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沈從文在《八駿圖》中,有這樣一個經典理論:我們以為忘掉舊的,就可以保留新的,可是新的,總有一天也會變成舊的。在新與舊的不斷追求中,我們迷失了。

人這種東西夠古怪了,誰能相信過去?誰能知道未來?舊的,我們忘掉它。一定的,我們把一切舊的皆已忘掉了,卻剩下某時某地一個人微笑的影子還不能夠忘去。新的,我們以為是對的,我們想保有它,但誰能在這個人間保有什麼?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沈從文對內心矛盾感的細緻刻畫,可謂細緻:眼前追尋的新的,永遠比舊的更有吸引力,但是新的,總有一天會變成舊的。正如五月天歌中所唱:“開始總是一場沉迷,於是我糊塗說出,不能沒有你。”

這種不斷衝動迷戀的背後,其實印證了一個心理學定律-暈輪效應。本文接下來要談的,是《八駿圖》中關於感情裡容易出現的的“暈輪效應”,以及在愛情中,我們如何避免暈輪效應所帶來的愛情“盲區”。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01暈輪效應:你以為的愛,只是一葉障目

心理學家戴恩曾做過一個實驗:讓試驗者先看一些照片,然後對照片中的人物性格進行評價。最終,照片中更有魅力的人,所得到的正面評價更多,比如:親切、穩重、善於交際等。

我們通常去評判一個人,往往會通過穿著判斷社會地位和職業、通過言談舉止判斷性格品質,尤其在對陌生人進行評價時,這些因素的影響更加明顯。

這些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就是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

當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在戀人之間,這種“一葉障目”的暈輪效應普遍存在。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將他某一優點以點概面,認為他的任何舉動都閃閃發光。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俄國詩人普希金,愛上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麗而無法自拔。娜坦麗的美貌使普希金認為,她擁有配得上這副美貌的所有附加品質:善解人意、溫柔體貼、浪漫詩意等。

在普希金熱烈的追求下,兩人迅速結婚。可是婚後,普希金才發現娜塔麗與自己想象中根本不同,她並不喜歡詩,只流連於各種舞會,甚至對待婚姻不忠誠。

情場失意的普希金不僅停止了創作,還為了滿足妻子的慾望欠了一大筆錢,最終因為妻子而與別人決鬥,死在搶下。

普希金對娜塔麗盲目的迷戀,就是典型的“一葉障目”愛情。他認為美麗的娜塔麗,一定也會擁有與其相配的品質,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這就是情感中暈輪效應的體現,它往往產生兩種感情極端,一種是對喜歡的人盲目沉迷,一種是沉迷之後心生懊悔。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02我們為什麼“愛而無法自拔”,又為什麼“愛而心生懊悔"

1.愛而無法自拔:狹隘視角下,我們沉迷於表面的美好

《八駿圖》中,周達士先生傍晚寫信的時候,在窗外森林裡看見一位黃衣女子,極具美感的視覺衝擊下,周達士對那名黃衣女子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他在寫給未婚妻瑗瑗的信中說“我喜歡那種不知名的黃花”。

自從在心裡種下這朵黃花之後,周達士便對這位女子格外關注,經打聽得知,她是女子中學的教書先生,是唯一一位他認為正常的庚先生的未婚妻。

碰過幾次面之後,周達士從這名女教書先生“能說話能聽話”的眼睛裡,和她與庚先生默契無聲的交往中,暗自編排了她的出身和性格。

“這女子畢業於北平故都的國立大學,所學的是歷史,對詩詞具有興味,家中一定是個紳士門閥,家庭教育極好,在學校很受同事與學生敬愛,且間還會有幾個不大知趣的山東籍國文教員,給她一種不甚得體的殷勤,然而那一種端靜自重的外表,卻制止了這男子野心的擴張"。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在周達士狹隘的視角下,一方面認為這名女教書先生外表端莊嫻靜,必然家庭和人品都好。而另一方面又認為,女教書先生在對庚忠貞的同時,又對他充滿情慾。於是在看到沙灘上的字時,他徹底淪陷了。

“這個世界也有人不瞭解海,不知愛海。也有人瞭解海,不敢愛海”。

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我們會將自己的心理認知強加在對方身上,不論對錯。這種投射現象的發生,往往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

因為這種效應,周達士對女教書先生才更迷戀,那件黃色裙子令他一見鍾情,通過言談舉止大膽揣測,他不瞭解她,卻將一切光環投射到她的身上。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2.愛而心生懊悔:當暈輪效應過後,隱藏的弊病就展現出來,是我們產生後悔情緒

如果說周達士對教書的女先生是盲目的迷戀,那麼實質上,也是他與未婚妻瑗瑗情感的重複。

當初有X女士追求周達士時,瑗瑗卻覺得這是件好事,絲毫沒有身為戀人的妒忌。

在到小島的當天晚上,周達士就迫不及待的給未婚妻瑗瑗寫了三封長信,可是瑗瑗呢,不鹹不淡地回了一封簡短的問候信。

正如周達士與X女士形容的那樣:“那個我極愛她她可毫不理我的瑗瑗”。那時候,他與瑗瑗之間愛情的光暈還沒有褪去。

而如今,周達士與黃衣女子之間,也變成了“那個我極愛她她可毫不理我的教書先生”。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的毒:

