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礼遇诸葛亮但是后来却不言听计从?

武新旺


刘备当皇帝后,执意要给关羽报仇,群臣劝阻,赵云劝阻,刘备不听,秦宓劝阻,刘备生气了,要杀秦宓,而诸葛亮劝阻,刘备不但不听,还把诸葛亮的奏疏直接扔在地上,说不得再谏。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刘备称帝之后,态度之所以如此大变,这里面有几点原因。

其一,关羽遇害,刘备与关羽兄弟情义很深,犹如手足,刘备不给关羽报仇,在情理上说不过去。

其二,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对刘备更重要,有荆州,方便日后北伐,荆州丢了,北伐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刘备想立即夺回荆州。

其三,刘备称帝,想树立君主的权威,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再对臣子百依百顺,就会失去权威,刘备必须要加强皇帝集权。

刘备没有称帝之前,对臣下可以言听计从,但是,当了皇帝,就不一样了,必须要像个皇帝的样子。


倚剑醉客栈


我的想法与众人不同,我感觉刘备恰好暴露了人之本性。与曹操相比,刘备可称得上“伪君子”,而曹操却是“真小人”,众所周知,读《三国》我们更能体会“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理。

刘备更善于伪装自己,以至隆中对时,卑躬屈膝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不知道刘备哭了多久,反正“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句评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三顾茅庐是真的,就连“水镜先生”这种居士都能看出来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实”,诸葛亮自己难道还算不出自己的命运吗?

刘备没请诸葛亮出山之前,屡战屡败,相反,请出诸葛亮之后屡战屡胜。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顺利夺取荆州,益州,已经完成了当初隆中对最重要的一步。刘备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不安和焦虑日益显著,因为刘备深知诸葛亮善权谋,功高盖主,这也是为什么刘备称帝后越发重视川蜀重臣李严的原因。他想用李严来均衡诸葛亮的权利,这也是作为领导者最最明智的一招。

曹操与刘备不同,曹操有点像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话说当年民间有这么一个人物——许劭,他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从此进入上层社会,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不知是曹操天性太混,还是天机不可泄漏,无论曹操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曹操逼得没有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隐藏自己的本性,在杀戮了救命之恩的吕伯奢一家时,对陈宫说出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虽然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自私,但却真实的表达了曹操内心的想法。

再看看刘备,出身卑微,一朝得志之后肯定原型毕露。大家可以从刘备被周瑜使计幽禁在江东可知,此时的刘备已经胸无大志,日日歌舞升平,贪图享乐。看此情形,赵云谏言,刘备大怒,刘备竟然连自己的贴身随从赵云都敢打,切实暴露了自己的本性。刘备最后白帝城托孤之时,还严防诸葛亮,不仅让自己的儿子认诸葛亮为“亚父”,还用眼泪叮嘱赵云和李严一定保护阿斗的周全,可以看出来,刘备后期对诸葛亮的猜忌之心绝对非同一般。


心灵飞扬漫天飞


昔日水镜先生有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牢记在心,后来三顾茅庐亲自请得诸葛亮下山。开始十几年刘备也确实是像他发的誓一样,终生侍诸葛亮为师,凡事都听从诸葛亮的建议。然而随着刘备越做越大,刘备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刘备的真正膨胀是从攻下汉中,进位为“汉中王”开始,在这之前,刘备一直视曹操为生死大敌,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匡扶正汉了。而汉中之战,是刘备独自与曹操正面之战第一次取得的大胜利,刘备膨胀了啊,曹操都不是对手了,自己的目标指日可待了吧!关羽也越发膨胀了啊,天下谁可敌手,大哥都攻下汉中了,我也要去攻打樊城,桃园三坑的坑节奏正式拉开了序幕,先是关羽丢了性命,接着是张飞,刘备随后也跟疯了一样,死活都不再听取诸葛亮的建议,一意孤行弃曹而攻吴,最终托孤白帝城。刘备临死前才突然想明白,原来离开了诸葛亮我什么都不是!可惜悔恨无及,大势已去。没办法只能坦白说自己飘了,跟诸葛亮道歉,并把阿斗托付给诸葛亮,当场让阿斗认作诸葛亮为相父。有句话叫“不忘初心”,可惜,谁又能真的做的到,共患难容易,可是当你突然富得流油的时候,谁又能记得自己的初心而不会迷失了自己?


