衷于与各路名士、权贵结交。比如他的朋友崔州平,是太尉之子。如司马德操、庞德公、黄承彦,都是荆州名士。他的岳父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还是连襟。这也可证明他并无隐逸之心。

所以,从诸葛亮的居住地点、日常行事来看,他并非真正的隐士。相反,他一直在积极的关注政治、结交贤才、等待时机。

那么,诸葛亮有那些途径可以了解天下大事呢?

首先,诸葛亮的出身就不一般,他是西汉司隶校尉(最高检察长)诸葛丰的后代。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副省长),叔叔诸葛玄曾被袁术(一说是刘表)推荐为豫章太守(省长)。可以说诸葛亮是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诸葛家族的朋友遍布于上层社会。比如他的叔叔诸葛玄,与荆州最高统治者刘表关系很好。

诸葛亮又与荆州名士圈里的重要人物如司马德操、庞德公、黄承彦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庞德公称呼诸葛亮为卧龙、称呼庞统为凤雏。而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则亲自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其他朋友也都很不一般,他们要么是崔州平这样的世家子弟,要么是徐庶这样游历天下的奇士。

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又与荆州大族蔡家建立了联系,建立了更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这蔡家堪比民国时期的宋家。黄承彦的妻子是蔡讽长女。蔡讽的姐姐嫁给了汉末名将、太尉张温。蔡讽的小女儿嫁给了刘表。蔡讽的儿子是就是在荆州掌握实权的蔡瑁。

总之,通过家族关系、联姻、交友,诸葛亮与当时天下的世家大族、各地的实权人物都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这些熟人探听天下大势,比别人道听途说更为可靠。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通过读书了解天下大势。诸葛亮的读书很有特点,他并不追求精读,而只求了解大略。通过广泛阅读,诸葛亮进一步扩大了的视野。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诸葛亮“隐居”生活的另一面。他并非真正的农夫,种地、种菜对他来说只是一种休闲娱乐而已。他的居住地隆中,距离襄阳很近。当时北方大乱,全国各地的士族、名士迁居到襄阳避难。年轻的诸葛亮,经常到襄阳去,与全国各地的名士交流消息、了解北方形势。通过叔父诸葛玄与岳父黄承彦的人脉,诸葛亮得以结交刘表、蔡瑁等荆州实权人物,了解荆州形势。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孙权的亲信部下,两人常有书信交往。诸葛亮很可能借此深入了解了东吴的情况。他还经常去拜访司马德操、庞德公等前辈,与他们交流思想、政治见解。通过不断的交流、思考、分析,诸葛亮逐渐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只待遇到明主,以成就事业。但荆州牧刘表无能、不能重用贤才,曹操有篡汉之心,不符合诸葛亮的标准。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决定出山。诸葛亮《出师表》说的“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只是自谦而已,并非真的如此。但是如果一直都遇不到明主的话,诸葛亮确实有可能一辈子隐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