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獻公十年,關中地區大疫!到1949年前,西北瘟疫20年一輪迴


蘭州歷史上的傳染病


這些天,宅家讀書,寫字寫文,偶爾就有些令人意外的發現。遂順手記下,以防遺忘,也分享與同道書友們。其中,有瘟疫疾病的記載,值得細細研究。

關於瘟疫,中華先民認識的非常早。在西周時期,就有記載。當時,人們常用瘟疫、厲疾、大疫這樣詞,記載他們艱難同大自然作鬥爭的經歷。


1.西北地區瘟疫二十年一輪迴


瘟疫其實是一種高烈度傳染病,大概包含了今天人們所知道的:鼠疫、痢疾、黑熱病、瘧疾等等,或許還包含了我們所不知道的某些傳染病。據《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秦獻公十年,關中地區大疫!到1949年前,西北瘟疫20年一輪迴


《周禮》是一本比較重要的儒家典籍,《三字經》中有:“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之說。《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對於《周禮》一書的年代,人們有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秦漢之際說、漢初說、王莽偽作說等六種說法。但《周禮》中國保存了先秦時期,我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等內容。

可以這樣說,至少在2500年前,中華先民對瘟疫,這類高烈度傳染病,有了清晰的認識。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季春紀》中說,:“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可見,那時人們認為,節氣不正常的原因導致疾疫發生。

西北地區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公元前369年(秦獻公十年)。由於,年代久遠,文獻只留下“民大疫”三個字,其他都湮沒了。不過,人們認為,這次大疫應該發生秦國核心地帶——關中。專家統計,從公元前369年到1949年,西北地區每過20年(20.51年)就發生一次瘟疫災害。

2.蘭州最早的防治傳染病行動


在古代,人們認識有限,無法很明確地區分,不同烈性傳染病。只能籠統地用瘟疫來表述,其大概包含了:鼠疫、天花、流感、霍亂、喉疫、瘧疾等等。瘟疫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故而史書多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天災人禍相連。

明嘉靖八年(1529年),蘭州大饑荒,餓殍塞道。陳錫倡導捐資,募工在郊外掘穴十多個,與其親友鄰居抬埋屍體,數月之間掩埋1萬多具,避免發生瘟疫。


秦獻公十年,關中地區大疫!到1949年前,西北瘟疫20年一輪迴


公元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皋蘭縣大旱,民大飢,又加疫疾,死者甚多,人們發倉糧賑濟。這是大災之後有大疫的真實寫照。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大災多是水旱、饑荒,直接導致農業生產能力、人們救助能力降低。尤其是,災民遇難後,屍體無法及時掩埋,從而導致瘟疫流行。

當時的皋蘭縣,就是今天的大蘭州地區, 除管轄1990年皋蘭縣行政區劃外,還轄今蘭州市的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區的全部及紅古區、景泰縣、永靖縣、榆中縣、永登縣、白銀市白銀區的部分地區。 “皋蘭”縣名至今不足300年,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年),甘肅巡撫元展成疏請將臨洮府治移於蘭州,稱蘭州府。改蘭州為皋蘭縣,府縣治所均在蘭州城內。皋蘭縣名自此始。

由此,可見乾隆三十五年災害的範圍是非常大的。


3.黃河大水之後,必有大疫


明清民國時期,在蘭州地方史志中,不時能見到關於瘟疫、大疫、癘疫的記載,不過,許多烈性傳染病的認識,也有了極大的提高,不再是籠統的瘟疫。 霍亂、天花、喉疫、傷寒、不明瘟疫是當時蘭州境內幾大烈性傳染病,當時醫療手段有限,一旦感染這些烈性傳染病,很難救治過來。史書記載中,往往留下死者甚眾,死者十之七八等記載。

1868年 ( 同治七年)六月,甘青一帶大雨,黃河氾濫,淹沒附郭及夾河灘上民居。就是說,蘭州洪水巨大,洪水逼近蘭州城牆根。這年,秋冬發生大疫,死者甚眾。1884年(光緒十年)六月,黃河氾濫,淹壞房屋甚多,秋大疫。