空空0311


刘备唯一一次不听诸葛亮劝阻的事情,就是伐吴,也因此夷陵大败,托孤白帝城,至于为什么刘备之前三顾茅庐,以礼事示下,到后来,不再听取诸葛亮的意见了,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刘备称帝后,蜀国战地荆州被偷袭,其二弟关羽被东吴吕蒙砍下头颅带去东吴,其三弟张飞,也因复仇心切,被部下砍下头颅带去了东吴,二弟三弟死因,皆是因为东吴,而刘备于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情同手足,在面对兄弟被害死的时候,十分悲痛,此时的刘备恨透了东吴,执意要为兄弟报仇,并且,世人都知道他们三兄弟的感情,如果不报仇,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这个时候诸葛亮劝阻刘备以大局为重的时候,刘备自然是反感的,甚至因此冷落了诸葛亮,

2: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想要一统天下,必须要先收复荆州,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并且,刘备的兵力,人力大增,都是从荆州开始的,而其属下的旧部,也有一部分人是荆州的,对于荆州,还是有一定感情的,最重要的是,拥有荆州,方便日后北伐,

3:刘备称帝后,想要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再听从臣子的,就会失去权威,再没有称帝之前,可以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是称帝后就不行了,身份不一样了,当了皇帝,就必须有皇帝的样子,臣子也必须是臣子。

以上几条,是刘备为什么再后来不再听取诸葛亮意见的原因,刘备称帝后,内心开始浮躁,如果当时听取诸葛亮意见,等到时机成熟后再伐吴,也不会有夷陵之败,更不会托孤白帝城,


邸家姑娘


个人感觉这是人的本性,也是必然: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刘备那时戎马半生,壮志未酬,颠沛流离,经常寄人篱下,刘备在蔡瑁的追杀下,他自己对刘琦说过“我能不能不跑了”听天由命吧,可见他已经是厌倦了当时的处境,那时他迫切的希望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当水镜先生告诉他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安天下时,他就像一个落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迫切的希望得到他们,同时也让他从心灰意冷中点燃了希望。

所以当徐庶告诉他卧龙的地址时,他求贤若渴,迫不及待的想要请诸葛亮出山,因为诸葛亮此时就是他的救命稻草,所以刘备《三顾茅庐》最后请得诸葛亮下山,并对他毕恭毕敬,拜为军师,言听计从。

后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得荆州,取西川,建立蜀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这时刘备已经兵多将广,自然格局和眼界,以及自身的底气今非昔比了,加上刘关张桃园结义,关羽和张飞相继离他而去,为了替关羽张飞报仇,加上当时他坐拥蜀国,兵强马壮,所以就像曹操赤壁之战一样,大多了胜仗,就开始膨胀,没有考虑当时的局势,同时替张飞和关羽报仇,诸葛亮也极力反对,所以刘备就和诸葛亮产生了矛盾,对诸葛亮也不再言听计从,导致白帝城托孤的后果!


sunnyf888


刘备是胸怀大志能屈能伸能文能武的创业型人才。从桃园三结义以来一直为了理想而战斗。但是时运不济屡战屡败,流落到新野县城时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兵不过千!给刘备打迷糊了,一度消沉不知道何去何从了!这时候听说卧龙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辩之智,安邦定国之能。那就像抓了个救命稻草一样,岂能放弃!诸葛亮也是不负所望,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借荆州、败周瑜、定西川,帮刘备打下半壁江山。刘备有了一定的城池和兵粮以后,枭雄的本质慢慢显露出来。那也是一代君王马上的皇帝怎肯受制于人!他得为了自己的天下长治久安树立威信和尊严。




将杰杰


细想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谓刘备对诸葛亮先是礼遇有加,后来又做不到言听计从,其实形势的变化促使刘备不得不如此,他未必不知道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自从安排关羽留守荆州,刘备的人生已经开始身不由己,

就像曹操虽然兄弟子侄众多,但并没有把他们都分封各郡县,而出于战略考虑,刘备把最刚愎自用的结义兄弟放到了前沿阵地,他忘了,当年小沛事件,正是错用了张飞守城,最终导致关羽降曹,兄弟离散,地盘尽失。

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刘备一直有软肋,好像一直在围绕重点核心人员往死里用,而其他人员鲜有担任封疆大吏的,

