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在今天的河南省鄧州市羅莊鎮有一個村莊叫——南古縣,太多的人都有疑問,難道此地曾經有過縣城?答案是肯定的,這裡曾經有過一個存續了四百六十多年之久的縣——臨湍縣。

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北魏文帝太和22年(公元498年,與始建於公元496年的嵩山少林寺晚了兩年)割冠軍縣北部置新城縣,治所臨湍聚(今南古縣村);

西魏時改新城為臨湍,北周仍稱之;

隋開皇初臨湍複名新城;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移新城治所臨湍聚至虎遙城(今羅莊鎮羅西社區一帶),屬酈(zhi)州(今內鄉縣趙店鎮酈城村);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廢酈州,屬鄧州(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移荊州治還江陵,始置鄧州,治所穰縣);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還治所臨湍聚;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復改臨湍縣;

五代漢乾佑元年(公元984年)正月避廟誨,改名臨瀨(lai);

北宋建隆(公元960-963年)初,廢臨瀨縣。

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從新城縣設立到與臨湍名字的數次互換,至臨瀨縣被廢,歷460多年,隨著歷史變遷,最終淪為今日的遺址——南古縣村,不能不讓人嘆息,真乃滄海桑田,風雲變幻!

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據鄧州市文物部門考察,今羅莊鎮南古村臨湍縣城遺址文化層厚,面積大,歷史上不斷出土一些古代器物,如重修文廟、城隍廟碑記,犯人腳鐐等。古碑記載,此地為古臨湍縣城。

《水經注》記載:“冠軍縣西北有楚碣,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澤潤不窮。”

明嘉靖《南陽府志·堰陂》記載:“楚堰在州西北六十里,承湍河水灌田二百餘頃” (摺合1000餘公頃)。

唐《元和郡縣誌》:鄧州臨湍縣楚碣,在縣南八里,擁斷湍水,高下相承,溉田五百餘頃。

元姚燧《牧庵集》:鄧州千戶楊義珍碑:“築楚鐵、狗兩堰以灌屯田,是楚堰即楚碣也。”據考證楊義珍卒於元至元二十六年,其修復楚堰當為至元年間。

歷史上有豫陝、秦鄂古道,有“咽喉商洛,脈絡川陝”之稱。修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的商洛古道,由陝西省商縣東南至淅川縣荊紫關,經大石橋、老城、馬蹬至內鄉杏樹岈、岞嶇,為秦川至荊楚通道;

修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武關馳道,沿丹江北岸商於古道走向,由西而東經淅川荊紫關、大石橋、馬蹬、內鄉岞嶇到內鄉縣城(古酈城),沿灌張鋪,經鎮平達宛城,屬秦置“東南方馳道”的一段;由酈縣(遺址在今內鄉縣城北6公里處的趙店鄉酈城村)經黃水河、古臨湍縣到稂縣、襄陽的酈襄古道,是武關馳道通往江南的捷經道。

唐代,此道為東南大道。五代以後,內鄉仍保持著原道路格局。

宋代,汴京至兩湖、兩廣的道路縱貫全境。金元至明清,道路走向基本依舊。

唐《元和郡縣誌》鄧州臨湍縣條稱:“翼望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湍水出焉。”

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唐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張九齡死後,王維失去了仕途上的重要依靠,在仕途上是否走下去他有了非常矛盾的心理。詩中的“安禪製毒龍”似乎告訴我們:他有通過“安禪”漸修的方法去制伏“毒龍”的想法。於是,王維在南下途中到臨湍驛拜訪神會大師開元二十八年,王維在知南選的途中與南宗禪神會大師相遇於南陽臨湍驛,這次會見,對王維影響極大,據《荷澤神會禪師語錄》記載:“於時王侍御(指王維)問和尚言:若為修道得解脫?答曰:眾生本自心淨,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王侍御驚愕雲:大奇。……王侍御問:作沒時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體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見不可得體,湛然常寂,有恆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學。”由於傾心服膺於南宗禪法,王維又應神會之請為禪宗南宗六祖惠能撰寫了《六祖能禪師碑銘》,使之成為研究惠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維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詩人中,“第一個出來吹捧南宗學說的人”。

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唐玄宗寶應二年,平昌人孟威任臨湍縣令,因體恤民情,勵精圖治,縣內一片繁榮,左補闕李華將其事蹟錄於廳壁,全文如下:

臨湍縣令廳壁記

鄧為天下扃闥、兩都南蔽,秦漢以來,多封將相姻戚,故其人益豪。疆內全邑,曰南陽,曰穰,曰臨湍,蓋古新城也。穰州府所理,吏不暇息;南陽領戶既寡,奸俠所歸。惟臨湍境清,人間從仕者所樂。開元裂此鄉三千戶為菊潭縣。天寶、至德之間,狂虜南侵,南陽為戰地,地荒人散,千里無煙。猶以郵置之衝,往復王命,權置官吏,招集疲人,如寒資裘,如餒並食。聖朝臨下有赫,哀撫兆人,誅元兇,清天下,詔方鎮選良吏。平昌孟威字承顏,自左驍衛兵曹參軍本道節度使表為為此縣。始至,戶不盈百。為政七月,盡室而歸者千餘家。難矣哉!古之為政者先諸人;後諸身,先其人則人不勞,後其身則身自逸。承顏勤恤老幼而休息之,損有餘補不足而煦育之,人諭其心,則不勞而理矣。古之求士者觀諸其家,知乃為政。承顏奉版輿,冒虜塵,北越鞏洛,歸家於漢上,又以清白之祿,為甘旨之資。臣子之道卓然,則其餘可知也。令長品秩章綬,人皆知之,故不書。今所書,議能也。寶應二年七月甲辰,左補闕李華記。

臨湍縣——河南省南陽地區一個消失的古縣

如今的南古縣,極少有人知道新城和臨湍縣的歷史了,遺址已成為雞犬相聞的村莊,村民們農桑之餘,享受著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只有那悠悠的湍河水似乎還訴說著臨湍縣曾經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