秦獻公十年,關中地區大疫!到1949年前,西北瘟疫20年一輪迴


1904年(光緒三十年)黃河大洪水是最慘的一次。這年六月初,蘭州及其附近地域,連降暴雨,引發黃河水大漲。這是蘭州近百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據事後按照水位推算,當時黃河的流量達8600立方每秒。暴漲的黃河水,橫掃沿河堆放的木料、麥捆、柴草等,往下游漂浮,在桑園峽一帶壅塞黃河,導致黃河水逆流而上,蘭州東川一帶遭水災。雁灘十八灘被洪水湮沒,東稍門城牆被泡塌一丈餘長。為了防止洪水進城,人們用沙袋堵塞城門。而洪水繼續上漲,逼近紅山根一帶,然後繞城向西逆黃河而上。 這次大洪水持續了半個月,然後才逐漸消退。人們站在城牆上,看到蘭州城東部成為一片澤國。城東災區的居民,紛紛跑到五泉山上躲避洪水。當時,受災民眾過萬人。“河水漂有木頭、柴草、傢俱、死人等,前後相疊,數日不能盡。”

洪水過後,就是大疫。史書中,往往寫著“秋大疫”。秋天,蚊蟲滋生,四處傳播病菌,大疫也往往由此而起。


4.天花喉疫,母親們最害怕的病


天花和喉疫是小孩常見的傳染病,也是母親們最害怕的傳染病。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氣憋,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咽、扁桃體及其周圍組織出現白色偽膜為特徵。嚴重者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可併發心肌炎和周圍神經麻痺。

秋冬或早春季節,當地有本病流行或散發;或患者於病前1周內有與白喉患者接觸史。蘭州地區流行白喉見於史籍記載最早年份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此後,有兩次大流行,1885年( 光緒十一年),蘭州喉疫大行,死者甚眾,幼孩尤多。 1886年(光緒十二年)蘭州喉疫流行更甚。

民國時期,白喉更為猖獗, 民國九年到民國十五年,蘭州地區白喉流行,蘭州白喉流行,兒童死亡甚眾。漫長的六年的中,流行的白喉,讓無數媽媽們擔心不止。到民國27年(1938年)8月, 蘭州、皋蘭白喉大流行,患者死亡頗眾。


秦獻公十年,關中地區大疫!到1949年前,西北瘟疫20年一輪迴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種,人被感染後無特效藥可治,患者在痊癒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康熙皇帝就因感染天花留下麻子,這也是他被選為皇位繼承人的理由之一。

清咸豐十年(1860年),蘭州進士吳可讀擬《創設牛痘局啟》,倡導捐款,

仿照北京牛痘局模式,在蘭州創設牛痘局,為兒童接種牛痘。光緒七年(1881年),護陝甘總督楊昌浚在城隍廟設牛痘局,此後,救人不少​。


5.民國十八年,蘭州霍亂流行,死者甚眾


同時,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傳染病:

1863年(清同治二年)六月,皋蘭縣瘟疫大行。

1868年(同治七年)夏,皋蘭大旱飢,秋冬大疫,死者甚眾。

1884年(光緒十年)秋,蘭州瘟疫流行,皋蘭大疫。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皋蘭縣旱,瘟疫流行。

1929年(民國1 8年)9月, 蘭州、榆中、皋蘭、永登等地發生霍亂,死者甚眾。是年蘭州瘟疫流行,傳播甚速。患者身發黑斑,又加飢餓,死者甚眾。

民國34年(1945年),蘭州市發生霍亂。蘭州衛生事務所在小西湖設霍亂病醫院,收治霍亂病人。至9月底共發生霍亂20例,9月24日 榆中縣青城鄉發生霍亂,病死10餘人。


秦獻公十年,關中地區大疫!到1949年前,西北瘟疫20年一輪迴


瘟疫發作之時,慘不忍睹。早在三國時期,曹植就曾目睹了瘟疫流行的慘狀,他的《說疫氣》中說:“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

1949年,蘭州解放後,人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發展衛生事業的措施,醫療條件大幅度改善。在“預防為主一方針的指導下,1952年6月建立了蘭州市衛生防疫站。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防疫措施的實施,傳染病在死因中的位次,由解放初期的首位,下降到第六位。

1958年,蘭州人的健康水平有明顯的提高,平均壽命已達到70.89歲,較解放前平均預期壽命30歲。


秦獻公十年,關中地區大疫!到1949年前,西北瘟疫20年一輪迴

請關注 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