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经专家调查和研究,长沙窑是以釉下多彩和最大规模的外销瓷窑而闻名,在中国陶瓷史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重见天日之后,对于古窑的发掘、研究和保护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但是这样一座巨型瓷窑,尤其是大面积裸露于地表的瓷片,该如何来保护呢?千年古窑还有多少埋藏于地下的秘密呢?

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古玩商店鳞次栉比,很多都是解放前因为战乱从大陆迁至香港的,香港迅速成为了中国文物流向海外的集散地,新中国建立后,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文博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经常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各地搜集遗落民间的珍贵文物,香港的古玩市场是他们地毯式搜寻的重点之一。

6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耿宝昌是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的一名陶瓷鉴定专家,出道于北京琉璃厂敦华斋的他,炼就了一副古瓷鉴定的火眼金睛,这年,他被公派到香港的古玩市场寻觅珍宝,刚进市场,所见情景让他大吃一惊。

耿宝昌从事文博鉴赏几十年,眼见手模过的瓷片、器物不计其数,但是如此大批量的同类型文物竟然出现在香港市场,成为地摊货,更是令见多识广的耿宝昌惊出一身冷汗。

耿宝昌一一打听,店家都说是从湖南而来,他回想到,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有一批标本在诸多方面都和眼前的物件完全一致,这批标本是十年之前陈万里等专家从湖南收集而来,窑口正是位于湖南长沙的铜官镇,不祥的预感闪过耿宝昌的脑际,难道,铜官窑被盗!

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1964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仍然担负着艰巨的墓葬清理工作,33岁的周世荣是湖南省古墓抢救工作队的一员,这年初冬,一则“湖南唐代瓷器出现香港古玩市场”消息传到省内,文管会上下一片忙乱,此时,周世荣正在整理零陵菱角塘的商周古文化遗址,这天,他接到一个紧急任务——立即赶赴望城县铜官镇抢救古窑遗址。

1964年冬季,铜官镇大兴水利,石渚湖引流改道,湖畔的古窑遗址危在旦夕,加上遗址内的器物已经大量外流,抢救工作刻不容缓,周世荣带上一个工人就出发了,然而到达后看到的景象让周世荣目瞪口呆。

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铜官遗址内的器物破坏严重

历史是如此伸手可及,偷盗和随意破坏每天都在上演,古老的文明成了孩童手中的玩物,千年珍宝成为百姓家里油盐罐子,更紧迫的是,用来修筑堤坝的都是混着瓷片的泥土,当地群众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周世荣想尽办法挽回损失,但毕竟势单力薄,即使捶胸顿足,也无法立即扭转局面。

由于人手不够,三天之后,周世荣和同去的工人只用箩筐挑回来两担瓷器。他心里却清楚,古窑深处还有大量的珍宝,然而几年后,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下放劳动,周世荣携妻儿插队到零陵的江永地区,考古工作陷入停滞状态,长沙窑的发掘也被搁浅,千年古窑又面临危机。

1983年3月的一天,顶着初春的寒意,一只特发掘工作队才组建完成,赶赴望城县铜官镇,这是一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到达遗址,队员们看到的是比60年代伤痕更甚的长沙窑,何介均和周世荣都是这一次考察行动的负责人。

盗掘古窑的人已经挖出一条专门通道,通向位于深处的窑址,这次调查被明确为主动性发掘,目地在于全方位的对长沙窑遗址实施保护措施。

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这张照片是1983年长沙窑发掘队在遗址拍下的,画面中这个气势如宏的长龙就是被盗窃后暴露出来的龙窑。

现今,该龙窑已经被保护起来,位置就在谭家坡山体南面,窑址方向正南向北,总长41米。能清晰的分辨出窑头、窑床、窑尾三大部分,火堂、火门内还有匣钵留存,如此规模宏大的唐代龙窑遗址,实数罕见,这座大型龙窑在1983年被定名为“谭家坡1号窑”,1956年,戴亚东在此地听闻“邓满降龙”的传说,今日终见真身,少白龙王重现江湖,千年的神话,果真在铜官被印证了。

