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賽克湖是個什麼湖?聽說以前是我國的,它的水量很大嗎?

科普大世界


很多人對伊塞克湖這個名字很陌生,都是第一次聽說。不過它在世界上名氣不小,因為它是世界上面積第二大高山湖,僅次於南美洲的的喀喀湖,而伊塞克湖的水深排名世界第七(第一是我們都比較熟悉的貝加爾湖,它以前也曾經屬於我國)。

伊塞克湖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高聳入雲的天山高山北麓。

該湖東西全長182公里,普通人按照正常的速度步行的話,不吃不喝不睡,要走兩天才能走完從東到西全程;即使驅車走最快也要兩個小時。

伊塞克湖最寬的地方60公里左右,最深的地方有668米,平均的深度也在280米左右,湖水非常清澈,一眼可以看十幾米深。

伊塞克湖湖區氣候宜人,湖水碧藍,空氣新鮮,水中礦物質含量豐富。因此,伊塞克湖又是吉爾吉斯斯坦富有盛名的旅遊勝地和療養區。伊塞克湖面積 6236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深圳或者六個香港那麼大。

伊塞克湖之所以被稱為高山湖,是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高,踩在巨人天山的肩膀上,湖面海拔1608米,相當於五個邙山那麼高。

眾所周知,海拔高的地方都是高寒地區,西北風呼呼地刮,氣候沒法不寒冷。可是伊塞克湖卻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凍湖,無論地面氣溫多低,湖水四季都不會結冰。因為它是個含鹽量很高的湖,只要溫度在-22℃以上,它是沒有可能被凍住的。因此伊塞克湖又被人叫做不凍湖、"鹽湖"、"熱池"和"清水湖"。

伊賽克湖不僅面積大,而且蓄水量驚人,據估算,它的總蓄水量約為1.77086萬億立方米。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目前中國最大的青海湖蓄水量的200倍,在海拔這樣高的地方,氣候如此乾燥,出現這樣一個面積這麼大的湖,真是老天賜予的神蹟。

說起伊塞克湖的前世,不少人可能不太瞭解,其實它的前世跟中國有關,和貝加爾湖一樣,曾經是中國的領土,而且兩個地方都是在清朝的時候,因為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被貪得無厭的沙俄侵略者給奪去的。

吉爾吉斯斯坦和唐努烏梁海一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漢武帝平定匈奴後,開始對西域進行實際管理。在吉爾吉斯坦一帶設立了正式的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包括吉爾吉斯斯坦的西域,正式成為中國領土。

公元640年,吉爾吉斯斯坦在唐朝管轄之下,安西都護府就是在那時設立的,專門負責對西北邊陲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斯坦北部的管轄。

唐朝大詩人李白出生在碎葉城,碎葉城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李白是漢人,為什麼會出生在西域,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李白祖上就是唐朝派出對該地的行政官員,有的說李白先人因為獲罪而被流放到這裡。

但至少說明,唐朝已經開始了在那裡的有效統治。

元朝統治時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到處侵略擴張,曾經攻破花剌子模,劫掠了數不清的金銀財寶,傳說因為天氣突變,成吉思汗一行把傳說這些珍寶沉沒在了伊賽克湖湖底。

還有一種傳說更雷人,說成吉思汗死後,蒙古人把他的遺體連同大量珠寶都裝在幾個石棺中葬在了湖裡。

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盜墓賊蜂擁而至,在這裡樂此不疲打撈寶貝,據說已經有人從湖裡打撈出不少元代的用品和一些文物。

元朝時期,中國恢復了對吉爾吉斯坦的管轄,在這裡設立了長期的行政機構,到了滿清,延續了對那裡的統治。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邊界條約》,新疆西部44萬平方公里領土被侵略者奪去。

也就是這個條約,讓屬於中國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大部分土地也一同被貪得無厭的沙俄收入囊中。十年之後,清朝藩屬國浩罕汗國也被沙俄佔領,從此後,中國失去了吉爾吉斯全部土地,其中就包括伊塞克湖。

列寧時期,曾經承諾推翻所有沙皇強加給中國政府的不平等條約,歸還搶佔中國的土地,但始終沒有兌現。蘇聯成立不久,吉爾吉斯斯坦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後,該國在1991年8月宣佈獨立。

伊塞克湖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成為享有盛名的世界旅遊勝地,不僅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遊客,還有不少重大體育賽事也在這裡舉辦,比如2014年和2016年的世界遊牧民族運動會。


