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朝代的興或衰,最苦的永遠都是老百姓”這句話有道理嗎?

用戶105381250680


這個問題並不準確,因為“老百姓”這個概念太寬泛了。

雖然元朝文學家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數千年老百姓的悲慘處境進行了高度概括。但張養浩明白,真正“苦”的,永遠是那些身處底層的民眾,無論是農民、手工業者還是商人。

事實上,即便是所謂的盛世,比如文景之治,底層百姓的生活也從沒有真正富足過,他們的追求或者能夠達到的最高標準,也就小康而已,但大多數情況他們連小康也達不到。

至於災荒時候就更不要指望了,底層百姓能有口飯吃餓不死就謝天謝地了。

那麼,古代底層百姓的處境,為何就和我們的工資一樣,無論物價漲得多瘋狂,工資始終穩坐釣魚臺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生產力水平低下

老百姓過得不好,根本原因就是沒錢。

沒錢,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而導致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因為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選擇了小農經濟。

作為門檻極低,適應力極強的生產模式,小農經濟在戰國開始逐漸成為主流生產模式。

但這種模式的缺點和優點一樣明顯,那就是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以男耕女織的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雖然能夠自給自足,但能夠創造的財富非常有限,根本就沒有能力進行商品交換,這使得小農經濟模式變得愈加封閉,佔底層民眾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民只能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之上。

而這,正是統治者所需要的。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者,都需要黎民百姓安守本分,拒絕造反革命。

在“穩定大於一切”的大前提下,小農經濟給農民帶來了什麼,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農經濟達到了限制農民人身自由的目的,這就夠了。

而且,為了讓固定效果更加明顯,統治者代表的地主階級還對底層民眾進行瘋狂的剝削,使他們長年累月為生計而奔波,從而沒有精力去反抗。

關於這種思想,戰國時期改革家商鞅有馭民五術,包含: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其中“貧民”就是讓百姓“家無餘糧”,後世統治者雖不認同法家思想,但認同他們的馭民之術。

而日本著名政治家德川家康則說得更明白:“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

所以,讓百姓苦,乃是統治者的刻意為之。國泰民安的盛世尚且如此,兵荒馬亂的悲慘可想而知。

2、政權結構落後

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導致百姓根本就無法為統治者提供足夠的資金進行政權建設,除了統治者的揮霍,剩下的資本只能維持人數較少的國家機關。所謂“王權止於縣政”,從側面說明了統治階級力量嚴重不足的尷尬現實。

而官僚人數不足帶來的後果絕不是統治力度的鬆懈,相反,是統治力度的空前加強。而統治者之所以能夠實現這一目標,是因為他們建立了“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

這個模式的通俗解釋就是:天下是皇帝的,更是地主階級的,所以廣大地主同志們一定要團結起來,一起鬥農民!

聽起來不可理喻,但現實情況就是如此。除了深宮大內的統治者,在距離都城千里之外的偏遠地區,是統治者任命的官僚,也就是地主。而因為“王權止於縣政”,所以在縣令之下,還需要另一個階級的幫忙,這就是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是地主和底層民眾之間的中間階層,他們有一定財富和地位,但無法和地主相提並論,用“富農”來形容相對貼切。這些人藏身於阡陌之中,充當著地主和農民之間橋樑的角色。

士紳階層的形成,主要靠剝削底層民眾,因為他們大多有一技之長,這使得他們壟斷了農村的信息傳播權、教育權等諸多權利,併成為其謀生手段。而少數士紳則可以受到地主階級垂青,比如通過科舉鯉魚跳龍門,成為新的地主階級。而這些成果的士紳則成為底層士紳學習的榜樣。

地主階級通過一系列手段,使士紳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共同凌駕於底層民眾頭上作威作福。

由於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天然對立性,所以無論農民反抗地主還是地主鎮壓農民都充滿著自發性,所以即便信息不暢,得不到統治者的最高指示,地主階級自發鎮壓農民起義也會成為勢不可擋的常態。太平天國席捲半壁江山時,曾國藩等地主階級自發組織團練與之對抗就是最好的說明。

而這也正是這種並不先進的模式最可怕的地方,由於強烈的自發性,使得即便兵荒馬亂,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等底層民眾剝削的腳步也不會停止。他們在社會動盪時,更沒有機會亂中求福。

所以,專制皇權時代,作為統治者及地主階級的奶牛,底層民眾不僅沒有幸福生活,更沒有基本的尊嚴,他們的生活,不止一個“苦”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句話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裡話!


農村讀者


當然!無解!要不誰還去造反呀?歷朝歷代哪個不是?


丁太大


自古以來,天災人禍,老百姓唯一能做就是,燒香拜佛,自求多福。農村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王朝亦是逃不過如此。通常只有開國之君才能確定綱常,振黜百家,儒釋道任為之所用,後面的執政者只是龍椅上的一個傀儡,足不出紫禁,令不過京畿,即便後期有前瞻者努力改革布新,也多是朽木難支,甚至落得一世罵名而不得善終。接著,新的一個朝代開啟…



用戶2996548773049


這句話說的太對了。興的時候百姓享不到福。衰的時候就不能用人來形容了!!


浮華紅塵701


有!老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休息時間,除非病了。春天把種子種地裡,不知秋天收不收成。一年到頭,就瞅著那點地兒,眼望著心盼著能多打點糧食,如果豐收了,高興的明年口糧不愁了,如果瞎了,那是什麼心裡?用語言無法去形容……這一年又白忙啦。


慧嫻123456789


歷朝歷代只是改姓而己,對民眾都是以從林規規,強所謂國的弱民政策,並強制灌輸孔孟之道的愚民思維。現今都是不利民眾的國際接軌,利於民眾的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卻抵制。


用戶8924608510512


這個是肯定的,無論興衰老百姓都是最苦的群體。國家的勞力,資金稅負都來自這個群體,他們是物資的直接創造者,可想而知,金字塔底下的群體要支撐整個塔體。不苦才怪。


用戶94764242522


前朝前代沒經歷過,當今感覺很現實


用戶55183850134


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老百姓始終處於社會的最底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