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歷史, 漢朝戰勝匈奴, 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被忽略的歷史, 漢朝戰勝匈奴, 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成本最大的戰爭

漢朝北征匈奴的戰爭是一場高投入,高成本的戰爭。

為了給北征匈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籌集經費,漢朝計劃了各種稅負政策,“算緡”,“算軺車”,可能是歷史最早的車船稅,人頭稅.漢武帝時成年男子繳納120錢,作為軍賦,賞官制度,每一級爵位明碼標價17萬錢,“入谷補官,郎至六百石”,兒童稅,以皮幣和白金幣斂財,鹽鐵酒專賣,均輸平準制度。

這一場戰爭漢朝投入了幾乎超過國家極限的財力和人力!

漢代騎兵騎著花了很大力氣由西域大宛馬血統的戰馬,手執著由炒鋼法研發成功的三十疊鍛打的厚被薄鋒環首刀,背囊裡的是由水利灌溉,代田法種出來的每畝四石良田裡的大米,漢朝人把最好的技術放在軍事上。

被忽略的歷史, 漢朝戰勝匈奴, 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但即使將匈奴人打的一敗塗地,數年以後,匈奴人總會捲土重來。漢朝又一次舉全國之力的戰爭再次開始。

漢朝在進行一場高成本。高風險的戰爭,而且這場戰爭無論輸贏,漢朝都難以承受。

輸了漢初四帝奪得的河套要還給匈奴,漢武帝奪取的河西四郡也將不保,匈奴得到河套(河套本來是匈奴的),長安就危險了,匈奴得到河西,西域諸國就會成為匈奴的附庸,大漢離覆亡也就不遠。

贏了又能得到什麼,戈壁又種不了糧食,還要管理一幫"化外之人",更要耗費很多錢糧,可能農耕文化也限制了漢朝人的想象力。

這場戰爭這簡直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消耗戰,直到漢朝消耗不起而轟然倒地。

被忽略的歷史, 漢朝戰勝匈奴, 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漢朝就和匈奴在大草原上捉迷藏,漢朝一直沒有找到匈奴的弱點。

匈奴有弱點嗎? 他們的組織結構成本最低!他們的部隊機動而高效!

匈奴人就沒有噩夢嗎 ?

匈奴人的噩夢就是霍去病,他的戰績只能用光芒萬丈來形容。

孤軍深入祁連山,殺敵三萬。越過焉支山一千多里後給匈奴右臂以重創,殲敵近九千人,獲取匈奴祭天金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梨庭掃穴,漠北從此王庭。

被忽略的歷史, 漢朝戰勝匈奴, 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但其實我要說的並不是霍去病的這個戰績,霍去病好像不經意間

霍去病和衛青相比,霍去病有一點不同,霍去病對匈奴人的牛和羊簡直喜歡的不得了,《漢書·霍去病傳》:漠北之戰: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執虜獲醜七萬四百四十三,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加大司馬。

這是最重要的一句話,"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霍去病也在開始打一場成本很低的戰爭了,奪取匈奴人的牛羊,就等於斷了匈奴人的糧道,漢書中,霍去病很愛這樣做,前後擄掠匈奴的牛羊大約有一千幾百萬頭。

"民以食為天",匈奴是個建立在牲畜背上的國家,他們不怕漢朝,最怕天災,對於匈奴來講,牛和羊就是漢族人的小麥莊稼,一旦碰上天災,"人民畜產死十六七",為了度過災荒,只好去打漢朝,否則這種饑荒就會變成內亂,他們無力自救。

被忽略的歷史, 漢朝戰勝匈奴, 是無意中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霍去病的搶奪讓匈奴人的成本忽然升高了,風險突然加大,當霍去病以匈奴人的牛羊就食,漢朝的成本下降,風險和匈奴持平。

匈奴被趕到漠北後,生存極其惡劣,牛,羊,人的數量大為減少,實力大降,武漢帝后基本上已經不能給漢朝構成實質威脅,後面的幾十年基本處於不斷捱打局面。

匈奴人弱了,漢朝就強了,接下來,漢將好像都有了搶奪匈奴人牲畜的習慣,直到公元前71年,烏孫和漢組織了一次對匈奴的聯合進攻。

"斬匈奴名王以四萬級,獲牛羊七十萬,匈奴民眾死傷而去者不計其數。"但匈奴人的惡運來了,風雪+饑荒,終於公元前60年,匈奴爆發長達十幾年的“五王之戰”,史稱“五單于爭立”。南北分裂,最終慢慢消逝在歷史中。

匈奴的死穴就是牛和羊,霍去病的不經意舉動像在死穴上紮了一針,對匈奴的影響非常深遠。

假如漢匈戰爭一開始,漢朝堅持十年不斷攻擊匈奴的牛羊,那麼匈奴的歷史恐怕很早的改變了,不用像這樣耗費了巨大的財力,打了前後一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