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南宁市邕江之畔的当阳街与古城墙密切相关。它原来只是古城内西城墙根的一条小道,后来拆了城墙才形成马路。

街不长, 过去是从民生路口至邕江大桥北桥头, 长598米,宽24米,多为民居。2003年民族大道西端拉直,街被截去一大段,只剩下两百米左右。因为它是闹市区通往民族大道和邕江大桥的必经道路之一,每天车水马龙,常常拥堵不堪,这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原来的当阳街没有什么车辆,但人气之旺不输如今,那时街上有六角亭和渡船口两个古老的江边景点,有人们喜欢的娱乐场所,有诱人食欲的风味小吃,有浓荫蔽日的树木,满街留下的是愉悦声,而不是汽车尾气与嘈杂……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据史料记载,当阳街早在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初具规模。那时,民生路(当时叫仓西门大街)已经相当繁华,夜间人们上街购物,没有地方歇脚吃宵夜,于是沿着仓西门(现民生当阳街交界)南侧的城墙根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久而久之,沿摊便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并逐渐形成3米宽的碎石小路。路的一则是摊档,另一侧是城墙, 初始旧名背城巷,由于一些人在路边劏羊宰狗现炒现卖,大受欢迎,以至于“劏羊街”被广为传播。每到夕阳西下,这条小道便热闹起来了。灯笼 、油灯、风灯 一溜摆开,摊主们的叫卖声与行街人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生意十分红火。

由于“劏羊街”被不少商绅看好,民国21年(1932年 ),新桂系执政几年之后,当局把仓西门的部分古城墙拆除,把小路拓宽为6米,并从民生路口一直延伸至水闸门(现邕江大桥北桥头处),改称为当阳街。于是,路边不少摊点逐渐入铺经营,其中“阿里”、“大仙馆”两家狗肉店最为有名。西侧有的房屋很奇特分为两层,一层城下,一层城上。1951年政府拆除残余的西城墙(当阳街小学对面尚留有一段几十米长的旧城墙遗址),马路拓宽为24米,这条街才真正“当阳”。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街两旁先是栽上了南方最为常见的凤凰木,后又改种榕树,才几年整条街便绿荫如盖。当阳街面临邕江,地势较高,整日江风习习,因此很多市民喜欢到这条街闲逛,或漫步到街尾的六角亭(现冬泳亭)眺望江景,或品尝街上的风味小吃,享受绿荫下的凉风。也有不少人从街中央西侧的渡船口码头拾级而下,或到水上游泳场游泳,或上“水排”洗涤衣物和挑水。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不过,当阳街的鼎盛时期是从民族电影院开始。1951年广西军区在当阳街28号盖了座礼堂,1953年礼堂交由南宁市电影公司经营改为民族电影院,10月11日开张营业,这座矗立在当阳街与兴宁西街交叉口(现民族大道与江北大道交叉口一带)的高大建筑,是南宁市第一家国营电影院,规模也是全广西最大。它和附近兴宁西街(现银狮巷)的中华电影院、红星剧院形成全市的影剧娱乐圈。开张那天,整条当阳街人潮涌动,将电影院的大门围得水泄不通。当天从早到晚放映故事片《上甘岭》,场场爆满。二十世纪50-70年代,老百姓娱乐比较贫乏,电影戏剧极受欢迎。因此通往这3家影剧院的当阳街便天天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尤其每逢港片上映,这里就水泄不通,一票难求,比过节还热闹。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解放前一直承袭下来的当阳街美食,在迎合市民娱乐消遣的需求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北街口“竹城”的鸡肉面、叉烧面、牛肉面、老友面等杠打面及炖品粉粥,“梅记”的艇仔粥、及第粥、杂烩粥等粥品粉面,民族影院对面“凤凰”冰室的绿豆冰、牛奶冰、酸梅冰以及八宝糯饭等冰水甜品,民族影院隔壁“二叔婆”酸嘢店(注)的酸木瓜、酸刀豆、芒果条、酸椰菜、酸荞头等“酸嘢”及凉茶,以其味正醇香远近闻名。看完电影出来吃一顿美食,被很多市民作为一种享受,更多的人是专程前来品尝。至今,这几家名店仍然令市民念念不忘。

我在当阳街小学(现邓颖超纪念石刻花园处)读了6年书,每天都走在这条街上,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在民族电影院,我和同学们看过《祖国的花朵》、《鸡毛信》、《红孩子》等很多电影; “二叔婆”酸嘢、“凤凰”的冰水雪条,花了我无数的一、两分钱。影院隔壁的小人书出租店,更是同学们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一分钱租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可以吸收不少课外知识。那时学校场地有限,六角亭和水上游泳场常常成为我们上体育课的课堂。小学毕业后尽管不是天天经过当阳街,但还是常常去看电影,工作之后更是少不了去“竹城”、“凤凰”打牙祭。甚至与我们学校邻近的市妇联、环江旅社,路过时也会情不自禁瞄一瞄,毕竟太熟悉了。总之,这条街留下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文革开始,这条街发生几次变迁,后来的结果令人始料不及。先是文革,靠江的西侧及靠近民生路的东侧几乎被摧毁,街上的很多老店不存在了;1989年民族电影院拆除,1991年扩建成民族影城,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电影娱乐综合经营实体,当时票房收入占广西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但好景不长, 2002年江北大道、2003年民族大道西端延长线相继建设,当阳街拆去一大半,只剩下不到1/2,民族影城、当阳街小学、渡船口烟消云散,“竹城”、“梅记”、“凤凰”、“二叔婆”也不见了,当阳街七零八落。

这条老街先后三个名字,官称背城巷,民叫劏羊街,拆了城墙名当阳

今天的当阳街依然热闹非凡,但内容已经不同。西侧是高高耸立的绿都大厦,东侧随着三街两巷的改造出现了一溜新颖的骑楼,老街的旧风貌已经淡去,现代化的新街景取而代之,但美好的过去依然被人们怀念。

(原写于2017年2月3日, 2020年2月28日再修改)


注:“二叔婆”酸嘢店的由来——当阳街酸嘢店当年由二叔婆、黎桂民、周美兰等人由个体转为合作小组,由余宝林担任组长,在当阳街38号,成立了酸嘢店。这里几乎汇集了南宁市旧日制作酸嘢的传人和高手。因此,开业伊始,便远近闻名。当年店里主要经营“南宁凉茶”和“南宁酸嘢”,凉茶主要有“甜”(生冲雷公根)、“苦”(王老吉)两种,酸嘢则有多个品种,最好销的有酸木瓜、酸刀豆、芒果条、酸椰菜、酸荞头等,店里的两张桌子主要提供给人饮凉茶和吃“碎嘢”(即切成丝状酸嘢)。由于以前二叔婆等人制作的酸嘢分别在当阳街、北宁街、金狮巷、民生路一带以“担头”的方式销售,很受市民欢迎。成立合作组后,顾客便经常光顾当阳街酸嘢店,一时间便声名远扬,顾客盈门。


注:1、本文原创(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转载、复制必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否则视为抄袭。抄袭者必追究。已与“维权骑士”签协议,提供站外抄袭维权「快速删文」功能。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