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岡村寧次這個惡魔?

犀靈靜雅


用岡村寧次在11軍的主任秘書宮本的評價來說,岡村是個不怒自威的將軍。這個矮個子的日本人戴著近視鏡,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但是作戰兇悍,毒計頻出。

岡村寧次是昭和軍閥的代表人物,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畢業的職業軍人,最早追隨皇太子裕仁的少壯派軍官巴登巴登“三羽烏”第三位,三羽烏開會時,在外面把門望風的才是東條英機,足見岡村寧次在昭和軍閥中的資歷和地位。



中國人民跟岡村寧次是有血仇的,早在1927年北伐軍打到濟南時,日本軍隊為阻止蔣介石軍隊對奉系軍閥的追殺,悍然出兵山東製造了“濟南慘案”,岡村寧次時任入侵濟南的日軍第六師團大佐聯隊長。

岡村寧次是個中國通,給軍閥孫傳芳做過“五省聯軍”的總顧問,有機會詳細瞭解了我國江南地區的地型地貌和風土人情,逃跑時還順走了孫傳芳的作戰地圖。

1932年升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積極研究抗日義勇軍的作戰特點,要求國內給予大批援兵,對分佈東北各地的抗日聯軍、義勇軍和地方抗日武裝進行大規模清剿。至1933年底,東北成規模的抗日義勇軍近三十萬人都被關東軍和偽滿軍鎮壓下去了,唯獨我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還在堅持,岡村寧次在東北也是有血債的。

1936年晉升中將,任駐東北的第二師團長。



全面抗戰爆發後,岡村寧次於1938年出任新組建的第11軍司令官,這是中國戰場上日軍唯一的機動兵團,轄第三、第六和第十三等日軍主力師團,高峰時指揮多達七個師團及配屬部隊約30多萬人馬。武漢會戰後第11軍在岡村指揮下,全面對陣長江兩岸李宗仁第五戰區、陳誠第六戰區和薛嶽的第九戰區多達百萬的國軍,進而覬覦重慶,給中國軍隊造成的危害甚大。

1941年岡村寧次晉升大將軍銜,鑑於華北地區八路軍不斷壯大給侵華日軍帶來的困繞,已經是天皇的裕仁欽點岡村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經過閉門研究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什麼“鐵壁合圍”、“滾桶梳蓖”等戰法,從1941年對華北平原的“五一大掃蕩”開始,岡村指揮華北日軍給八路軍和抗日軍民帶來巨大損失。




岡村寧次採用政治和軍事雙管齊下的方針,大力扶植模範村試點,而對我抗日根據地則採取三光政策,最大限度地破壞我軍抵抗所需資源,一度使華北我軍極為困難,八路軍從四十萬下降到三十萬人,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彭德懷元帥說過,岡村寧次是一個比多田峻(前華北司令)更老練更毒辣的一個對手。



1944年11月,為日本侵華戰爭立下戰功的岡村寧次出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參謀長是老牌特務板垣徵四郎中將。在日軍日薄西山的情況下,岡村仍然幻想統一率領侵華日軍進行玉碎作戰,希望大本營增加援軍一舉攻佔重慶,未獲批准。雪峰山會戰後期他更想押上所有江南主力與國軍決一死戰,被宮本勸阻後無奈道:

好吧,給蔣介石留點部隊打內戰去吧。



這是一個驕狂又十分難纏的敵酋,分析問題比較實事求是,喜歡研究對手性格和用兵特點,計劃周密,調查充分,每次重大戰役都會準備半年之久,日本戰史一直鼓吹岡村寧次執掌中國派遣軍時間過晚。包括蔣介石也極為認可,幫助他逃脫了東京戰犯審判並聘為顧問,在解放戰爭初期給自己出謀劃策。

這一點,蔣介石做的很不好,民族氣節得有。

1945年9月9日,岡村寧次在南京代表106萬侵華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


度度狼gg


岡村寧次的一生註定與中國有不解之緣,他的職業軍人榮辱沉浮生涯都與中國密切相關。

岡村寧次是日本士官學校第十六期生。十六期生“人才輩出”,不乏日後影響日本政局的政治人物,如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等都是十六期生。岡村從軍校畢業後即參加了日俄戰爭。



1923年,岡村被召回士官學校任中國留學生中尉隊長。在此期間,他結識了大批中國留學生,其中包括閻錫山、孫傳芳、何應欽等人。與這些人的相交,對他日後的侵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岡村作為參謀本部外國戰史處職員於1915年來到中國青島,這是他首次赴華。不久來到北京成為青木宣純的助手。關東大地震後,岡村出任駐上海武官。主要從事諜報工作,為日後日本侵華蒐集各類情報。在此期間,岡村鍾愛的次子武正因猩紅熱死於上海。

濟南慘案發生時,岡村時任第3師團第6聯隊大佐聯隊長,可當岡村部抵達青島時,濟南已被日軍佔領。不久,岡村打道回府。

一二八事變發生後,岡村因此前曾任駐上海武官,熟悉上海情勢,出任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國聯調查一二八事變真相,岡村歪曲事實,妄圖改變日本侵略行為的性質。

上海停戰協定簽訂後,岡村上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到任後,強化了對東北地區的“治安”統治。他要求增派援軍,採取漸進方式分區域展開對義勇軍的大掃蕩,給義勇軍造成重大傷亡。

1938年6月,為準備武漢會戰,日軍大本營組建第11軍,岡村寧次出任中將司令官。

岡村上任後,立即發動九江戰役。九江守軍張發奎部在日本陸、海、空軍的聯合進攻下最終失利,九江失陷。武漢會戰歷時四個月之久,隨著日軍第6師團叩開武漢東大門田家鎮要塞,武漢三鎮相繼失守。

