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不过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么好吗?

《水浒传》里有个情节是说武松路过景阳冈的时候,在山下酒馆歇脚,店家的酒号称喝三碗就醉了,武松不信,结果喝了十八碗,醉晕晕地上了山还把一头老虎给打死了。

三碗不过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么好吗?

十八碗酒,简直就是吓人啊,难道是武松在喝酒这方面天赋异禀?除了他,古代很多还有很多酒量好的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斗”是用来装粮食的工具,一斗能装50斤粮食,这么看来李白的酒量也是骇人啊,还是说杜甫在这句诗里用了夸张的手法?

三碗不过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么好吗?

这种酒量放在我们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他们的酒量真有那么好吗?

其实并不见得。

因为他们的酒和我们现在的酒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们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度数较高。而古代的酿酒技术还不发达,酿造出来的酒都是发酵酒,元代之前甚至元代,人们喝的主流就是发酵酒,不是米酒就是黄酒。

三碗不过岗,古人的酒量真有那么好吗?

老百姓自己酿的一般都是米酒,这个酒的度数一般就在十几度左右,最多不超过二十五度。而且当时的酒受限于技术还比较浑浊,杂质也比较多,所以也称为“浊酒”,我们甚至看到让酒铺伙计“筛一碗酒来”,这也是因为当时的酒杂质比较多,并不像现在的白酒一样清澈。

所以我们都被这些描述给骗了,这样看来,武松也只是喝了十八碗十几度的酒,要是拿一瓶53度的茅台酒试试,可能一碗就醉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一樽酒,便忘忧,我是品酒师越平。如果大家对我分享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关注,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