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下,人們進入了恍惚的類催眠狀態,彷彿進入了世外桃源,整個世界只有兩個人的存在,看不見外面世界的畫面,聽不見外面世界的聲音。

這與經濟學上的“美即好”效應具有同樣原理,印象一旦以情緒偏好為準,這一印象常會偏離事實。周達士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情感需求,迷戀的時候瘋狂迷戀,跳脫的時候又暗自懊悔。對瑗瑗的愛情是,對女教書先生也是,他陷入了不斷追求的死循環。

《戀愛的終結》中說,人若是動了感情,就並不要求一件事情有道理。

當腦海被愛情佔滿,一切來源於外界的聲音都被我們屏蔽在外。此時我們眼裡只有理想中的世界,併為此魂牽夢繞,而不是實際存在的現實世界。

在感情中,有的人是愛到無法自拔,有的人是愛了心生懊悔,情感的兩難,造成感情的盲目和遺憾,最終陷入暈輪效應的泥淖中難以自拔,那麼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03暈輪效應對我們愛情的警示

1.你的眼界越寬,就愛的越真

話劇《戀愛的犀牛》裡,馬路是一名犀牛飼養員,他偏執的愛著美麗性感的明明,然而明明僅僅把他當做另一個人的影子,一直拒絕馬路。

直到有一天,馬路將明明綁架,並且把自己的犀牛圖拉殺害,將圖拉的心交給明明,對她說: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後的東西,圖拉的心,和我自己。

明明不愛馬路,馬路卻偏偏要做她的愛人。馬路的愛,充滿了偏執和佔有慾。他說明明溫柔、甜蜜,可是實際上,明明是性格乖張的、和他同樣愛的偏執的人。

當我們侷限於在一個角度看人,感情就容易一葉障目,如同盲人摸象,抓住個別特徵當作全部,以點代面判斷對方。忽視缺點,產生“衝動迷戀”。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2.注重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找到真正契合的靈魂

馬龍·詹姆斯說:人也許不認識人,但靈魂認識靈魂。

在小說《簡愛》中,羅切斯特先生形容他的第一任妻子,是靈魂狹隘的。不論他說什麼,對方的回答都低俗不堪。拋去妻子的精神疾病不談,單在在靈魂上,他們也無法能契合。

而英格拉姆小姐呢,雖說她有迷人的外表,而羅切斯特確實也為其所動,但他能夠清醒的瞭解到,她對他的愛並不純潔,她貪慕他的社會地位和財產。最終,他選擇了簡,她不美麗,不優秀,但是她愛他的靈魂。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愛情之中,最怕被盲點所迷,而忽略了情感的本質,忽略了內在需求,忽略了真實靈魂的契合度。愛情,是兩個靈魂的碰撞。

愛情的產生也許就是那一秒,但是保證愛情走的長遠,還是源自於靈魂的契合感。

3.我愛你,但我仍是我自己

因為暈輪效應的存在,我們很容易在愛情中迷失,一味妥協退讓甚至卑微。當卑微成為習慣,我們就丟了自己。

電影《28歲未成年》,講述的是與男友相處十年的涼夏,為了支持男友的事業,放棄了她的繪畫,每天的任務就是照顧男友的衣食住行,結果在男友承諾求婚那天,得到了一句“分手”。

因為奇遇,她得到了能隨時回到18歲的巧克力,於是18歲的她與28歲的她互相成就,最終28歲的涼夏不僅找回了自己的繪畫夢,也找贏得了事業,最終愛情迴歸。

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中寫道:

成熟的愛情,應該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說在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

愛情不是單純靠委屈一方來成就另一方,一旦情感的天平傾斜過多,愛情也會失衡,一方飛上高空,一方深入海底,那麼兩個人眼中都不會有彼此。好的愛情,是我愛你,但我仍然是我自己。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4.控制自己的慾望

《西巖贅語》中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慾望的滿足雖然可以讓人舒服,但是還有一個成語叫:慾壑難填。慾望如同洪水,你不控制它,它就會淹沒你。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所謂一見鍾情,不過是大腦中分泌的多巴胺,引起心跳加速的一系列反應。它可以是初中時白襯衫,也可以是高中時前桌的馬尾,也可以是大學時動人的吉他聲。

心動是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的,而婚姻的承諾,就是讓我們理性看待這類情感的所在。慾望永無止境,但是隻滿足慾望是猴子知道的事,作為人,還有責任與擔當等情感,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關鍵。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李安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說:人的一生,其實是和自己的慾望相處的過程。

無論是在愛情還是婚姻中,一味追求情感的滿足來滿足慾望,不會比剋制的責任感更深刻。一心追尋慾望,只會陷入一直追逐的怪圈。而懂得控制慾望,才能將愛情走的更遠,也是兩個人共同的修行。

小結:暈輪效應告訴我們,在愛情中,要放寬眼界,一葉障目的愛情容易讓我們丟失本心;認清內在需求本質,尋找靈魂的契合感;愛人的同時,不迷失自我。真正的愛,不是一味追求慾望的滿足,而是在愛情中,兩個人彼此共同的成長。

解讀沈從文的《八駿圖》,警惕愛情中的“暈輪效應”


  • 作者:亦安,小幸梔賬號持有者,多媒體平臺撰稿人,只和你談感情的90後大齡女青年。
  •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文章首發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