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中國地表起伏程度圖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逐步入侵東北後,當時的中國暫停廢除治外法權與收回租界的努力。上海以及其他在天津、漢口、廈門等有損主權的島嶼,那時還看不見外強掌控終止的日期。因此,雖然就在門外的戰爭造成極大壓力,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國租界的公董局開始管理這片領土。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日本侵華示意圖

1938年,上海工部局的年度報告表示為了改善社會與工業福利,他們參與日內瓦的國際勞工組織、開設新的公共圖書館分館、搬遷老舊墓園、推動校園交通安全活動,並在上海首處圓環開展交通管制。地方納稅人年度大會花了大把時間討論工部局交響樂團的未來,廢除交響樂團的議案徹底受到反對。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支那事變和日蘇關係繪地圖》

所以上海依舊正常營業。更不用說,這座城市繼續生產、交易,繼續扮演抵抗日本的角色,或單純維持經濟發展——認真工作,也認真玩樂。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1939年3月,日軍恐怖分子的目標是舞廳和夜總會,因為中國打仗的歲月就是民國高管富豪跳舞的歲月。炸彈落下時,在跳舞。就連手榴彈丟進舞廳、餐廳、飯店時,也在跳舞。1937年後,整座城市在日軍包圍之下變成“孤島”;雖然危險,但在外國控制之下仍舊保持中立——仍在跳舞。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被轟炸之後,日軍終於進入上海,在高聳的大樓升起日旗。直到1945年8月,這座城市再度回到國民政府控制。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1941年中國

那是雞尾酒、現代音樂、現代造型與現代人的流水年華。中國從未如此國際化,如此繁忙,如此受到摧殘,如此身負重傷。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民國女性

民國時期的舞蹈狂潮:上海灘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舞蹈狂熱大約從1927年至1928年開始。專為歐洲顧客設置的跳舞場所之前就有,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老闆眼見快速成長的跳舞市場,紛紛開設新的夜總會和舞廳。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民國才女

1922年,瑞典裔的美籍樂隊指揮“小白”史密斯抵達上海,他表示“中國人還沒學會西式舞步。”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跳舞示意圖

“小白”1937年離開時,跳舞已經停不下來。橫越太平洋的船運越來越便宜且快速,貨物與外國人從美國來到中國的速度也更快。戰爭期間與戰後,美國城市的舞廳宛如雨後春筍,這種風潮也迅速地吹向海外各地。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跳舞

1922年,美國一位年輕的記者伯奈.賀許說:

“裝著爵士的貨櫃輪船正通過金門大橋。”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他大膽地說:

“沒有爵士樂的上海,就不是上海。”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夜上海

化為樂譜與唱片的音樂,隨著樂手一起旅行,可見大眾喜好。舞臺上的舞者跳著一起飄洋過海的新舞步,也有一群又一群的學生航向海外留學。他們帶著學位證書與海外生活歸國,他們的觀念變了,衣服、髮型與習慣也變了,而且迷上了爵士樂和舞蹈。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入夜,街市上車水馬龍、燈紅酒綠。到了上世紀30年代,歌舞廳成了顯貴鉅商夜生活的首選之地,夜幕中的霓虹一個勁地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百樂門

當時,百樂門、大都會、仙樂斯和新仙林合稱上海的“四大舞廳”。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百樂門

百樂門兩層舞廳全部啟用,可供千人同時跳舞。大都會則是自成一體的建築風格,外呈八角形,裡面正中一個穹隆頂,頂下正對圓形舞池,四周畫棟雕樑,裝潢得古色古香、富麗堂皇,與洋味十足的百樂門舞廳風格迥異,用現代的話來說,也算是“錯位競爭”。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仙樂斯

仙樂斯當時是英籍商人沙遜的私人俱樂部,在1935年完全按照美國紐約“仙樂斯舞官”的圖紙開始建造,1936年11月全部完工,1937年5、6月間,才正式對外營業。新仙林由於屋前有一大片花園,佔地面積比另外那三家都大,廳內的舞池和座位也比那三家更多。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跳舞

愛國主義者的焦慮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支那事變和日蘇關係繪地圖》

沒有什麼比上海的爵士世界,對英國文化控制權產生更迅速且全面的破壞。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時局圖

住在通商口岸的外國人過去在飯店的舞廳跳舞,到了上世紀20至30年代,專門的舞廳和夜總會也加入不斷變化的夜生活。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1933年開幕的上海百樂門舞廳,被譽為“東方第一樂府”。圖為整修後今貌。

1939年3月,永安百貨的大東方舞廳等場所引起了民間治安組織注意,這間舞廳建於跳舞高潮的1928年。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大東跳舞場

