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的磨刀石,後成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首

央視剛剛播出的《國家寶藏》,受到了廣泛關注和熱烈的好評。九大博物館紛紛拿出自己的鎮館之寶,第一期節目中,故宮博物院拿出了三件稀世珍寶

,《千里江山圖》,“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和“石鼓”。而其中最不起眼的石鼓,剛剛被評選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首位!這石鼓到底有何玄機,兩千多年來它們又有著怎樣傳奇的經歷呢?

直到北宋仁宗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從太氏拓片見到乍原的拓片,證明此人曾收藏過乍原石鼓。但向傳師趕到關中太氏的老家時,太氏全家已於一年前死於瘟疫,房屋財產全部為避瘟疫傳播而燒光。

身心疲憊的向傳師懷著無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棧安頓下來。隔日清晨,向傳師被後院傳來的磨刀聲驚醒。原來,客棧後面一個屠夫正在磨刀,向傳師循聲走到屠夫門前,只見屠刀被磨得寒光閃爍,而令向傳師一驚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雖然破舊卻有幾分石鼓的風貌。他走近細看,磨刀石上隱約浮現的一些熟悉的字跡依稀可辨。

原來,這就是那面失蹤了200多年,引得幾朝幾代人魂縈夢繞的“作原石鼓”。石鼓已面目全非,上半部分被做成屠夫的磨刀石,下半部分被做成米臼。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損毀嚴重,僅餘下半部的4行文字。

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運抵京城後,自詡為“天下第一學士”的宋徽宗居然突發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縫之間填注黃金,為其裝了金身,靖康之變時,金兵攻入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石鼓因注滿黃金被運到燕京後,不甚瞭解中原文化的金人並未發現其價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黃金,便將它們丟棄荒野。至此,石鼓又一次遺失。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於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於鳳翔虢縣(今寶雞市陳倉區),與石鼓同根同源,他將其保存於孔廟之中,並請專人看護。而後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石鼓共十面,被譽為“中華第一古物”,上面刻是從大篆到小篆過渡的文字,因為被刻在石鼓上,所以又被稱為石鼓文,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石鼓命運多舛,它見證了中國歷史的滄桑變遷,堪稱千年中國歷史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