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的悲剧成分是否过于刻意?

ft2883407


先说结论: 余华的《活着》的悲剧成分不是刻意的。

一、《活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悲剧

1、本书的主题是"忍受生活带来的一切,然后活下去",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那就是希望啊,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活下去",就算是苦难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是真理。

2、对比而言,有庆因献血而死。凤霞难产而死。二喜被石板压死。家珍因得软骨病而死。苦根吃豆子撑死。但是我们来看看富贵,他败光家产所以没有被枪毙。当了俘虏却被放回家。闹饥荒却没被饿死,没被吃掉。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了些许幸福和欢乐,福贵有过大富大贵的生活,有最好的媳妇家珍,有乖巧的女儿凤霞,有可爱的儿子有庆,有忠义的朋友春生,有老实的女婿二喜,最后还有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


二、《活着》主角富贵的悲剧成分不是刻意的

1、时代背景:富贵的一生经历了,内战、建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是这些时代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剧,而不是作者本身,从时代背景这个角度看有一定必然性,是现在的我们活的太容易了,反而觉得这些苦难有点虚幻,也许在那个叫苦难的年代活着就是珍贵。

2、亲人离世:这些事情余华童年的真实映射,童年时,目睹作为医生的父母下手术台,造成了对血的印象,文革时,目睹游行、造反、审判、逮捕、枪毙,留下对暴力的印象,一定程度是作者把曾经所见所闻融入小说,不能称之为刻意。

3、偶然性,人的一生很多事情,像古代满门抄斩、爆发的战争这些都是何其残酷,这些事不是刻意渲染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的一生有太多我们无法承受的真实和苦难,我们没有经历和见过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命运这个东西,人们永远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在事情没有盖棺定论时候,万事皆有可能,我们总觉得有些苦难离我们很远,概率几乎为零,可是当我们身处那个时代或者自己正在经历这些苦难,概率就是百分之百了。

4、作者本身来讲,作者认为写的是生活中的事,余华曾经给《活着》写过四篇序言,中间有一句话"十五年前我在《活着》里写下了一个名叫福贵的人,现在当我回想这个福贵时,时常觉得他不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而是我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位朋友。

三、在这里附上余华为《活着》写的韩文版序言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一部作品,这样的任务交给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愿意试一试,我希望韩国的读者能够容忍我的冒险。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

《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事物,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一往文学


《活着》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余华作品,反复翻阅,意犹未尽,在这里我也想简单谈一下个人的理解。

首先这部小说命名为《活着》,“活着”是表示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单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感觉不到什么感情色彩,也没有刻意去表达生活幸福或痛苦的意味。


同时,“活着”也无形中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麻木的感觉。故事主人公富贵,经受命运的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先是赌博财光家产后父亲含愤而死,再是自己被拉壮丁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然后是母亲在自己被拉壮丁期间病死,然后是儿子被医院抽血过度而死,然后是女儿难产而死,然后是妻子软骨病而死,然后是女婿被水泥板夹死,然后是相依为命的外甥吃豆子撑死。最后剩下他自己孑然一身,在余生道路上踽踽独行。苦难的一次次折磨,也让他对生死变得坦然而麻木。


这是作者刻意渲染悲剧色彩吗?是,也不是!作者把这种非常罕见的家庭悲剧都集中在了富贵身上,是因为富贵是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代表!

那个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那是生不如死,备受煎熬的时期。从民国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到日寇的铁蹄践踏,再到解放前国民党对人民的生吞活剥……时代夹裹者身如浮萍,命如草芥的劳动人民无助的前行!


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去忍受,忍受时代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苦难,忍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责任。



富贵是劳动人民的代表,隐忍而坚强,自己虽然苦不堪言,但面对昔日故友“春生”产生轻生念头,他一直苦劝。面对家人一个一个离去,他还选择坚强的活着。最后,他用尽一生积蓄买了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取名“富贵”,日常与老牛交流,以老婆“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来命名那些想象中的黄牛,以此勉励相依为命的老黄牛,也可以窥见他内心深处对死去家人的思念……富贵的隐忍和坚强也告诉和鼓励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磨难,都要好好活着!


子衿观天下


《活着》是在刻意堆砌悲剧吗?

