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李根萍

  臘月是安靜祥和的,是冬藏內斂的;臘月是熱鬧繁忙的,是張揚甜蜜的。隨便站在村裡任何地方,只要鼻孔微微翕動,舌尖嘴唇都是香香甜甜的味道,不用猜,家家戶戶肯定在忙年貨!

  蟄伏在贛西萍鄉山褶皺裡的鄉村,進入臘月,那份溫馨的節日氣氛便愈來愈濃,家家戶戶便忙開了。當然,忙年貨的大頭是殺豬,即殺年豬。年豬專是為過年而殺,其肉也是要等過年時正好吃。年豬殺完後,將肉每塊切成大小不一,置入大粗瓦缸裡,按比例撒上鹽,醃製半個月後,全部取出掛在火塘上方,每天文火武火交替,將其燻成香噴噴金黃色的臘肉。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臘月天走在鄉村的路上,一陣風吹來,風中夾雜一絲絲肉香,保準是誰家孩子經不住饞蟲的誘惑,纏著父母蒸了還未完全燻透的臘肉了。臘肉香味獨特,香得醇厚,香得綿長。這香味從灶間嫋嫋四溢,透過屋頂的黑瓦和木窗戶的縫隙,邁過偌大的院子,穿過門口的樹林,在鄉村彎彎曲曲的山路或田埂,如一個頑皮可愛的孩子,無拘無束,四處遊蕩,讓村裡人聞個夠,香個夠,讓臘月的日子裡,天天氤氳著濃濃的香味,到處充滿著希望喜慶的年味。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走在鄉村的路上,除了臘肉香味誘人,還有令人味蕾翻滾的餜子香味。

  那時家家不富裕,過年待客的餜子需要自己動手,原料就在菜園裡和果樹上,製作的餜子既接地氣,又合口味。過年誰家中能做出品種多樣、口味獨特的土餜子,並非富有,而是映襯出這家主人勤快能幹、手藝極佳。

  跨進臘月的門檻,男主人便放下所有事情,從地裡挖出生薑,拔出白蘿蔔和青菜,清洗乾淨,去皮切成片,或是打理成絲。主婦們選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撒糖加醋,添鹽兌料,使出渾身解數,製作出別具風味的鹽姜、蘿蔔皮和菜心。這些餜子不是馬上能吃,還得密封在漂亮的青花瓷壇裡,等北風吹過,雨雪來過,調味與姜、蘿蔔全都溶進去,過年時正好啟封品嚐。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小時候,娘怕我提前將瓷壇裡的餜子吃掉,待客時少了品種,故意將這些罈子放置在大衣櫥的頂上。我伸手夠不著,站在椅子上也不行,天天只能站在櫥子下望壇咽口水。有一天,我實在經不住這些罈子的誘惑,想著裡面可口的餜子,靈機一閃,搬來兩張八仙桌旁的長條凳子疊起來,再借助小椅子,爬上凳子想吃點罈子裡的餜子,誰知蓋子又滑又緊,結果弄得滿頭大汗,怎麼也打不開。事後悻悻問三姐,原來娘早就有所防備,故意在蓋子上抹了點茶油。至今姐姐提起此事,令我尷尬又好笑。

  村裡製作土餜子有幾個“大工程”——打凍米糖就是其中之一。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打凍米糠需要大量的糖,那時家裡不富裕,買不起白糖,全靠自己熬土糖,即麥芽糖。臘月,走在村子裡,誰家屋頂的煙囪從早到晚都冒著或濃或淡的青煙,那一定是誰家的主婦在灶屋裡忙著熬糖了。這糖主要從紅薯中提取。紅薯刨成片,在滿大鍋的開水裡燙熟後,將其撈出,送至曬穀坪上曬乾。紅薯片燙好後,鍋裡的水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加進麥芽餅,熬糖開始了。熬糖不怕火大,儘管拼命地添柴,火舌舔著鍋底,水氣蒸發,鍋內汁液翻滾,最後剩下褐色黏稠的糖。熬好的紅薯糖,一般用粗大的瓦缽裝著,厚墩墩,亮晶晶,表面金黃,香味好聞。