这正是一手布局的失败,关羽的败走麦城成了一系列问题的最终导火索,因为兄弟之盟,因为自己的人设,他不得不做出大义复仇的军事行为,但内心未必是情愿的,

当张飞的死讯传来时,只说了六个字:哎,张飞死了呀!可以说兄弟之盟就像水,既承载了他的创业梦想,又是压在他道德肩头的一副扁担。

外在显示出的不再礼遇诸葛亮,其实是形势逼迫他不得不!再有进封汉中王以后,

身份地位的变化,刘备与诸葛亮已经从主公与谋事变成了君臣,很多原来可以掏心掏肺的话已经不能再肆无忌惮的题,我想这也是刘备后期,诸葛亮很多理念无法得到刘备去接受的原因,一句话:刘备飘了!


历史逗你玩


刘备是一代枭雄,诸葛亮是高人贤士。在隆中诸葛亮已经从战略上对刘备霸业做出了非常明细的规划。刘备当时还没有自己巩固的根据地,可谓是飘忽不定,求才心切。刘备三顾茅庐礼遇诸葛亮,才请的诸葛亮出山。刘备称能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好比是如鱼得水,可谓是非常重视的。事实上,在蜀国建立以前,刘备对诸葛亮虽称不上言听计从,但是大事决断都是听从的。蜀国建立后,刘备内心膨胀,开始对诸葛亮的联孙抗曹战略开始轻视,甚至为了给兄弟关羽报仇而撕毁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这一战略。刘备举兵讨伐东吴,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苦劝,却一意孤行致使一败涂地。可以说,正是由于刘备这一败仗使得蜀国事实上丧失了统一国家的实力。


我们的统一战线


刘备是在走投无路下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

诸葛亮隆中选择刘备也是基于刘备当时的困境,缺兵少将,居无定所。

诸葛亮才华可以选择曹操,但曹操本身就是大军事家。且手下谋臣过百,战将千员。诸葛亮在曹操那儿不可能有话语权。

江东孙权也是,周瑜,鲁肃,诸葛谨才华都逊色与他,同样没有决定权。

得荆州,取西川,刘备加封汉中王,此时的刘备霸气侧漏了,手下也不再只有诸葛亮一位能人了。

刘备自立汉中王,不希望有人在权力上凌驾于自己之上!


老魁说茶


刘备出身低微,以织席为生,从一无所有到,到建立蜀汉政权,当了皇帝,这里面诸葛亮起了重要的作用。刘备得到之后,说如鱼得水,言听计从。

刘备得到诸葛亮时,正是刘备起家最微弱的时候,可以说,多次兵败,得到诸葛亮这个一流人才之后,刘备欣喜若狂,对诸葛亮非常好,可以说,诸葛亮说什么就是什么。那是因为水镜先生成说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以按天下,刘备深信不疑。

火烧博望坡发时候,诸葛亮在派将时,直接把自己的主公刘备派出去了,引一军诱敌,夏侯惇一看刘备出来了,立功心切一下就中了诸葛亮的计谋。

但是,刘备称帝之后,态度完全变了。刘备为什么会变,不听诸葛亮的呢?

刘备当皇帝后,一意孤行要给关羽报仇,群臣劝阻,刘备不听,赵云劝阻说国贼乃曹操,不是孙权。因该先打国贼曹魏。刘备反驳道,朕不为弟报仇,就算得到万里江山何以为贵。

刘备称帝之后,态度之所以如此大变,这里又几点原因。

第一,关羽遇害,刘备与关羽兄弟情深,犹如手足,刘备不给关羽报仇,在情理上说不过去。如果不去报仇,跟随刘备打江山的手下会怎么想?

第二,荆州事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对刘备更重要,有荆州,方便日后北伐,南征东吴,荆州丢了,北伐就只能从汉中出兵,因此,刘备想夺回荆州。

第三,刘备觉得曹魏太强,没有必胜的把握,柿子捡软的捏。先打弱敌东吴,吞并东吴实力强大之后再去打曹魏。

第四,刘备称帝,想树立君王的威信。如果再对臣子言听计从,就会失去权威,刘备必须要加强皇权。当皇帝野心膨胀了,就不一样了,就算是错误的决定,做臣子的也必须服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