歷來現實


提起伊塞克湖的名字,可能知道的朋友不多,說的巴爾喀什湖很多朋友就知道了,其實這兩大湖泊同為中亞地區東部的大型湖泊,在清代中期的時候還都屬於我國。



伊塞克湖深居亞歐大陸中部,位於天山西端的北麓,現今屬於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它是個典型的高山湖泊,四周為高山所環繞,湖東西長182公里,南北最寬處61公里,也是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1608米,而且這個湖泊的湖水非常深,平均深度為278米,最深處深達702米,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


伊塞克湖的面積也很大,廣達6240平方公里,是我國面積最大湖泊青海湖的1.4倍,因此這個湖泊的蓄水量也非常巨大。青海湖的平均深度只有21米,兩者的蓄水量相比較,伊塞克湖相當於青海湖蓄水量的18倍。即便拿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的巴爾喀什湖和伊塞克湖相比,伊塞克湖也會同樣勝出,因為巴爾喀什湖的平均水深只有6米,這樣一比較,伊塞克湖的蓄水量相當於巴爾喀什湖的16倍。


伊塞克湖湖區氣候乾燥,湖水碧藍,空氣清新,風景十分優美,礦泉也比比皆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療養區,來到湖邊會發現湖水非常的清澈乾淨,湖水透明度超過12米,因為當地年降雨量較少,只有200~300毫米左右,但是蒸發量又比較大,所以湖水含鹽量較高,到了冬季大部分湖面也並不會凍上,是同緯度地區少見的高山不凍湖,這裡夏季時湖水水溫也較高,表層水溫可達19°~20℃,冬季表層水溫為2°~3℃,因此在我國唐代等時期,這裡還被叫做熱海。

漢朝和唐朝的時候,這裡都曾長期屬於我國,被叫做大青池、熱海、圖斯池等,唐代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時曾經路過這裡,其著作《大唐西域記》中有關於伊塞克湖的世界最早記載,其中講到:“山(天山)行400餘里至大清池(伊塞克湖)。周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成苦,洪濤浩瀚,驚波汨忽,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


還有傳說稱當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攻破花剌子模時,搶奪了大量金銀財寶,後來這些財寶就埋藏在了伊塞克湖底。

不過可以考證的是早期時伊塞克湖的湖水並沒有如今這麼多,因為人們發現在湖面水下7米處有一座古城遺址,說明當年伊塞克湖的湖面要淺一些。遺址中還打撈出了古代的生活用品和古錢幣,經鑑定有一些是成吉思汗時代的物品,這也引起了很多考古學家的興趣。


清朝中期及以前的時候,伊塞克湖連同巴爾喀什湖和齋桑湖還都屬於我國,1864年前後,當時的俄國發兵侵略佔領了該地區,俄方採用“以實際佔領支持外交要求”的策略,造成既成的佔有事實。然後要求清政府談判,迫使當時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同意割讓領土,於是在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不平等條約中,俄國方面搶走了我國包括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和齋桑湖在內的面積達4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看著地圖上丟失的這三大巨型湖泊,總是不免讓人為之嘆息呀!


人類的方向


伊賽克湖是中亞國家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的一個高山內陸湖,也是全球排行第二的高山湖,其面積遠超我國境內的青海湖。

這個高山湖儲水量特別的豐富,湖水面積多達6240平方公里,相當於1.4個青海湖。

而且這個湖的最深達702米,由於這個湖完全靠雪山上的融雪匯聚而成,每年的蒸發量比較大,所以湖水的含鹽量比較高的。

這個湖在歷史上確實是屬於中國的,在中國還有一些美麗的名字叫做熱湖、大清池,在西遊記裡面也是有所記載。

在清朝鴉片戰爭之前,這個湖是屬於我國的自家水塘,但是後來被沙俄搶走了。

當初漢朝建立之後,曾和西域各部落之間展開過連續征戰,後來西域各部臣服於漢朝,向漢朝皇帝稱臣接受冊封,於是漢宣帝便在新疆設立了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圍包括伊賽克湖。

