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導語:

南北朝時代結束,中華大地上的戰亂也跟著平息,由此誕生了統一的王朝——隋朝。隋朝的國力直線上升,威望遠達四海,它的國庫極為充裕,特別是隋煬帝時期,達到了富足的頂峰。這一現象,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戰亂結束,國家統一帶來的"紅利"。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夠不夠全面呢?下文將對此做出分析。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自從西晉滅亡,中原一直戰亂不息,南北之間長期對峙,國家的分裂狀態長達兩百多年。楊堅建立隋朝後,經過數年統一戰爭,實現了"大一統"。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黃金時代。

隋朝的特點是極為富足,而且是一種令人炫目的富足,這可以從以下幾個史實來說明。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一、隋朝的富足

隋朝在經濟與國防發展上,有極大的成就,是史無前例的。突出表現為:開挖運河、建置倉儲、修築長城與御道、建造新兵器。

1、運河的修建

隋朝建成了:廣通渠,連接長安到晉陽、到大海的航路;陽山瀆——從山陽到廣陵(即今天的江蘇淮安到江都縣);通濟渠,連接長安與江都;永濟渠,連接沁水、黃河、清河、沽河等幾大河流;江南河,連接餘杭(今天的杭州)和京口(今天的鎮江)。

2、穀倉的興建

隋朝在各個交通要口上,建立官辦的穀倉,以供戰備與救災的需要。穀倉存放的糧食極其豐盈。比如建在東都附近的洛口倉,其周長為20多里,擁有3000多個糧窯,每個糧窯有 8000石的容量。後來的唐太宗估算,隋朝存放在官倉中的糧食,可以讓隋朝朝廷用上數十年。

3、長城與御道的修建

隋朝為了防備突厥,在北境上重修或加固了長城,並沿著長城的方向,建立了御道。其中有一條御道,從榆林地區開始到河北大興結束,長度為3000多里,寬度為100步,也被稱為太行馳道。長城與馳道的修築,鞏固了國防。

4、行殿等軍事設施建造

隋朝建造的軍事設施很有創造性。比如"觀風行殿",它可以容納幾百人,可以拆裝,下設輪軸能夠移動。隋朝以此炫耀國力,令不少外族深為震驚。此外,隋朝還建有可以移動的宮殿、城堡,分別稱為"行宮"、"行城"。

體現隋朝國力富足的,除了上述成就,還表現在開拓疆土與對外貿易上。比如,隋朝重新掌握了西域,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那麼隋朝富足的原因是什麼呢?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二、隋朝富足的原因

隋朝與前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結束了南北分治的局面,形成了統一。所以很多人就簡單地認為,是統一帶來的紅利。這樣的說法有道理,但並不完全正確。除了國家統一,還有江南平原的開發、大運河的建成、均田制的普及,以及奮發有為的民氣。

1、傳統的說法:統一帶來的"紅利"

從西晉末年到隋朝,南北各地戰火不休。僅是軍費開支,就讓老百姓的負擔極為沉重。而且戰爭帶來了人口消滅、土地荒蕪,相關損失也十分巨大。就算各個割據政權處於和平的時期,多個朝廷並立,也需要很多的財政開支。像南北朝末年,有北齊、北周、陳三國鼎立,三套中央政府產生的冗餘官員就數量極大。

因此,傳統上認為,隋朝統一之後,全國只有一箇中央政府,內部沒有了戰亂,因此軍費開支節約了,冗餘官員帶來的浪費消除了,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在這樣的情況下,隋朝的國力就蒸蒸日上了。

但回顧歷史,有很多朝代也實現了統一,但卻沒有呈現出隋朝一樣的繁榮。所以說,傳統的論述是有一定的侷限的。隋朝的富足,還有其根本上的原因!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2、根本原因:更多平原的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制度、民氣奮發

隋朝的富足,要更多地從它自身的特點上尋找原因。隋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由它邁向了新的時期。

首先,更多平原地區的開發

關中地區,一直被稱為天府之國,它擁有肥沃的涇渭平原。爭奪關中,是秦漢以來,各個王朝擴張的目標。但是,到了南北朝後期,關中地區的重要性下降。比如北周與北齊對峙的時期。北周雖然佔據了關中,但在經濟實力上卻遠遠不如北齊。北齊佔據的是黃河中下游平原與華北平原,這些地區經過多年的開發,經濟十分繁榮。這使得洛陽逐漸成了全國經濟的重心,長安的地位隨之下降。

而江淮平原也得到了很大的開發。北方的戰亂驅使大量的人口南遷,給當地帶來了新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繼三國時期東吳開發、鄧艾屯田,南朝各代的努力開發,江淮一帶變得十分富庶。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其次,基礎設施的建設

