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聲淚俱下,她茶飯不思,為了考個好大學,她覺得自己丑陋不堪

有個女同學,宅在家裡,於是開始進行一個關於人生的思考——她現在是20歲的女生,現在讀大二,想要重回學校復讀,看到自己曾經的小夥伴在重點大學裡的資源簡直是與自己相比自己渺小得不忍直視,像大海當中的一葉扁舟與豪華輪船。

現在開始坐立不安,寢食難安,有時候甚至懷疑自己,質問自己,想要重新來過,有沒有錯?

她不知道復讀可不可行,由此發出提問。

我認為,既然現在想復讀肯定是覺得後悔,心有不甘。

既然發出疑問是因為害怕出錯,且心有疑慮。

01.

私以為,一切被吹的天花亂墜的觀念都是這樣,以這些人作為討論的基礎——不讀書但是現在名滿天下仗劍走天涯的人,或者讀書之後卻一無所成的人,或者通過讀書飛上枝頭變鳳凰的人都不足以作為探討的範疇之內。

你首先要明白,你是你,他是他,她是她,怎麼可能完全一樣呢?

父母聲淚俱下,她茶飯不思,為了考個好大學,她覺得自己丑陋不堪


所有用個例來論證使人信服的例子都是天底下最大的謊言!

打了雞血一樣說『他可以,我也可以!為什麼別人做的到,我做不到……』諸如此類的豪言壯志在失敗過後終究是炮灰一片!當你失敗了之後肯定又會陷入極大的懷疑當中,甚至產生厭世的心理。

不要過度相信自己,更不要過度相信別人!

別人的能力、見識、經驗、抗壓能力、意志力、自制力和你的完全不一樣,怎麼談起?

今天題主來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肯定已經有了一番答案。

《解憂雜貨店》有那麼一句話,“其實所有糾結做選擇的人心裡早就有了答案,諮詢只是想得到心裡內心所傾向的選擇。最終的所謂命運 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

說的很引起我的共勉,很多時候總是很喜歡徵求別人的同意,其實也不過是為了在別人的口中聽到自己想聽的話,想得到他人的贊同而已。

大多數人其實在心底都有一些不那麼自信,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共勉。很多時候尋求他人的意見,只是為得一個心安。

父母聲淚俱下,她茶飯不思,為了考個好大學,她覺得自己丑陋不堪


這是我們心內人格的缺陷導致的,不是你的錯,每個人都有不自信的缺陷人格的一面。

所以在這裡想問一下這個提問的姑娘,難道你的內心真的沒有傾斜的想法嗎?

還是諮詢只是為了肯定自己內心的選擇,讓自己走的更加心安理得?

02.

姑娘的問題讓人明顯地感到她很困惑,不知何去何從。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後悔

雖然說世界上沒有後悔藥,但是我們還總是躍躍欲試,希望能夠重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總是希望『覆水難收』這個詞能夠改變,總是希望破鏡能重圓。

復讀,幾乎是每一個對自己的考後現狀不滿意的人的首選。

我們會對自己打滿滿的雞血,可是當現實來臨的時候,我們真的能夠遊刃有餘地去面對這些問題嗎?

以為自己在後悔了之後就可以全力以赴排除萬難實現理想,從此走上人生巔峰,過上別人欽羨的生活。但是現實的阻礙很可能被你低估了,太過美好的遐想會讓我們陷入自我的漩渦。

假如你今年就回去復讀了,那麼後果是什麼呢?

七大姑八大姨的“關懷”,父母親的“愛護”,同學的神一樣的凝視,甚至是路人的“懷疑”……

你是否是自己真心想去做的呢?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認知失調其中有一個認知失調的表現是『不恰當理由與認知失調』。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個體做出與其持有的態度相違背的行為,但又找不到從事該行為的理由個體會改變對行為的態度,使其與行為保持一致來減少失調。

嚼個栗子,當你正在準備期末考試複習的時候,但是你還和你的朋友一起去逛街,這時候你就會出現認知失調。

父母聲淚俱下,她茶飯不思,為了考個好大學,她覺得自己丑陋不堪

這個時候你的解決辦法一共有六種。


這個時候你的解決辦法一共有六種。

1.改變態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

我喜歡逛街,逛街不會影響我的複習。

2.改變後續行為使其與態度不衝突。

我發誓再也不逛街,除非我考完試。

3.增加認知支持態度或行為。

逛街放鬆調節一下可以提高複習效率。

4.貶低認知重要性來降低失調感。

反正這次考試結果不重要。

5.減少行為選擇的自由。

我朋友硬拉我去,我其實不想去的。

6.用積極情緒改善失調帶來的負面情緒體驗。

今天逛街買到我一直想買的衣服,邂逅了暗戀的對象。

但是,當你面臨復讀此等大事,還會像逛街一樣地簡單粗暴地安慰自己,敷衍自己嗎?