  我在外玩累了,回到家裡,聞著紅薯糖誘人的香味,常會用調羹悄悄舀點糖嚐嚐。偷吃這個糖挺麻煩的,稍不留神就會被發現。娘每次見到我便會問我,三兒,你又偷吃了糖?我說奇怪,你是怎麼發現的?娘笑了笑,看看你嘴上黑紅色的印痕就知道。原來這紅薯糖啊,粘在嘴邊不能輕易擦乾淨,留下了明顯的證據。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一般是在臘月的下雪天,父親和母親天亮就忙開了——開始打凍米糖了。將事先打好的幾大袋人生米(用機子加工出的大米)找出來,放在鍋里加紅薯糖反覆拌勻炒熱,有時還會加點芝麻、花生,然後倒進案板上的木方架子,再用盛米用的長竹筒反覆滾壓,直到平整堅硬,才取出木架子,切成均勻的片,再用報紙或白紙封好,酷似一條條香菸,貯存在裝有石灰的搪缸裡,以免受潮。家中每次打糖時,我在外面玩一會,就會衝進廚房,插空抓塊米糖塞進嘴裡,瞬間滿口都是甜的,那味道至今都難忘。我家人口多,凍米糖既可待客,又當充飢,每年都會打很多的糖,一直要吃到來年春末夏初。

  村裡家家打凍米糖那些日子裡,村裡似乎萬物都是香甜的,見到什麼都想咬上一口過過癮。

  家中打完凍米糖,又開始炸餜子了,在炒菜的鍋裡燒熱半鍋菜油或茶油。通常下油鍋炸的多是麻片和紅薯片。麻片是用米做的,先將大米加入芝麻或五香打成粉,兌水拌均勻,捏成一根根圓筒狀,變硬後切成片,曬乾後放在鍋裡用油炸,曬乾後的麻片遇滾燙的油,猛然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在油麵上浮沉跳躍,最後膨脹成晶瑩蘿蔔花狀,又香又脆,是非常好吃的一種土餜子。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娘和幾個姐姐手巧,還會做出許多花樣的餜子,如楊梅葉凍米糖、饊子、蘭花根和硬米麻片等。

 隨著年越來越近,家中的香味就越來越濃。閒置了一年的罈子、罐子、瓦缸全派上了大用場,將這個糕、那個糖的塞得滿滿的,連大塑料袋都裝得滿是紅薯片和麻片。那些日子裡,清苦的家變得十分富有,貧窮的日子也有了香味和甜味,人人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

  正月鞭炮響,客人到家來,直把新年拜。母親早就準備好了初一待客的餜子,一隻臉盆大的白色搪瓷盆裡,擺著五顏六色的餜子,紅的是鹽姜,白的是麻片,金黃的是蘭花根,紅白鑲間的是米糖,中間擺的是雪糕,還有糖果、花生、西瓜籽,最具特色的是自制的鹽餜子,如桃皮、西瓜皮、豆角、菜心、辣椒和茄子……品種有十多樣,讓人見後味蕾翻滾。要是來了小孩拜年,娘總是會抓很多餜子塞進他們的小口袋裡,讓孩子們帶回去慢慢吃。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鄉愁美文:山村獨特的年味

  如今回故鄉過年,發現許多做餜子的傳統手藝都失傳了,大多數人家過年都是上超市買餜子,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沒了鄉土特色,儘管包裝精美,價格昂貴,可怎麼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更找不回童年的記憶。臘月走在村子裡,怎麼也聞不到曾經熟悉的香味和甜味了。或許是走得太快,而丟掉了一些不該丟掉的東西。

  時代在發展,鄉村在變化,有的東西需要推陳出新,有的東西卻要繼承和發揚,比如臘月做餜子之手藝,就不能失傳,失去了或許永遠找不回了,更少了味道,一定要想辦法保留傳承下去,因為它是遊子對家鄉的念想,是維繫鄉愁永久的記憶,它能讓我找到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