完善的基礎設施,對於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隋朝建成了大運河,連接了南北數個水系,這是史無前例的壯舉。在以往的歷史上,雖然有很多人工運河的修建,但在規模上不可與隋朝同日而語。有了大運河,華北到江南、長安到江都的交通變得十分快捷。有了大運河,各地的商旅變得通暢起來。客商南來北往,絡繹不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隋朝還沿著運河修建穀倉。這些穀倉規模極大,容量驚人,足以應付災荒、戰備的需要。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再次,均田制的推行

隋朝下令"均天下之田",以促進生產。均田制歷史悠久,在南北朝時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北魏時期,孝文帝首創均田制,其中規定:男女滿15歲,就可以得到國家授予的田地。其中男子可得40畝,女子可得20畝,死後歸還國家;此外還有20畝桑田,不用歸還,這一制度得到了北周的繼承。北周通過均田,激發了百姓的積極性,從而此較弱的經濟實力打敗了北齊。

隋繼承北周的做法,在全國統一後,將這一土地制度應用到各地,只是在被授予的年齡、田地數量上有所調整。

最後,民氣的奮發

隋朝的民氣與前代完全不一樣,一掃兩晉以來的萎靡之氣,這是國家強盛的最重要原因,值得詳細敘述!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隋朝的民氣

從西晉開始,中國士人就崇尚清談。士大夫們都是權貴出身,佔居朝廷高職,卻整天高談闊論;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事務,他們稱之為"俗務",不屑去做。他們以君子自居,譏笑那些出身寒門、處理繁瑣國事的人,統統斥之為"小人"。除了清談,他們還愛好喝酒、用"五石散",弄得神經系統受損,還自詡為"高妙"。這時的士人還有奇怪的審美標準,對美男子的要求就是"病態"。像衛階這樣的人:"膚白如玉",弱不禁風,卻受到士人的推崇。衛玠死時才20多歲,這樣的人連保命都難,更不用說上陣打仗了。

西晉滅亡,士人南渡。這股風氣就帶到了南方,在之後的南朝數代中,清談萎靡就是政壇的主流。開國君主有英雄之氣,但皇位一傳到兒孫手中,立刻就被這股風氣帶壞。陳後主陳叔寶荒淫愚政,朝堂上奸臣當道。他整天與貴妃張麗華相處,處理政務時也抱她在膝上。他雖然擅長文學,卻並不是沒有"殺"心的——

大臣傅縡上書勸諫,被陳叔寶賜死獄中;大市令章華上書勸諫,被陳叔寶即日斬殺。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隋朝起於北方,所發揚的民氣卻不是這樣。隋文帝登基時,對於前代的優劣有很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南朝士氣萎靡,來自於曹操父子,他們崇尚文辭,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雕蟲小技"之上;到了南朝齊梁,更是形成了"文筆日繁,其政日亂"的局面。

對此,隋文帝有意糾正:有一個叫司馬幼之的刺史,因為文章寫得十分華豔,就被隋文帝治了罪。

對隋朝民氣影響最大的是鮮卑族的融入。鮮卑南下,建立了慕容燕、拓跋魏等國。鮮卑人剛勁尚武,注重實務。其繼承者北齊、北周都有這樣的民氣。而隋朝建立後,一方面延續了鮮卑的人雄健之風,一方面發揚了華夏傳統中的精華,融合了兩大民族的長處,從而形成了奮發進取的民風,在朝野內外,形成了虎虎生氣。以後,唐代隋立,也是繼承這樣的民風,才能打造出曠古未有的強盛中華。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四、隋朝的富足令唐朝"汗顏"

提到盛世,人們都說貞觀之治。然而,至少在貞觀初期,唐朝的繁華與隋朝根本不能相比。

在貞觀四年,高昌王入長安,覲見唐太宗,他說:"秦隴以北的地區,城市蕭條,無法跟隋朝相比。

在貞觀六年,大臣們認為天下大治,請求唐太宗封禪,魏徵卻說:"從洛水直到東海的大片地區,人煙還是比較稀少,田地拋荒很多。"到了貞觀十一年,魏徵又說:"隋朝的府庫充足、甲兵齊盛,今天怎麼比得上呢?"隋朝的戶數接近900萬戶,而貞觀年間,戶口最多接近300萬戶。

唐太宗的名言是"以史為鑑"。當他看到時隔不遠的隋朝,能夠打造出那麼強的國力,而自己勵精圖治那麼多年,還是趕不上——他會不會"汗顏"呢?

隋朝的富足程度令唐朝“汗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結語:

隋朝的大好江山,葬送了隋煬帝手中。他的一再失政,不僅讓隋朝陷入戰火之中,更是讓江山換了主人。從隋朝富足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的教訓是:要培養雄健剛勁的民氣,要著力基礎設施的修建,要設置合理的土地制度,要開闢出新的經濟中心。

參考資料:《隋書》《中國通史》《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