而且,你保證自己能夠用一年的時間和努力去完成自己之前未曾完成的夢想嗎?

大家都在說,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可是真正地放下的人又有幾個呢?哪一個不是夾縫求生?在自我懷疑中消磨意志直到最後再度懷疑自我的悲慘道路你有沒有信心可以挺過去?

所以,不要讓『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成為你失敗之後的座右銘。

也不要讓你今日的後悔再度成為你明天和明天的明天的後悔。

世界上,終究沒有後悔藥,所謂的後悔藥不過是在自欺欺人。

如果不能夠承受由此帶來的負擔,那麼就是一杯毒藥。


父母聲淚俱下,她茶飯不思,為了考個好大學,她覺得自己丑陋不堪


因此,題主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行為動力到底是什麼。是為了名校的資源嗎?是為了讓人覺得出身高貴嗎?私以為,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算這條路走不通,其他的路徑也未必不可。

在與姑娘的談話中,我意識到了她的從眾心理比較嚴重。

03

心理學上有兩個對於從眾心理(conformity)的著名研究。

從眾心理(conformity)的著名研究一個來源於Asch另一個來源於Shrief。

  • Asch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規範性社會影響。

這裡有兩個含義,第一個是如果我們偏離了群體規範,我們常常需要付出情緒上的代價。

第二個是有時偏離的高代價會迫使人們支持自己不相信的東西。

簡單來說就是從眾的原因之一是想被群體接納,避免拒絕。

  • Shrief提出了另一個概念叫做信息性社會影響。

這裡也有兩個含義,第一個是當情境較為模糊的時候,其它人可能就會成為有價值的信息來源。

第二個是與群體保持一致,會使人們特別容易獲得證實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解釋。

簡單來說,從眾就是想做出正確的行為。

在這裡提出從眾這個心理學研究就是想問一問題主,難道你不是因為從眾而選擇重新要讀書的嗎?你不是因為看到別人的唾手可得的名校資源所以想要改變的嗎?我不否認從眾心理能夠帶來的好處,但是也不能忽視從眾心理帶來的壞處。

如果是想被群體接納,如果是想做出正確的行為,那我告訴你,題主,你完全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相信你在發問之前,已經心有所屬,那麼就一定要不為外界干擾地問問自己,看看自己的所想到底是什麼。

任何不瞭解情況下給出的建議都是無用當中的廢物!


父母聲淚俱下,她茶飯不思,為了考個好大學,她覺得自己丑陋不堪


所以,題主要做的不是聽取別人的片面的一家之言,而是認清楚自己的局勢、看清自己的狀況

04.

現在,題主已經在困境當中,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是好?如何認清自我的道路?

我認為,題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自己分析,而不要聽一家之言,蓋棺定論。

1.分析自我現在的外在環境

  • 物資扶持能力

你們家的資金是否充足,讓你重回大學,復讀一年,然後又重新開始讀大學?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生活中,絕大多數的苦惱和痛苦都是因為缺少錢引起的。

  • 情感扶持力度

你的父母是否支持自己的選擇?如果至親都做不到支持自己的行為的話,不僅要忍受備考的時候的學業壓力,還要忍受家庭施加的壓力,這樣的雙重壓力下,想要達到好的效果也是困難重重的。

  • 學習資源獲取渠道

你將如何開展自己的學習?如何獲取資源?已經脫離高考的制度多年,是否還能跟上應試教育的步伐?是否還能跟其他身經百戰的同學一爭高下?

2.分析自我所處的內在環境

  • 行為動力分析

你的學習動力來源於哪裡?是否能夠長期堅持?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能否巋然不動地執行計劃?

  • 時間成本估量

我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從等價的觀點來看,時間換來的是無價的財富,擁有了時間,你可以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競爭力,如果重新回到校園,是否能夠讓自己得到更好的競爭力?

  • 精力成本預測

在大學待了這麼久,是否學習的精力還在、全力以赴的熱血還在?

  • 心理承受能力

面臨質疑、面臨失敗、面臨壓力,是否有能力去承擔一切?如果結果不如人意是否還能東山再起,積極面對生活?

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當你看清努力的實質後是否失敗了依舊可以站起來無悔自己的選擇?

  • 學習能力測評

又回到了學習教科書的時代,是否能夠讓自己迅速進入狀態?為自己的迴歸又該做些什麼改變?

  • 後果預估打算

如果失敗了,是否還有重新拾起勇氣的決心、承擔後果,如果更差那又該如何開始?

最後,如果題主下定決心選擇好了之後的時候,就要記住一首詩——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鍾情於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文|muui 用文字傳遞溫暖和感動~

父母聲淚俱下,她茶飯不思,為了考個好大學,她覺得自己丑陋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