岡村寧次老謀深算,為消滅長沙守軍第九戰區薛嶽部,岡村寧次決定發動南昌戰役,打開長沙的正面和側翼。這次岡村寧次大膽起用連吃敗仗的101、106兩個師團作為主攻,很快突破南昌守軍第一道防線。1939年3月27日日軍佔領南昌。隨後岡村寧次發動了隨棗會戰、湘贛會戰,妄圖速戰速決,消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但最終算盤落空,被我國軍隊拖入持久戰。


由於岡村寧次對日本大本營限制擴大作戰區域的方針和誘降政策不滿,岡村被召回國內任軍事參議官閒差。

1941年,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因應對“百團大戰”不力而下臺,由岡村寧次接任。岡村上臺後,推行了“治安肅正”運動,在解放區大掃蕩,實行殘忍的“三光政策”,造成200餘萬平民死亡。

在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中,鄭州、許昌、洛陽相繼失守,日軍實現既定計劃。日軍攻克衡陽後,岡村寧次升任第6方面軍司令官。

為奪取中國南方和西南方的空軍基地,1944年9月,岡村指揮第6方面軍、南方軍一部發動桂柳戰役。11月10日,桂林失守,11日柳州失守。日軍發起的大陸交通線全線貫通,岡村寧次升至中國派遣軍總司令。


此時岡村寧次意欲西進,進攻四川腹地,遭到大本營的反對。為摧毀芷江的國軍的機場,大本營命令岡村發動芷江作戰。該戰歷時2個月,強弩之末的日軍最終慘敗。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儀式在國民黨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岡村寧次在受降書上簽字。

戰後,這位日本“軍事天才”因為蔣的袒護,全身而退返回日本。後赴臺為蔣介石培訓軍政幹部。

1966年,這位在侵華戰場上征戰時間最長的戰爭惡魔因心臟病去世,死時78歲。


歲月是一條河流


岡村寧次這個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非常熟悉,他曾任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關東軍副參謀長、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和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等職,是侵華日軍總頭目和屠殺中國抗日軍民的劊子手,他製造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就是在其手中犧牲的。日本戰敗後,岡村寧次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身份在南京向中國政府遞交了投降書。

岡村寧次對八路軍的作戰戰術很有研究,他擔任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後,八路軍吃了許多虧,彭德懷將軍曾經說岡村寧次是個可怕的對手。因為他的這個“特長”,所以國民黨政府對其非常留意,在戰後聘請他為軍事顧問,專門對付中共軍隊——這也讓岡村寧次逃脫了軍事法庭的審判。

1949年初,岡村寧次返回日本。當時日本正處於以美國為首的盟軍佔領下,對於岡村寧次這些原侵華日軍高級將領,日本政府相當冷淡,於是這些人將目光轉向了臺灣。國民黨在大陸兵敗退守臺灣,急需一些懂軍事的人整訓部隊,岡村寧次等人被蔣介石聘為“革命實踐研究院”顧問和軍事教官,幫助臺灣當局培訓軍事幹部。

岡村寧次出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何應欽等人都是校友,他們之間私交也非常好。岡村寧次對蔣介石釋放數百萬日軍官兵和僑民歸國感激不盡,於是使出渾身解數幫國民黨整訓部隊,並多次發表演講和講座,傳授自己與八路軍作戰的經驗,試圖幫助國民黨“反攻大陸”。

1960年代後,日本政府中的右翼勢力抬頭,原二戰日軍官兵待遇得到提高,岡村寧次在日本的名譽和地位也有所改善。但就在此時,他的兒子岡村忠正突然暴亡。岡村寧次有兩個兒子,長子岡村忠正,次子岡村武正。岡村武正早年在中國夭折,如今岡村忠正又突然死去,這給岡村寧次很大打擊。

岡村寧次出生於1884年,這時已接近80歲。自從兒子去世後,他思念逝去的親人,身體每況愈下,這時恰好日本防衛廳邀請他撰寫回憶錄,這才讓其注意力得到轉移。

晚年岡村寧次多種疾病纏身,飽受病痛折磨。1966年9月,82歲的岡村寧次心臟病突發,結束了其罪惡一生。


民國年間那些事


排除歷史問題,客觀評價岡村寧次的確是日本陸軍中少有的將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最可怕又最可恨的對手,他指揮作戰通常狡詐出奇兵,武漢會戰以劣勢兵力擊潰一百多萬國軍佔領武漢,在華北大掃蕩中多次重創八路軍,使華北抗日根據地遭受嚴重損失。正因為岡村寧次出色的軍事才能,才使老蔣與何應欽冒天下之大不韋全力保他戰後逃脫制裁並聘請為軍事顧問


學霸小神童


要說起岡村寧次中國人都不陌生,在很多抗戰影視劇裡都能聽到他的名字,岡村寧次雙手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對中國人來說岡村寧次就是個十足的惡魔。

崗村寧次在抗戰時被日本政府任命為華北派遣軍的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在華北戰場上也沒有什麼做為,打國軍也只能是擊潰,後期主要對手是八路軍,岡村寧次在掃蕩八路軍根據地時製造了無數無人區,犯下了滔天罪行,可岡村寧次怎麼也消滅不了八路軍,在和八路軍作戰時也是損兵折將,岡村寧次自己也承認肅清八路軍非短時間內可以奏效。

可就是這樣一個惡魔,在日本戰敗投降後居然沒受到追究,更離譜的是岡村寧次竟然還被蔣介石僱傭為軍事顧問去打解放軍,理由是岡村寧次有豐富的對八路軍作戰經驗,這真讓人無語啊。

岡村寧次最後回了日本,最後還得了善終,也不知道中國在歷史書上怎麼寫這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