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喪葬習俗文化(上部分)

生老病死一切皆屬自然現象,關於潮州的喪葬習俗文化,本人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看法"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句話來說這就是潮州喪葬習俗呢?

對於"死亡"的喪葬俗,潮州人是十分看重的,但凡事都講究輕重,有輕如鴻毛般的操辦,也有重如泰山的操辦。這輕則是在基有原則上能簡則簡,而重則是可適當"隆重"。而區分輕重很重要方面是取決於亡者的年齡。當然"隆重“者也必須有隆重的符合條件,除了經濟上還有身份上的適合。

潮州的喪葬習俗文化(上部分)


下面就輕,重兩點,以本人的角度,來說說本人所見所聞。

第1點"輕”,這個輕,上面說了是指年齡輕,要輕辦。這個年輕也是有介限的,怎樣才算輕。所謂壽終正止,一壽為5O歲,所以5o歲才算有“壽"。而輕者則為5o歲以下,所以5o歲以下亡者的喪是要儘量輕辦。

接著就輕辦這個話題,來說如何輕辦法。記得,在本人讀小學時,同鄉裡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某日,一位阿嬸帶兒子出門,因為某件事,阿嬸便沒看管好兒子,當發覺兒子不在身邊時,便四處尋找。結果,"兒子"就在她身旁的那條池塘中飄浮。記得當時,這位阿嬸即小男孩的媽媽說過,書包都買好了,就是準備這幾天去上幼兒園。"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個慘景是讓人傷心。

潮州的喪葬習俗文化(上部分)


關於這個小男孩的喪葬,也是草草了事。那時不少鄉鄰也"圍觀",在村的寨門外,大榕樹下。鄉里"懂事"的鄉親幫忙小男孩穿衣入棺。可能由於小男孩肢體較強,穿不上衣服。"懂事"的鄉親便良言勸說,說快點來穿新衣服,然後去踢桃(玩耍)。由於年齡小,"懂事"人幫忙決定下葬於他的祖輩墓旁。這是屬於簡單的輕辦喪類型之一。

介於未成年來,在成年50歲壽以下的亡者就相對,繁瑣一些。首先,若有預先知不久於世者,均會事先挑選好墓地。而且是做一種時刻準備著的狀態。一般若是己婚者,也有選擇可以葬雙穴的墓地。

而在此人彌留之際,必須搬離出家,這個家是指家人居住的地方,撤至祠堂或族內特別停放處。潮州人有這樣的說法,死後就不能入鄉,同時死也不能死在自己家中,死後入鄉,與死在自己家中一樣道理,舊時說法是對鄉人或家人不利,認為這是不吉的。

潮州的喪葬習俗文化(上部分)


作為一個有感情的人,可以理解葉落歸根的感覺,也可以理解一個人在彌留之際對家與家人的不捨。不少人就剩著最後一口氣入鄉的,也有不少人是剩著最後一口氣不捨離家的。

曾經就有這麼一回事,說起來也與本人有一點親屬關係的人。確實是人已燈盡油枯,但作為一個四十左右歲的女人,怎舍一雙善未成人的兒女,遲遲不肯離家,作為婆婆也只能苦口婆心勸說,為了下代子孫好,這才同意離家。

在迅速撤至規定地方後,"人"被頭朝屋內,腳朝門停放在壽床上。在確認"嗚呼哀哉"後,全身蓋上掩屍的特製被。門上貼白紙,老式門上均寫有門神名字,貼白紙遮蓋,若有紅門符(對聯)也儘快撕掉。

接著通知親屬,現在有手機方便溝通,舊時,是有人專門去給人報喪的。

潮州的喪葬習俗文化(上部分)


再接下來,就是"守七“,這裡的七即七日,現在也沒舊時那樣繁瑣。潮州人稱為亡者做功德稱為"做事”。在七日之期就為亡者做功德。

而在守靈期間,也有注意事項:①下雨打雷要及時為亡者打傘,不能讓貓靠近亡者身體,注意亡者腳尾的腳尾燈是否被風吹滅。還有香爐的香是否續燃。因為燈是照亮前路的工具,而香則是起著指引的作用。

在守靈後第二日,即"出山”,潮州人的"出山"是出殯的意思,出山即出發往山,因為山有墓墳。現在雖然實行文明喪葬,但依然稱出殯為出山。

最後再來說第2點"重”,這個重,可以理解為重量級人物或隆重辦喪。一般來說年齡較,或德高望重的人較適合辦重。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相對於八,九十歲的老人來說,則可適當辦重。當然前提條件是有經濟基礎作支撐。

〈未完待續〉

  • 本文為今日頭條號潮州競風流原創作品,請轉載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