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最近,「測體溫」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區、單位、地鐵站……各處都要“嘀一下”。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有人為了監測自身的健康狀況,也會在家自行測量體溫。

這時,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用不同體溫計測量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時測出體溫偏高?體溫的正常範圍是多少?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為你解答關於測體溫的種種疑問。

受訪專家

本文記者丨李爽

各種體溫計有啥區別

目前市面上的體溫計樣式讓人眼花繚亂,測量體溫的也是方法多樣,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水銀溫度計

利用水銀的熱脹冷縮大於玻璃,以顯示出溫度。

水銀溫度計測量較準,一般放於腋下進行測量,但摔碎後水銀會迅速揮發,一旦被人吸入,會通過血液循環進入人體而損壞中樞神經系統,因此使用時要多加小心。

電子體溫計

利用溫度傳感器輸出電信號,再轉換成液晶數字顯示溫度,可測量部位有口腔、腋下、肛門直腸。

  • 從醫學角度來說,肛門直腸溫度最穩定,但操作難度大;


  • 其次較準的為口腔溫度,需要將體溫計放舌下並緊閉嘴唇,適合居家使用;


  • 腋下測量最為便捷,但是準確度一般,有汗液或因測量者姿勢不正確,都會影響實際測量的效果。

紅外線測溫

該儀器通過接收被測物體的紅外波段的熱輻射強度來確定其溫度,目前常見有耳溫槍和額溫槍。

  • 耳溫槍:利用檢測鼓膜所發出的紅外線光譜來測量體溫。但如果使用中角度不正確,紅外線沒有對準鼓膜或有耳垢等均會影響測量。


  • 額溫槍:通過接收額頭皮膚的熱輻射強度測量體溫,但是額頭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例如現在室外依舊比較寒冷,額頭會受冷氣影響而導致測出的體溫偏低。

紅外熱成像儀

其原理是接收物體發出的紅外輻射來成像與測溫。

可解決傳統測溫需要人員近距離接觸的問題,能減少交叉感染。可快速、方便地連續進行體溫排查,適合車站、機場等大型場所。

測體溫時要注意什麼

有人明明沒有發燒,但是測體溫時卻顯示偏高,問題可能就在於,測體溫前沒有做好“準備”。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測體溫時要注意以下幾件事:

1、測量前20~30分鐘要避免以下情況:劇烈運動、進食、喝冷熱水、沐浴或者是進行冷熱敷,如有上述情況,請休息30分鐘後再測量。

2、測量時如選用水銀溫度計,應檢查有無破損,水銀柱頂端應該在35℃以下,用乾毛巾擦拭腋窩,保持腋下乾燥再測量。

3、水銀槽端放置於腋窩正中。測量者採用曲臂過胸的姿勢,測量時間為10分鐘。

4、口腔測溫30分鐘前不能吃任何食物、吸菸或者喝水,防止結果不準確。

5、使用耳溫槍或者額溫槍時要注意,熱水澡30分鐘不能使用後,熱水澡會使頭腦發熱,測量出來的結果不準確。

6、如果測量值高出正常範圍一點(0.1℃或0.2℃),也不必驚慌,因為儀器可能存在誤差。這時,可以多測量幾次。

體溫的正常範圍是多少

儘管每次測出來的是一個數字,實際上我們的體溫是個範圍。

不同測量方式,體溫正常範圍各不相同:

口溫:36.3℃~37.2℃

腋溫:36.0℃~37.0℃

肛溫:36.5℃~37.7℃

發熱可分為高熱和低熱,一般來說,低熱為37.3~38℃;中度發熱不是特別多見;按照臨床用藥的情況來看,超過38.5°C就算高熱,需要用藥退熱。

在目前疫情的背景下,一發熱就到醫院去看,可能會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出現發熱,是否去醫院需要分兩種情況對待:

  • 如果近期接觸過可疑的傳染源,出現發熱伴隨呼吸困難、手和嘴唇紫紺現象等嚴重情況,就需要馬上到醫院檢查。
  • 如果沒有接觸過可疑的傳染源,發熱時不一定要去醫院,很多短期內(不超過3天)的輕度發熱可以在家隨訪觀察。

出現發熱,自我觀察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趨勢」。發熱後吃藥不可能立刻降溫,需要看每天的最高溫度是不是呈下降趨勢,人在感受上是不是有好轉。

如果每天的最高體溫一直在下降,不需要因發熱而過於緊張;如果每天的最高體溫都在上升或持續不退燒,這時候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