雖然當時有一些部落仍以獨立自主的形式存在,但是他們都是臣服於漢朝,並且接受漢朝中央管轄和政令的。

三國時期,由於三國忙於內戰,以至於在西方地區的管控變弱,所以導致西域各部逐漸的獨立出來。

直到唐朝時期,中原王朝再次強大將伊賽克湖區域再次收歸到了中央管轄,唐朝當時在新疆設立了安西都護府,並且將伊賽克湖既名為熱湖,在唐玄奘的記錄裡,此地則是大清池。

唐朝滅亡之後,原本臣服於中原王朝的哈薩克汗國接管的此地,並且對於此地進行長期的統治。

到了清朝時期乾隆派兵平定了各部族叛亂,才在此地設置了伊利府,對熱湖進行管轄。

到鴉片戰爭之後,由於清朝比較弱,沙俄趁此機會不斷的侵佔清朝疆域,從東西兩邊開始慢慢的蠶食清朝國土。

在1864年沙俄通過中俄堪分西北邊界,將大清池給割據。

等到蘇聯解體之後,這個湖也就成為了吉爾吉斯斯坦的內湖,直至現在仍然是如此狀況。

而唐朝之所以將其記錄為熱湖,並不是因為這裡面的水很燙,而是由於這個湖裡面的鹽鹼量比較高,冬天的時候並不容易結冰。

雖然這個湖的面積只有青海湖的1.4倍,但由於它的水深較深,所以這個湖的蓄水量是青海湖的16倍,只不過由於火中的鹽鹼量比較高,裡面的魚類並不算是很豐富,只有20多種,與我國淡水區域的一些服務相比,魚類稍微少了一點。

這個湖的面積在歷史發展中也可能擴大過,因為現在有人探測到在該湖的湖底處有一個古城的遺址,在古城遺址裡面所打撈出來的文物完全符合元朝的時期,因此有人推測,元朝之後這個湖的面積也有所增加。

再加上當年曾傳說成吉思汗將搶來的財寶都藏到了這個湖裡面,剛好在這個湖裡面又有一箇舊城的遺址,因此也就引起了很多淘寶專家以及考古專家的研究,但是目前還並沒有聽說在這個古城遺址裡面是否發現了巨大的寶藏。


夏目歷史君


伊塞克湖是一個高山鹹水湖,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與我國新疆地區近一山之隔(天山)。它在漢代、唐代、元代及清中期以前,都曾屬於我國管轄。

伊塞克湖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聽起來比較陌生,其實它的前世今生與巴爾喀什湖是一模一樣。所不同的是,巴爾喀什湖在蘇聯解體後劃歸哈薩克斯坦。

常年不凍的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是一個高海拔的高山不凍鹹水湖,與蘭州市的海拔相當。由於湖水溫度和鹽度都比較高,冬季幾乎不會結冰,因此我國曆史上將其稱為“熱湖”。

伊塞克湖位於天山之北,處在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之中,北面是昆格山,南面是泰爾斯凱山,其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川和降水,屬於溫帶大陸性的氣候。

伊塞克湖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湖,面積為6200多平方公里,僅次於南美的的喀喀湖(淡水湖),相當於我國青海湖面積的1.5倍,為淡水鄱陽湖面積的2倍。

伊塞克湖的深度在世界高山湖中位居第一,平均深度近300米,最深處為700米,深度超過了上海中心大廈,是青海湖深度的21倍,約為貝加爾湖的一半。

伊塞克湖總體上呈“嘴巴”形狀,整個湖長180多公里,中間最寬處為60公里,兩頭呈尖狀。雖然伊塞克湖為鹹水湖,但能見度非常好,一眼望去十多米。

繞伊塞克湖一圈約有670多公里,相當於蘭州到西安的距離。伊塞克湖的出水量非常豐富,為1.73萬億立方米,是青海湖儲水的16倍,為鄱陽湖的66倍。

伊塞克湖中有二十多種魚類,主要是無鱗奧斯曼魚和鯉魚。冬季有大量的候鳥飛到在此過冬,現在的伊塞克湖已經是吉爾吉斯斯坦有名的旅遊度假之地。

伊塞克湖的前生今世

西漢時期,漢宣帝在烏壘(新疆輪臺)設立西域都護府,管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伊塞克湖就在管轄範圍之內。西漢中央政府行使政令。

到了唐代,這一地區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唐代時將伊塞克湖稱為熱海,玄奘西行時作過詳細記載,岑參的詩作寫過“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著名的碎葉城就位於伊塞克湖與比什凱克之間,據說這裡曾是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這一地區曾發現過安西都護杜懷玉和西州都督府長史裴行儉的石碑。

由此可見,唐代一直有效管轄此地。到了元代,伊塞克湖一帶屬蒙古管轄。傳說成吉思汗的墓就建在湖底,據說吉方曾在湖底發現兩千年前的文明遺址。

十六世紀初,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屬哈薩克汗國管轄。乾隆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在這一地區設立伊犁將軍,行使管轄權。十八世紀,沙俄向東擴張。

1858年,沙俄趁英法攻佔大沽之際,迫使黑龍江將軍簽訂《璦琿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的地區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沙俄與大清簽訂《北京條約》。

將共管地區劃歸俄國,還劃定了中俄西段邊界走向,將內湖齋桑湖和伊塞克湖指定為國界。1864年,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將齋桑湖和伊塞克湖劃為俄內湖,清政府失去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領土。至此,巴爾喀什湖、齋桑湖和伊塞克湖不再屬於清朝管轄,成為沙俄的內湖。