這是針對都市居民與學生的平民文化事業,他們聘請知名女舞者當家,舞廳因而聲名大噪。霓虹招牌高掛在南京路,招牌上有穿著舞衣的女人和穿著燕尾服的舞伴。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新新百貨的五樓就是天堂舞廳,這也是另一間高貴精緻的舞廳,採職業伴舞制度,共有60位舞者,客人買票輪流跟她們跳舞。對照之下,1936年內部營業的仙樂斯舞宮可稱為極致奢華的夜總會,目標客群是外國菁英。仙樂斯以裝飾派藝術風格,閃閃發亮的霓虹高聳建築物是沙遜爵士投資的地產之一,外灘的華懋飯店也是。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老上海

在這些公共場合交錯相遇的男男女女,在當時的社會可謂相當大膽。而這些地方也代表這座城市複雜的外部環境。大東方舞廳的老闆是澳洲裔的中國人,舞廳深受日本與中國顧客喜歡。在夜總會演奏的樂手有非裔美國人、菲律賓人、俄國人和日本人,之後還會加入德國的猶太難民。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民國女性

1934年,第一支均由國人組成、由幫派贊助的樂隊,在國人經營的新飯店演奏。夜總會和舞伴制的舞廳僱用俄羅斯舞者。記者亨利.錢普利寫道:

“半裸的身軀穿著夜宴裙衫。隨著世人共享的爵士樂,挽著穿長袍或民族服裝的黃種人旋轉”。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報道曝光後,這裡面的世界便再也難以掩藏:所有夜總會都燈火通明;天堂夜總會甚至聘請了自家霓紅燈設計師,而夜總會在許多層面都代表象徵享樂現代主義閃閃發亮的峰塔。錢普利等歐洲種族主義者、社會評論家與教育家,還有威脅現代主義的愛國人士,這些也是焦慮發作的源頭。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老上海

超乎想像的夜上海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百樂門的標誌

逸園舞廳正是1930年代上海的文化、科技、現代與犯罪關係錯綜複雜又互相影響的例子。舞廳的正式名稱為“法國賽場”,公共租界的賽狗事業瓦解,法國賽場正好得利。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法國租界

悉心規劃的賽場蓋在法國租界,這片廣闊土地原為《字林西報》擁有者的地產,1928年末開幕時,館場可容納兩萬觀眾,包括跑道、田徑場和一棟藝術風的飯店與舞廳,從飯店還可遠望燈火通明的賽場。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老上海地圖

比賽往往是一瞬間的眼花繚亂,卻如中邪似地大受歡迎,該公司的賭注收益自然驚人。法國租界政府從收益抽成,但須透過獨立的公司,因為法國法律禁止政府單位從賭博牟利。眾所皆知的上海青幫涉入這樁生意,他們透過法國代理人在董事會內運作。每名觀賽的中國觀眾其實都違反了法規,因為現身賭博場合便已是違法,但狗還是照跑。走進場館的大門要花五毛錢,對都市的勞工階級而言是天文數字,而樓上的舞廳又更是尊貴的場所。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1934年4月13日,非裔美國人巴克.克萊頓與他的“哈林紳士樂隊”在逸園舞廳首次演出,蔣介石的夫人和她的姊姊宋藹玲(丈夫是財政部長孔祥熙)也在觀眾席。光是舞池本身就比克萊頓在美國表演過的任何一家夜總會大。克萊頓回憶:就像在“不同的世界”。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在上海及其周圍等地區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戰役。

淞滬會戰後為了讓觀眾迴流,舞廳引進燒烤餐廳,放了一個“電視架”播放賽場的賽事,他們吹噓說是“電視的前身”,用餐的人不用離開桌子就能跟上比賽進度。此外,他們也使出奇招,僱用動物訓練師和猴子團,讓猴子穿上衣服、馬褲再戴上帽子,將猴子綁在狗身上,訓練成騎士。賽場經理吹噓:“整場秀鬧瘋了。”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1937年11月從黃浦江上向浦東攻擊的日軍艦艇。

一切盡是完美的組合:爵士樂與裝飾藝術、幫派與政治菁英、新式賭博與粗俗的特技表演,一切都在法國殖民力量的保護傘下。難怪上海吸引了灑狗血的記者、小說家與電影導演等。他們前來尋求靈感,也真的得到了靈感。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捏造任何東西,上海本身就超乎所有想像。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充斥爵士唱片和日漸流行的“黃色音樂”:新生活運動的道德運動受挫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老上海

1937年,正在監製美國電影《大地》的杜庭修、認真致力改革全國體育與精神的基督教青年會,以及童子軍運動與協助錄製《耶穌恩友》的勝利唱片公司,全都一敗塗地。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大地

1934年後,日本的威脅越來越大,那時發起了“新生活運動”。精神優於物質成為了新生活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禮義廉恥”是新運的中心思想,把“禮義廉恥”結合到日常的“食衣住行”各方面。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新生活運動

新生活運動呼籲模範公民:

“早睡早起、準時、排隊、不賭不嫖、向長輩敬禮、遵守禮儀、帽子戴正、鞋子穿好、呼吸新鮮空氣、不酒醉、不亂丟垃圾或抽菸、不在茶室、戲院與車船喧譁、節儉。”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新生活運動

