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解開真相

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按照西方主流觀點,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距今有3600餘年,比兩河流域的釘頭字晚了約2000年。因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所以中華文明史也只是3600餘年,而非傳統認知的上下5000年。

西方學者對文明的四項標準:城市、文字、青銅、神廟和祭壇

難道中國文字只有3600餘年的歷史?其實,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許已經解開了真相——中國文字史遠不止3600餘年,只是西方學者不願認可罷了!

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解開真相

談到中國文字史,就不能不提賈湖遺址的刻符(見下圖)。1962年在河南舞陽發現賈湖遺址,考古挖出了至少17個刻符,早於甲骨文4500餘年(距今大約8000餘年)。問題的焦點在於,這些刻符是文字,還是沒什麼意義的刻符?

對於賈湖刻符,學者做了多方對比研究:部分刻符載體與甲骨文一樣,都刻在龜甲上;賈湖刻符與甲骨文、現代漢字書寫特點基本一致,如先橫後豎,先上後下等;與漢字的形狀與結構基本一致。

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解開真相

正因如此,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就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全國考古學會理事張居中也指出:

(部分賈湖刻符)具有多筆畫組成的組合結構,其中應蘊含著契刻者的某種意圖,記錄了一件特定事情,因此應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

眾所周知,中國文字是表意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其發展歷程也不一樣,所以判斷賈湖刻符是不是文字的標準,也應該有所不同。顯然,以西方文字標準來判斷賈湖刻符,自然認為這是“莫名其妙的鬼畫符”。

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解開真相

當然,遺憾的是賈湖刻符數量太少,只有20來個,或許有爭議屬於正常現象。但位於安徽的雙墩遺址,距今7000餘年,卻出土了630個刻符(見下圖),豐富多樣,極為罕見。在“蚌埠雙墩遺址刻劃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研討會上,中國學者做出這樣判斷:

雙墩刻符反映了早期雙墩先民的生活形態,已經具備了原始文字的性質,是漢字源頭之一!

儘管中國學者普遍認為,雙墩刻符其實就是原始文字,而且是比較成系統,但西方學者依然不認同!

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解開真相

1953年,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了一個陶缽,在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著名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認為,半坡刻符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另外,該遺址距今有6000—6700多年!

1973年,在南通青墩遺址中,考古學家在許多麋鹿角化石上,發現了眾多刻符。一經發布之後,立即引起易學界、數學界和語言文學家的高度重視,普遍認為:這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還早2000多年,是易學起源的初始符號。

與江蘇南通青墩遺址刻符同時期的是浙江莊橋墳遺址,出土的刻符更進一步,比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認為: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單體刻畫符號那樣孤立地出現,而是可以成組連字成句。顯然,都能“成組連字成句”了,難道還不是文字?

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解開真相

總而言之,在距今5500年以前的史前遺址中,考古專家挖出了很多類似的刻符,以上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發現。

至於在距今5000年左右,類似的發現就更多了,比如骨刻文(數量極多,很像甲骨文的前奏)、山西陶寺朱文、二里頭遺址中的夏代水書等。中國學者普遍認為:這一段時間出土的眾多刻符,很多已經和甲骨文極為相似了,可以算是文字。

然而,對於考古出土的這些中國文字,西方學者卻一直不認可,甚至認為是“純粹是一派胡言”,全國考古學會理事張居中一針見血的指出!

(漢字)它經歷了與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西方學者用研究拼音文字起源與發展的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因此也就無法作出正確的推斷......我們不瞭解這些學者是否認識漢字,但至少他關於漢字起源的議論也“純粹是一派胡言”!

其實,不管西方認可不認可,不管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但這些考古發現,至少都說明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超出西方人的想象,同時也不可能是“中華文明由西方傳來”,而是中華文明自有起源!

中國文字究竟何時出現?考古不斷挖出史前“文字”,或解開真相

讓人遺憾的是,一些中國學者不管西方學者質疑的對不對,卻死心塌地的認同西方學者觀點,甚至將之奉為圭臬,認為這些純粹只是“沒什麼文字意義的刻符”,進而推導中華文明史只有3600餘年。


附: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位於河南省中部的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整個遺址平面呈不規則圓形,總面積約55000平方米。1983~1987年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進行了6次發掘,揭露面積2358.7平方米,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窯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甕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溝、小坑、柱洞等。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如刻符龜甲、骨笛、稻作遺存等。賈湖骨笛,創造了中國音樂史上的奇蹟;人工栽培稻遺存的發現,證明了黃淮流域是稻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這裡發現的契刻符號,很有可能是漢字的濫觴;還有那些隨葬的龜甲,反映了賈湖先民原始的宗教信仰。賈湖人所創造的文化的總體高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賈湖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C14、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澱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賈湖遺址呈近圓形,文化層厚1~1.5米。發現30年來,先後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發現重要遺蹟數以千計,出土文物5500餘件,及大量動植物遺骸,2001年6月,國務院將其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並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垂青史冊。

賈湖遺址最重要的發現除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坊外,還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樂器--骨笛,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推翻了"中國笛子西來說"和"七聲音階外來說"。同時,發現了蠶絲蛋白殘留物,將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提前近4000年,證實了中國是首個發明蠶絲和利用蠶絲的國家,對於絲綢發展史的研究起到關鍵作用,具有深遠的意義。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提供了連接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係的一個連接點,再現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輝煌,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

1983-2001年,曾先後進行了7次科學發掘,揭露面積2600多平方米,發現房址、窯穴、陶窯、墓葬、獸坑、壕溝等各種遺蹟近千處,陶、石、骨器等各種質料的遺物數千件,特別是大量的栽培粳稻、30餘支多音階鶴骨笛和出現於賈湖二、三期文化的距今8600-7800年的10餘個契刻而成的符號,更為學術界所重視,我們認為這些契刻符號具有原始文字性質。賈湖人發達的宗教文化和音樂文化,是有雄厚的物質基礎作後盾的。賈湖所在地區,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賈湖人又有發達的稻作農業,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動物類食品和植物類食品,也為巫師階層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為原始文字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賈湖原始文字便應運而生了,從而奠定了漢字8000多年的基礎。

位於河南舞陽城北2 2公里處的沙河故道旁,出土一批甲骨。經碳14測定,這裡的文化層異常單純;是一處距今8000年且保存完好的相當於裴裡崗文化時期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從1983年起,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先後在此進行了6次考佔發掘工作,出土陶、石、骨、甲等質料遺物數千件。載有契刻符號的這批甲骨,是考古工作者在最近的一次發掘清理中意外發現的。

在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甲骨所顯示的契刻符號的形成年代,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紙草文書,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和山東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新發現的甲骨契刻符號,多載於隨葬的帶孔龜甲甲板上 。這類帶孔甲板,是與遠古時期人類占卜相聯的佩在身上的飾物。從部分契刻符號的形體來看,個別與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字形近似,從這種現象看來,安陽殷墟的甲骨卜辭應與此一脈相承。它為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01年6月,國務院將賈湖遺址確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並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顯要位置,垂青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