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用藥你選對了嗎?

便秘指的是大便次數減少,一般每週少於3次,伴排便困難、糞便乾結或不盡感,臨床較為常見。

便秘的羅馬IV診斷標準認為,符合以下 6 條症狀中的任意 2 條,並且持續 3 個月以上,即可做出診斷。(每個症狀的出現頻率≥25%):排便次數減少、糞便乾硬、排便不盡、排便阻塞、需要手法輔助排便、排便費力。

1.緩瀉劑

滲透性緩瀉劑

滲透性緩瀉劑是功能性便秘的首選治療藥物。在腸道內形成高滲狀態,保留水分和軟化便便,增加便便體積,刺激結腸蠕動,從而緩解便秘。適合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如乳果糖、聚乙二醇(PEG 3500/4000)等。

乳果糖對輕中度便秘有改善作用,對孕婦及兒童作用溫和。但劑量過大易造成副部不適、胃腸道脹氣、噁心等症狀。

PEG 對於成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多項研究的論證,可用於軟化糞便。主要的不良反應為腹瀉,偶有腹脹和噁心。常用於成人及 8 歲以上兒童。

容積性緩瀉藥

主要為可溶性纖維素類。如果膠、燕麥麩、車前草;非可溶纖維素類—植物纖維、木質素。常見藥物品種有歐車前、小麥麩、聚卡波非鈣、甲基纖維素等,後兩者的耐受性好。

臨床應用特點:起效慢,用於輕度慢性便秘者,安全性好,作為首選藥可用於輕度便秘孕產婦的備用預防性用藥,也作為老年患者、兒童、糖尿病患者的推薦。

刺激性緩瀉藥

通過與腸粘膜接觸,作用於腸神經元、腸細胞、胃腸道平滑肌,增加腸動力、刺激腸分泌、減少水分吸收,促進糞便排出。

如功能性便秘患者症狀持續無緩解,也可選用刺激性緩瀉藥。首選比沙可啶,也可考慮番瀉葉、蓖麻油、酚酞等。起效快,應短期、間斷性用,尤其是容積性或鹽類緩瀉劑無效的患者。

對於糞便嵌塞的患者可在清潔灌腸後用。

2.促分泌藥

包括魯比前列酮、利那洛肽等。可刺激腸液分泌,促進排便。目前尚未在我國上市。

有證據表明,利那洛肽能緩解成人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腸易激,有軟化糞便作用,但用於兒童的證據有限。常見不良反應為輕至中度腹瀉。

3.促動力藥

作用於腸神經末梢,作用於胃腸道平滑肌,增加腸道動力和推進運動。

普蘆卡必利:高選擇 5-HT4 受體激動劑,具有增強胃腸道蠕動反射和推進作用,對慢性便秘有效。不建議兒童使用。

莫沙必利:5-HT4 受體激動劑協調上消化道運動。主要不良反應為腹瀉、口乾等。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避免使用。

4.直腸通便劑

可清除末端結腸或直腸的固體殘留物,如比沙可啶栓、甘油栓、開塞露等可在肛門局部用藥,快速軟化糞便、誘發排便反射。

清水(500 ml/次)、磷酸鈉(1U/次)、礦物油(100-250 ml/次)、氯化鈉溶液、開塞露等灌腸可用於訓練結腸定時排空或者緩解嵌塞。

僅用於糞便乾結、糞便嵌塞患者。

5. 潤滑劑和糞便軟化藥

口服或者灌腸後,通過潤滑作用刺激腸壁,軟化便便,使得糞便易於排除。包括液體石蠟、甘油、礦物油、多庫酯鈉等。僅用於糞便乾結、嵌塞患者臨時使用,需聯合應用口服緩瀉藥。

液體石蠟適用於年老體弱、伴有高血壓、動脈瘤、存在痔瘡或者疝氣患者,可避免用力排便,但是可影響脂溶性維生素、鈣、磷的吸收,及異物反應的清除、容易漏過肛門括約肌。

6.益生菌

可調節腸道微生態,抑制致病菌繁殖。不得與抗酸藥、抗菌藥及有吸附作用的藥物,如鉍劑、蒙脫石散等聯用。

但益生菌(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對功能性便秘的治療干預,尚缺乏高質量臨床證據。

1.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便秘較為常見,多因缺乏運動、慢性疾病服藥史等誘發,應酌情停用導致便秘的藥物,加強運動,改變生活方式。通便優選容積性或滲透性瀉劑,必要時可短期適量應用刺激性瀉藥。對有糞便嵌塞者,應首先清除嵌塞的糞便。

2. 妊娠期間:妊娠期婦女便秘誘因較為複雜,應以增加膳食纖維、多飲水和適當運動為主,藥物治療以容積性瀉劑、乳果糖、聚乙二醇等相對安全。

3.2 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多存在神經功能改變,便秘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消化道症狀,在積極控制血糖的同時,可嘗試使用容積性、滲透性、刺激性瀉劑。

4. 腫瘤終末期:腫瘤終末期患者運動及進食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亦會引起便秘。潤腸通便極為重要。刺激性、滲透性、潤滑性瀉藥的聯合使用療效較好。

便秘的生活方式調整

1.攝入適量的膳食纖維食物。維持纖維日常需求量,富含高纖維素的蔬果有:燕麥、李子幹、杏子、豆類、芹菜、甘藍菜、南瓜、桃子、蘋果、柳丁、香蕉等。

注意:對於有結腸擴張的患者,應注意避免使用纖維素補充劑。

2.增加飲水量。每天攝取1500-2000ml 以上的水份(不限水),可增加腸道的蠕動,且纖維結合水分,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及減少腸道排便時間。

3.適當體育鍛煉。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腹部運動,進而促進腸胃道蠕動,以減少便秘的發生。

4.定時排便、恢復排便反射的訓練。最好排便時間為早餐後,可於飲水後坐在馬桶上,每次 5~10 分鐘,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5.精神心理治療。合理的心理指導和認知治療可使患者有良好的心態和睡眠,從而改善便秘;可根據患者情況給予抗抑鬱焦慮藥物治療,必要時轉診至精神心理專科處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