新生活運動想要做到的,不僅是表面的市容清潔、謹守秩序,而是“要改革社會,要復興一個國家和民族”,從根本上革除陋習。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新生活運動

然而,都市人嘲笑這些命令;上海也聽不到青年合唱團在被敵軍包圍的西邊高唱杜庭修的歌曲。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新生活運動

上海充斥美國爵士唱片和日漸流行的“黃色音樂”(即流行歌曲),在唱片公司的上海工廠製成唱片,整日在1930年代如雨後春筍的廣播電臺播送,當然還有驚人的電影產量。想要在跳舞面前將社會軍事化,相當棘手。在炸彈四射之前,人們難以聽見政治;當炸彈停了,人們只聽見音樂。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在戰前,不斷嘗試勒緊這種都市文化的動作,包括電影審查、廣播與出版管制,以及喊到沙啞的愛國與道德教條。 1934年末,新生活運動之一就是上海的大學生組成小隊,追查贊助舞廳的老師和同學。但是修改一部電影或禁止一首歌曲造成的改變微乎其微。上海已經懂得太多,也對自己的世故自信滿滿,對自己的墮落蠻不在乎。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示意圖

當時社會諷刺劇也拿此開玩笑,說著上海男人為了太多選擇而為難。漫畫家蕭劍青1936年的選集《漫畫上海》帶領讀者進入許多景象:在舞廳、夜總會與澡堂等地,或透過旅遊仲介、在街上、在舞臺上以及穿著摩登的女大學生,滿足肉體的慾望。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時代漫畫》

1934年一本色彩繽紛的圖畫雜誌《時代漫畫》發行,之後開始有人仿效,而新生活運動也正好撻伐。發行三年以來,這本月刊集結身體與社會諷刺與尖銳評論、詼諧。刊物的畫家受到喬治.格羅茲、約翰.哈特斐德、詹姆士.瑟伯與其他墨西哥、日本的漫畫家影響。這本漫畫就與這座城市一樣,兼容幷蓄,完全現代。一篇介紹“現代語言”的文章收錄了探戈、爵士、華爾滋、查爾斯頓與狐步,當然也有咖啡、咖喱、土司、愛克發及柯達,而且當然不會漏了——帝國主義。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時代漫畫》

民國的遊樂與“黃色”

“黃色”與遊樂兩者在《時代漫畫》密不可分。兩者都非常戲劇化,而且顯著。雖然也有女性藝術家,但男性想像的女體滿地綻放——或大或小的色情意象,充斥1930年代的視覺藝術。赤裸的女人身穿透明衣裳或衣不蔽體,在讀者面前大方炫耀現代泳裝,或乾脆坦露胸脯令讀者眉開眼笑。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前進畫報-展現軍閥和帝國主義之害的畫報

比如著名的作家魯迅關注過“女性問題”,但仍始料未及種種以現代自由為由的社會奇觀。啤酒、香菸、威士忌、可口可樂和煤油,透過廣告上穿著泳裝或旗袍的女人(喜笑盈腮、嫵媚誘人、短袖、短髮、暴露雙腿),遍佈中國的視覺藝術。中國興盛的電影工業、當地的電影明星(如阮玲玉、胡蝶)及電影雜誌,皆與《時代漫畫》縱橫交錯。漫畫內頁到處可見夜總會、俱樂部和舞蹈。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上海特有的廣告宣傳畫月份牌,在1920-3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畫中的人物穿著也成為當時的時尚指標。

《時代漫畫》裡的抨擊以得意的中產階級和貪汙的官僚為典型,有時還算安全。這些是無人反對的。由於國民政府希望在變得夠強之前不要挑釁敵軍,而整個1930年代中期都與日本玩拖延遊戲,所以當不能說出日本國名時,《時代漫畫》就用“XX國”代替。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阮玲玉

同時,軍隊展開一連串動作。1933年,校長說日本是“表皮的病痛”。1937年6月,《時代漫畫》社會文化版一篇漫畫,則是關於載滿槍枝的“XX國”軍艦,拉著和平天使行經無法無天的太平洋。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胡蝶

校長的另一個比喻,我們或許可以稱為“靈魂的疾病”:西化的文化在不受管束的《時代漫畫》扉頁,或在上海的舞廳地板散佈;條約國更以武力及細則保護這種文化。當然,多數人沒有跳過舞,或沒讀過《時代漫畫》,甚至不識字。很多人有閒錢到逸園看賽狗,但廣大的民眾無法。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舞蹈狂潮:夜幕中的霓虹渲染這裡的風花雪月

抗戰勝利,上海光復,舞廳更加熱鬧起來。

他們的故事也是上海的故事:貧窮的都市、居留地邊緣的違章建築與難民營。1937年7月後,百萬人湧進公共租界和法國租界就不離開了。這些人需要吃,需要工作。應付這場危機消耗了外國當局許多精力。但至少他們在這方面還有點事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