蘇聯解體後,伊塞克湖變成吉爾吉斯斯坦的內湖,巴爾喀什湖與齋桑湖成為哈薩克斯坦的內湖。


野史也是史


伊賽克湖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湖泊,是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和療養勝地。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述一下這個美麗的湖泊的故事。

伊賽克湖的地理位置

伊賽克湖位於天山北麓,目前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周圍被吉爾吉斯山、捷爾斯格伊阿拉套山、昆格伊阿拉套山包圍,四周雪山縈繞,河面面積623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

伊賽克湖的主要特點

伊賽克湖是鹹水湖,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隨著天山山脈的隆起以及巨大的構造斷裂下陷,而形成的一個湖泊,四周有珠蘇河、大克孜勒蘇河、熱爾加蘭河、秋普河、阿克蘇河等100多條大小河流匯入,水中鹽度為千分之六左右(千分之一以下的為淡水湖),含鹽量較高,也被稱為“鹽湖”。

伊賽克湖是不凍湖,該湖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帶的中部 ,氣候溫和而乾燥。根據氣象監測數據顯示,該湖區1月的平均氣溫為-6℃ ,7月的平均氣溫為20℃左右,為常年不凍湖。

伊賽克湖水深且清澈透明,伊賽克湖庫容約為1730立方千米,湖水平均深度279米,最大深度700米左右。在世界高山湖中,伊塞克湖的面積排第二位(南美洲秘魯的的喀喀湖第一),其湖深排第一位。伊賽克湖水非常清澈,能見度可達12米,人們因此還把它稱之為“地球之眼”。伊賽克湖的水量比較大,大約相當於洞庭湖水量的50倍。

伊賽克湖的歷史

早在唐朝時期,玄奘法師西天取經路上寫下了《大唐西域記》,其中就有路過此湖的記載,這也是世界上有關伊塞克湖的最早記載:“山行400餘里至大清池。周千餘里,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瀚,驚波汨忽,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這裡的“大清池”就是現在的伊賽克湖。

在唐朝時期,此處歸屬於安西節度使管轄。元朝時期,歸屬窩闊臺汗國管轄。清朝早期依然是我國版圖,歸屬伊梨地區管轄。不過,到了清朝後期,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不平等條約,割佔了伊賽克湖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及周圍區域的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我們就徹底失去了這個美麗的湖泊,後來前蘇聯解體之後,伊賽克湖就歸屬了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伊賽克湖在1755~1760年間,準葛爾汗國滅亡,清朝佔領了準葛爾汗國南部的大部分領土,包括伊賽克湖地區。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國失去了伊賽克湖等部分地區,大清擁有伊賽克湖100年左右時間。過去的領土,就是打打殺殺,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要客觀公正看待歷史,沒有哪個領土自古以來就是你的,不能總是活在歷史當中,要一切向前看,否則人類永遠不可能和平。


星光臥心藏膽


說起伊賽克湖,相信很多沒學看過歷史書籍的人會是一頭霧水,但是提起貝加爾湖和巴爾喀什湖,很多人就會明白其中的緣由,老祖宗打下來的天下全因清朝的閉關鎖國和軟弱無能,被迫簽訂割地等喪權辱國的條約,喪失了大片國土,而包括伊賽克湖在內的一些面積較大的湖泊均在其中。

伊賽克湖是一個內陸鹹水湖,它地處天山山脈北麓,有“中亞明珠”的美譽,因所處的緯度相當較低熱量較為充足以及湖水含鹽度較高,因而湖面終年不結冰,早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被稱為“圖斯池”、“熱海”。

伊賽克湖是僅次於南美洲喀喀湖的世界上第二大高山湖泊,但湖水深度卻位居高山湖泊第一位,其東西長約182公里、南北平均寬約35公里,總面積約6370平方公里,分別相當於我國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的1.44倍、2.02倍和2.47倍。

不僅如此,伊賽克湖還是世界上蓄水量較大的一個“鹽湖”,按照平均深度為278米計算,總蓄水量約為1.77086萬億立方米,約為貝加爾湖水量的1/13,也幾乎相當於我國面積排名前三的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總蓄水量的12.5倍,可以說在中亞較為乾燥的氣候環境下有一個如此大面積的湖泊實屬一個奇蹟。

據科學家推測伊賽克湖屬於構造陷落,它的形成與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相互運動有關,因此湖盆較深、水域面積較大。從地理位置看看,伊賽克湖東岸地勢不斷抬升,冬季西風帶南移,來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地形的阻擋形成地形雨,年均降雨量約為200~300毫米,局部降雨量最高可達1000毫米。

由於伊賽克湖海拔較高,氣候相對溫和乾燥,目前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著名的旅遊勝地和療養區。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