这个问题在余华的作品里几乎都会提到,尤其是《活着》这一本小说。

作为余华粉,我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拿《活着》举例好了。

余华在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让福贵去承载社会这个大命题,所以即使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余华却没有用过多的笔触去描写这段历史,福贵只是在那个苦难时期一个从少爷变成农民的受难者。而他身边的人却接二连三的死去,读者或许会认为这也太巧了,但我们来看看这背后真实的时间线:

福贵爹去世时期:日本投降后,解放前。

福贵娘去世时期:解放战争中期。

有庆去世时期: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凤霞去世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家珍去世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时间完全是合理的。从日本投降到文革后的这段时间恰逢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家破人亡再正常不过了,而且死亡时间都是隔着年头的,只是余华用笔精简,进度很快,铺垫又少,所以给人造成了“刻意堆砌悲剧”的观感。

二,福贵最后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这似乎将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畜生一般的生存。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都给予了《活着》尖锐的批评。但同时又有另外一种声音,《活着》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生命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的一切不过虚妄而已。其实人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也许从本质来说,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它一定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此处。

我们再来共读一段福贵最后的日子吧。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一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一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苦根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一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最后一段分享是我的私心,分享一段最钦佩的清华哥哥李健在一次采访中推荐《活着》这本书的采访文字。

原话如下:

余华是我最最喜欢的中国作家,因为他每一篇文章,包括给别人写的信我都看过,后来我跟余华吃饭的时候,我发现我比他更了解他的作品,真的。其实我并不觉得他后来的那些不够好,是因为人们的心态变了,其实他写的还是很好。《活着》就不用说了,看一遍哭一遍,当时跟水木年华卢庚戌我俩当时住在一块,我半夜听到他抽泣的声音,《一生有你》中“因为梦见你离开,从哭泣醒来”可能就是从这得来的哈哈哈。张艺谋那部电影也是他所有电影中拍的最好的,因为这个剧本,这个故事写的太精彩了。余华的小说都应该看,余华最好的小说是《细雨中的呼喊》,只不过人们可能没有了解的那么多。


大脸法语TalentFrance


《活着》通过写富家子弟福贵前半段人生吃喝嫖赌、后半段人生坎坷苦难,亲人相继离世的故事,向人们展示它简单而平实的人生哲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面对死亡和磨难,没有人能够逃脱,只有坚忍地去生,才是唯一能做的。

这个小说的三观没有问题,结构也算是一条大道直通罗马,普通人的一生,不炫技也不复杂。很多读者在初读的时候很感动,但是回过头来一看,《活着》的悲剧成分是不是过于刻意?打完仗回来母亲去世了,准备过安生日子了儿子去世了,女儿也难产而死,妻子得病死掉,孙子再死,只留福贵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活在这世上。

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生离死别,只不过看谁先死,谁送谁。福贵的故事极普通,会是每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小说把漫长的人生浓缩为几万字的故事,就显得苦难深重。但是仔细想想,这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吗?古往今来,悲剧都是写王公贵族或神话中的英雄,因为自身的性格原因或神秘莫测的命运遭遇逃无可逃的厄运。也就是说,悲剧有其必然性。

主人公一再反抗,也难以逃脱。俄狄浦斯王不想变成杀父娶母的恶人,百般逃避,依然成为了那个罪逆深重的人。如果说是偶然性导致悲剧,那只能是事故,就像某个英剧某演员不愿意参演了,在下一季直接把他写死。车祸、癌症都是可以发生的。《活着》的小说容量很窄,并不波澜壮阔,人物也不复杂,安排接二连三的死亡,是有些刻意了,有点制造剧情的感觉。


兰阇艺文


小说和文艺作品有他的特殊性,不能和现实一对一。《活着》是把好多人遇到的灾难和挫折集中到福贵一个人身上,被抓壮丁、遭遇饥荒、儿子被人为抽血过度惨死、女儿难产殒命、妻子多病缠身终撒手西去、女婿出事故身亡、外孙吃豆子涨死,这些接踵而至的生离死别、无情残酷打击着主人公,面对命运多舛,人生多艰,但他依然坚强。这样,作为小说矛盾冲突才有代表性。像《亮剑》中李云龙,他一人身上集中了很多开过将领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质,要说刻意,也是作品创作的需要吧。


彗虹剑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前我也觉得《活着》里的刻画有些刻意,虽然是想通过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来反应当时的一些特点,但总不能什么可怜事儿都摊到一个人身上吧。但生活阅历多了以后,听说过,也见过很多人真实的人生比故事还要悲惨。

《活着》的可怜之处,在于两个小时之内就让你经历了生活中所有的悲欢离合,但现实生活中更恐怖的是绝望的生活在缓慢的侵蚀一个人的一生,身处其中却无法改变,并且看不到结局,怀抱期望最终结束凄惨的一生,这种悲哀远比电影里更能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奈。