发现谭家坡1号窑的重要消息传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和冯先铭两位古陶瓷专家再次赶赴长沙窑。

北京和湖南的专家分头展开发掘,周世荣开挖的地点就在石渚湖和湘江交汇处的石渚大桥之下,一同发掘的还有他北大考古训练班的同学,后来担任了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的高至喜。

此次发掘,除了之前已有出土的釉下褐绿彩瓷器,首次亮相的是从高至喜的探方里出得最多的诗文壶,以及周世荣特别关注的两件器物——白釉红绿彩叶状纹壶和铜红釉壶。

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长沙窑烧制高温铜红釉的技术,在这次的发掘之后被确认为当时的最高水平,白釉红绿彩叶状纹壶更是告诉世人,千年之前的长沙窑先民,已经在窑变的诸多可能性中倾注创作的激情。当年挖出了1000多件珍宝的高至喜老馆长,带着摄制组再次走近1983年他亲自发掘出来的那些文物。

大量具有外来文化风格器物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长沙窑是唐代一座重要的外销民窑。对于外销产品,工匠们抛弃了传统中国纹样的装饰,投其所好的描绘异域风情,正是这一突破使得后来居上的长沙窑彩瓷,和越窑青瓷、定窑白瓷并称为出口“三组合”。

1983年的主动性发掘,不仅解决了许多学术问题,也正式开启了长沙窑遗址任重而道远的保护工程。1988年长沙铜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多年前长沙窑遗址被发现在海内外引发的长沙窑热,至今有增无减,渐渐远去的盛唐瓷窑终于在千年之后留给世人一个华丽的惊叹。

经过调勘,这样的古窑口在遗址内多达46处,千年来的地貌变化使它们几乎都被掩盖和破坏,唐代湘籍诗人李群玉在他的《石潴》一诗中这样描述石渚湖畔的制瓷盛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火湘浦口,烟触洞庭云”,可以想见盛唐时期的长沙窑,规模是何等之大,但是进入晚唐,长沙窑风光不再,历史学家推断,由于唐朝政权的崩裂,加上黄巢起义的影响,这座巨大的瓷窑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日渐衰落。

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虽然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她创造了高温铜红的奇迹,开辟了外销民窑的蹊径,更奠定了在同时期的瓷窑当中,烧制釉下多彩瓷器的霸主地位。

除此之外,长沙窑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世界彩瓷史上是始作俑者。

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

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等,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

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

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长沙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然而,后世的人们全然不知,直至窑址破坏、文物流失,面对满目疮痍的古代文明,我们不尽失语。好在这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抢救和保护,使得我们今天还有幸从现存的遗迹中去追寻千年古窑的神韵。

2006年,湖南省和长沙市的有关单位对遗址做了一次全面地调查勘探,目前遗址保护的总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之广,为长沙窑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如今,长沙窑与1972年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并成为古城长沙的两张国际性名片。

1999年,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物里洞岛附近海底发现并打捞出大量的沉船遗物,该船现称 “黑石号”,打捞上来主要烧制于九世纪的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等地窑口的中国陶瓷器共6万余件,其中5万余件出自长沙窑,更加证明了我们祖先的开拓精神,以及长沙窑移植的珍贵价值。

至此,古镇铜官盛唐时期的制瓷业全景已经展现在眼前,封存千年的古窑终令世人惊叹,从打破南青北白的陶瓷业格局,到独创一套鲜明亮丽的彩瓷体系;从生产内销的生活用瓷,到造型奇美、“洋”味十足的外销精品,长沙窑的艺人和商贾们独辟蹊径,创造了盛唐时期艺术与商品完美结合的典范,湘瓷的美誉在千年之后再度扬名。

窑址破坏、文物流失,千年古窑惨遭盗挖,保护过程甚是坎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