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每道門,守護這座城

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一個多月來,在首都戰“疫”第一線,7萬餘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幹部下沉社區(村),18.9萬餘名在職黨員回社區(村)報到,與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共同織密“防擴散”保護網,築牢首都疫情防控的鋼鐵長城。

從下沉幹部到火線入黨的幹警,從街道包片幹部到社區工作者,從回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到社區志願者,本報記者特地選取6位奮戰在戰“疫”一線的普通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走近他們,他們的故事也許再普通不過,卻正是無數首都守護者的真實寫照……

臨近退休的下沉幹部:“疫情一天不退,我的崗位就一天不退”

【人物】王少權,男,1960年4月生,北京市大興區住建委調研員。

看好每道门,守护这座城

2月3日,王少權(右一)帶領黨員宣誓。 (郭忠進攝)

【自述】1月29日下午,我正在老家與老母親聊天,接到區委組織部的電話,抽調我參與疫情防控。作為一名有26年黨齡的老黨員,組織的安排是對自己的信任,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當晚9:30趕到區委開會,會議決定黃村火車站疫情防控排查工作由我牽頭負責。

有一天,遇到一名鐵路公安掌握有湖北旅居史的女乘客,在排查時矢口否認,同行的母親也一直說“沒去過”。我將二人請入留觀室耐心宣講政策,並立即向區專班報告,協調區交通局安排專門車輛將二人送至居住地,與街道“手把手”交接,治安支隊也將信息轉發屬地派出所,共同監督實施居家隔離觀察措施,形成工作上的閉環。

現在是疫情防控最吃勁兒的關鍵階段,我鼓勵同志們堅定必勝信念,站好這班崗,守住進京關,不放走一個發熱旅客,不漏掉一個密切接觸人員,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只要疫情一天不退,我的崗位就一天不退!等戰“疫”全面勝利了,再好好孝敬老母親、抱抱孫子,和大家一起享受平安快樂的生活。

火線入黨的警員:“繼續堅守,守好國門”

【人物】周皓,男,1995年3月出生,北京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大興機場邊檢站執勤二隊一級警員。

【自述】1月23日,大興機場邊檢站黨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組,全員停止休假,邊檢站執勤二隊第一時間成立鋼鐵衛士突擊隊,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1月26日,一架載有兩名高燒到38.5℃的武漢籍旅客的航班從大興機場入境。當時全國疫情正處於暴發初期,沒有成熟經驗可供借鑑,我和鋼鐵衛士突擊隊5名同志率先站出來,申請為擬採取隔離措施的66名旅客辦理入境手續。

越是緊要關頭,越能映照初心。我們穿上防護服,走進機艙。防護服密不透氣,衣服很快就溼透了。辦理手續過程中,部分旅客出現情緒激動和焦慮的情況,我們及時做了針對性思想工作,協調航空公司儘快送來食物和防疫物資,保證核查工作有序進行。經過連續奮戰,航班落地5個小時後,我們終於將該航班入境手續全部辦理完畢。最終,2名發燒旅客經過醫學篩查,排除染疫嫌疑。

最危險的時刻黨員上!鋼鐵衛士突擊隊的黨員們將染疫風險置之度外,把人民安全放在首位。在他們的感召下,我再次向黨組織表達渴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迫切願望。2月底,我所在的執勤二隊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吸收我為預備黨員,舉行入黨宣誓儀式。感謝組織的考察培養,讓我在抗擊疫情一線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我會繼續堅守,守好國門!

街道

包片幹部:“心裡有百姓,付出為百姓,啥事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人物】郭光彬,男,1973年12月生,北京市平谷區濱河街道計生文教室科長。

看好每道门,守护这座城

2月14日,郭光彬(前)在平谷區金谷園2號樓前掃雪鏟冰。 (張亞軍攝)

【自述】臘月二十九,濱河街道召開疫情防控動員部署會,社區疫情防控戰打響。我作為包片幹部下沉到金谷園社區。

隨著防控等級提高,無物業的老舊小區需要封閉部分出入口。社區通過微信群和智能廣播通知動員,得到百姓理解後,下沉幹部、社工、居民志願者僅用一天時間就實現小區全面封閉。原以為這會是最有阻力的工作,沒想到卻是完成最順利的一件事。通過這件事,我感受到基層工作只要做到心裡有百姓,付出為百姓,啥事都能得到百姓支持和理解。

疫情期間,許多問題都沒有先例,只能“量身定製”找辦法。一天,社區接到一個求助電話。求助人戶籍是湖北,現居燕郊,並在金谷園社區租住,一家三口從湖北黃岡回來,在燕郊隔離滿14天想回平谷。在順義檢查站,求助人被勸返回燕郊,於是打電話到社區求助。在諮詢衛健部門並通過派出所核實大數據軌跡後,我和社區書記、社區民警一起到燕郊當事人住地街道核實隔離情況。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將情況上報,徵得上級部門同意,該家庭可以按照湖北以外地區返京人員回平谷進行居家隔離。上級部門還根據這個案例,重新調整流程,根據當時的規定,湖北籍從湖北以外地區返京的人員,在體溫正常情況下,可以居家隔離。

從來不服“老”的社區工作者:“經過這次共同抗疫,居民對社區工作多了一份瞭解”

【人物】李德青,女,1970年1月生,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黨委書記。

看好每道门,守护这座城

近日,李德青(右一)為社區居民辦理出入證。 (劉立軍攝)

【自述】福祥社區有平房院193個,樓房院2處7棟樓,是典型的混合型社區。

一開始,我以為平房院是摸排難點,因為數量多,情況複雜。隨著摸排工作開展,我發現平房院住戶彼此很熟悉,實際開展工作比較順暢。而樓房院人多戶多,租戶比例高達30%,居民都比較看重隱私,發動志願者很困難,只有靠我們自己挨家挨戶摸排。第一輪排查時,居民都感到恐慌,有的居民戴著口罩和潛水鏡,有的隔著兩道門和我們對話,說“別讓我籤任何字,我不沾你們的東西,不要接觸我!”