以前认识一个同事,小时候家里是开煤矿的,那种富裕程度真的是平头老百姓想都想不出来的,结果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爸妈和妹妹煤气中毒,母亲和妹妹没有救活去世了,父亲也因为这件事情疯了,把煤矿处理掉之后跟家里断绝了一切联系,而我这个同事就靠他的爷爷奶奶拉扯大的,家庭遭逢巨变,生活环境一下子从天上摔倒了地上,不亲身经历,真的感受不到那种凄凉的境地。

还有一个同乡的故事,现在他也四十多岁了,大概七八年前吧,他是做家装的,借着时代的发展赚了不少钱,不说大富之家吧,小康也算得上了,结果妻子突然就得了脑萎缩,才三十多岁的人,什么人都不记得了,经常会做一些疯疯癫癫的举动。别说不记得丈夫,连自己的亲生孩子她都一点都不记得,甚至拉屎撒尿也都没有概念。那个同乡也算是不错了,就这么辛苦的照顾她,后来为了治病,跑遍全国各大医院,听同村人说,他们在上海治病打一种针,一针几万块,要定期去打,还不敢保证一定见效,就这我那同乡也是咬咬牙坚持治下去,结果很明显,很快就把一个小康之家给拖垮了。后来这位同乡又找了一个对象,说是对象,跟原来的妻子也没有离婚,这个对象在家里帮他照顾妻子,也算是二女共侍一夫,但没有人说他们的坏话,妻子成这样基本没有痊愈的可能了,她也根本就不认这个丈夫了,天天都会问她丈夫,你是谁,你想干什么之类的,后来慢慢的连语言能力都不太行了,而那个同乡能够不离不弃,找个对象也愿意一起照顾这个正室,我觉得这也是无奈命运里的一些安慰吧。

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讨论一些人生上的小感悟。


铁口直断魏半仙儿


我以前念书的时候,也觉得《活着》写得很假。


直到毕业以后,因为工作原因,去翻了翻解放前后那段时间的文献材料,我才发现,原来以前的人就是那么容易死的。有些人吃碗冷饭真就噎死了。生如芒草,死若蝼蚁,就真是它字面上的意思,一点不夸张。


真的,我们活得太容易,以至于就在几十年前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现在看起来和魔幻差不多。


你让福贵那时代的人穿越过来,把真实故事讲给现在人听,听的人怕是喝着英国运过来的红茶,坐在瑞典人设计的椅子上,一拍大腿,哈哈大笑说:你他妈吹牛逼呢!怎么可能这就死了!我电视上又不是没看过!


韦跃和烂故事俱乐部


书上有,世上有。

我知道,比富贵的家人,更悲惨的故事。

一个老邻居,唯一的女儿,饥饿时被人杀害,家破人亡。他的故事比《牧马人》更令人落泪。


有一回,大家在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他突然说道:我不能唱杨子荣。因为印象中,他从未主动开口,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投过去。他用极低的声音说道:杨子荣唱要报仇,要伸冤,我不配。


一个亲戚,因为长姐为母,频繁卖血,为了养活六个兄弟妹妹,三十岁死去。

单就个人的遭遇,富贵的家人并不是最惨的。但一而再而三,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让人不忍卒读。从这个意思上说,余华是刻意为之,富贵活着才是最大悲剧。因为他亲历所有的死亡。

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暗黑背景的浓缩。余华其实是竭力淡化的。比如友庆献血是为爱,苦根贪食而亡。

读的人自然懂得。不免叹息。须知文字若锋利如刀,固然直戳人心,却也要伤着作者的。


元元的天下


福贵一生经历了从国共内战到解放战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大饥荒、文革等中国最多灾多难的时期,家破人亡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活着》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贫困家庭的不幸遭遇,如福贵为了让儿子上学不得不将聋哑的女儿送人,还有家珍的病一直拖着不敢上医院这样的事情,即使在现在的偏远农村还是会发生。放到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如春生所遭受的毒打,有庆献血而死掉,凤霞一个聋哑的小姑娘遭受村人欺凌和排挤,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真实的图景。

我不太同意《活着》是在刻意设置巧合和堆砌悲剧,家人的一次次离世,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无可避免地真实发生了。福贵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的苦难和不幸。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家人离世后,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以其强大的生命意志,继续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坚韧地活着。


博书


九二年的《收获》杂志首刊,记得当时课间和郜允宝老师聊过,他说一个年轻人能这么老练真不容易。说余华。其实那时候大家都还是年轻人。小说的刻意是为了追求彻底。而张艺谋拍成的电影,烟火气更足一些,诉求也不露痕迹,属于二度创作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