一些居民拿我們當“病毒”看待,摸排工作初期進展不順利。疫情不等人,有阻力也要上。我們想盡各種辦法,建立微信群,在群裡發溫馨提示,通報社區近期工作,逐步建立信任。經過摸排,我們建立住戶臺賬,繪製樓房戰“疫”圖,使用綠色、橘色、紅色及卡通小人4種形式,對住戶分類標註,比如“綠色”代表沒有出京戶,“橘色”代表返京戶,返京人員14天居家觀察期滿,貼紙就從橘色變成綠色,大大節省查閱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我今年50歲了,以前從來不服“老”。這次工作壓力前所未有的大,體力透支很多,每天回家腳都是腫的,躺在床上還在想工作,有時真怕自己扛不住。慶幸的是,經過這次共同抗疫,居民對社區工作多了一份瞭解,改變了“社工很清閒”的舊觀念,我們對居民也更加熟悉,相互之間搭起了“連心橋”。

看好每道门,守护这座城

2月22日,黨民月在社區居委會通過電話聯繫居家觀察的居民。(李順攝)

回村報到的在職黨員:“真是解了咱村的燃眉之急!”

【人物】張權,男,1984年12月生,北京市通州區國資委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

【自述】從1月27日開始,我和同事們就一直停休在崗,制定方案、通知,與監管企業保持溝通,赴一線督導檢查,經常加班到凌晨一兩點,雖然辛苦,但大家都很踴躍,都想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2月1日,區國資委防疫工作辦公室成立“志願服務隊”“突擊隊”支援一線值守,機關也發動在職黨員積極回社區(村)報到。我立即聯繫宋莊鎮搖不動村,得知村內防疫物資不足,我四處聯繫購買防疫物資。2月11日,上午檢查完區公交車保障運力情況後,我馬不停蹄趕到搖不動村報到,向一線值守人員捐贈200個口罩、200副手套、100公斤84消毒液、10箱方便麵,村黨支部書記激動地說:“真是解了咱村的燃眉之急!”

2月12日,一條“懇請轉發!通州220萬斤芹菜滯銷,轉發幫鄉親‘救急’”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擴散,由於芹菜收購大戶都是外地人無法返京,於家務鄉果村芹菜種植戶面臨困境。與此同時,由於封路,搖不動村村民吃不上新鮮蔬菜。

我自費採購2500斤芹菜,給村民送去,得到兩邊村民的一致稱讚。村民李連仲還作詩表揚“咱村的年輕黨員”:“誰說疫情很可怕,黨和政府在當家。不讓謠言迷了你,好好聽話待在家。暫時吃喝有短缺,張權芹菜送到家……”

學康復醫學專業的社區志願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是因為我一直感受著別人給我的溫暖”

【人物】黨民月,男,1999年10月生,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康復醫學專業大二學生。

【自述】從2月14日起,我參與社區疫情防控,負責整理居家醫學觀察人員檔案。我每天都在打電話、做記錄,瞭解社區100多戶居家醫學觀察居民的生活情況。

為方便查閱,我給每位居家醫學觀察人員建立類似病歷的獨立檔案,把每個人的體溫等身體情況分上下午2個時段記錄,並記錄下居民何時需要送菜等信息。最多時我一上午要打140多個電話,等工作都忙完了,才想起來喝口水,潤潤我那“冒煙”的嗓子。

讓我高興的是,除了登記信息,我還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別人。一次,我在電話中發現對方語速急促、語氣緊張,就多問了幾句。對方是個小姐姐,她擔心地說感覺自己發燒了。我當即查看檔案:獨居,未外出,未有乾咳、呼吸不暢等問題。經過詢問,我發現她喝水不多,飲食不太新鮮,常常是在被窩裡量體溫,難免忽高忽低。我建議她多活動,多喝水,吃新鮮蔬果。第三天,小姐姐主動打來電話說,按照我所說的去做,身體已經沒有不適了,感謝我。我心裡特別暖,後來想想,居家隔離最需要的就是陪伴,沒人陪伴就需要像我們這樣的心理疏導,讓她們知道我們與她同在。

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是因為我一直感受著別人給我的溫暖。我是在房山區兒童福利院長大的。3歲時,我的爺爺劉德成老兩口兒助養了我,爺爺說:“這孩子就叫黨民月。‘黨’,因為是國家的孩子,是黨的孩子;‘民’,因為是民政部門養大的。”

我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做一名合格的黨員,我要和我的姓名一樣,念黨恩、想民情。另一個是當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我曾是一名馬蹄內翻足的孩子,經歷過大大小小三次手術,所以深知健康的重要意義。

最近學校在線開課了,我也根據課表調整了志願服務時間。我要繼續做志願者,與更多戰鬥在一線的戰士們一起,共同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