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引言

在兩宋時期的中國長期處於三足鼎立的狀態之中,除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政權與宋朝政府處於南北對峙之外,在西北方向的西夏政權也是不容小覷的存在。西夏政權作為党項人建立的國家,雖然面積不如其他兩個大國,但是党項人強大的戰鬥能力讓西夏在兩宋時期存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在西夏與遼國和北宋的戰鬥中戰績一直十分出色,尤其是開國皇帝李元昊基本保持全勝。

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西夏王陵

但是李其在取得勝利之後,卻主動與敵國議和,這與他跋扈的性格是十分不符合的。而且在李德明統治時間裡,李元昊就明確表示了對於党項人逐漸漢化這一現象的不滿,這樣一個具有強烈民族情緒的統治者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無疑是十分令人迷惑的。而之所以他要做出這樣的選擇,與當時西夏內部逐漸嚴重的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之間的危機有著直接的聯繫。

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


李元昊強烈的民族情節與其民族文化政策

在李元昊登基之前,其祖父李繼遷與父親李德明已經為其做好了稱帝的準備,當時的王朝擁有穩定的外交環境,而且國內的經濟情況也因為北宋的歲賜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當時的西平政權已經徹底擊敗了之前盤踞在甘州以及涼州的回鶻人和吐蕃人,穩定了自己的後方。

但是當時的党項一族在文化和政治上都逐漸向漢族文化靠攏,當時的党項人完全照搬中原的習俗制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之前的北方遊牧民族在於漢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之後都會受到先進的漢族文化的影響,並開始逐漸漢化。之前党項人的領導者李繼遷以及李德明都是十分欣賞漢族文化的,而李元昊與自己的先人不同,在他青年時期就明確向李德明的做法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在其登基即位之後,立即推行了大量去漢化的民族政策。

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西夏人的禿頂髮型

當時推行的第一個政策是關於民族服飾以及民族形象的政策。他下達了禿髮令,要求党項人剃光自己的頭髮,並且佩戴耳環來體現自己的民族形象。而且其下令在三日之內不剃髮的党項人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直接被處死。而且他在自己的服飾上也沒有模仿漢族的皇室服裝,而是模仿吐蕃贊普服飾,"衣白窄衫,氈冠紅裡,冠頂後垂紅結綬",並且規定了文武官員與庶民的服飾。

最能體現他民族意識的新政策,是在其即位之後就下令創制記錄党項族語言的文字。當時他命令大臣野利仁榮等人,通過仿照漢字的方法來創造自己的文字。經過多年努力之後,他們編纂出了十二卷蕃書,上面的文字被稱為西夏文字,這是党項民族文化的一次巨大進步,雖然這種文字現在已經失傳,但是對於當時党項文化的發展還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複雜的西夏文字)

李元昊除了表現出了自己強烈的民族意識之外,也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於漢族禮樂制度等繁文縟節的不滿。當時的党項彝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頗深,在李明德執政時期党項人的禮樂制度是完全按照宋制執行的,這引起了他的強烈不滿。在即位之後,他要求大臣們對於禮樂進行刪減,於是他們就建立起了新的禮樂制度,將原來禮節中的九拜改為三拜,並把五音改為一音。在此之後,他還要求全國所有臣民都要按照新的規制來執行,如果有人不能遵守,將以滅族罪論。此事在《西夏書事》中有如下記載:

"王者製作禮樂,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若唐宋之縟節繁音,吾無取焉……于吉兇、嘉賓、宗祀、燕享,裁禮之九拜為三拜,革樂之五音為一音。"

李元昊作為西夏的第一任皇帝,有著強烈的民族情結,他與自己的父親和祖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對於党項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制度進行了嚴格要求,就是為了恢復党項人的民族意識。而在實行了這樣的政策之後,勢必要與北宋政府進行決裂,這也為之後他們之間的頻繁戰爭定下了基調。

但是在實行去漢化政策的同時。他在官制上還是沿用了李德明時期的基本體制,延續了漢制,這是因為想要徹底重建官制是不現實的,由此可見其民族化政策還是有著一定底線的,其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李元昊時期西夏與北宋和遼國的頻繁戰事

在李元昊統治之初,其還不是真正的皇帝,待到元昊大慶三年的時候,他才在野利仁榮,楊守素等大臣的擁戴之下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稱帝。在此之後他對自己的父親與祖父都進行了追封,並且冊封了皇后和太子。之後他以臣子的身份向宋仁宗進表,希望他能夠承認自己的皇帝稱號。

但是宋仁宗並沒有承認他的帝位,並且下詔奪取之前賜予他的官爵,還停止了兩國的互市,還張貼榜文,賞賜重金捉拿李元昊。李元昊也開始頻繁派出細作刺探軍情,並且藉助遼國的威勢威脅北宋,兩國的交戰終於不可避免。

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宋軍與西夏軍的戰鬥

在李元昊在位期間,北宋與西夏之間一共進行了三次規模比較大的戰役,李元昊依靠自己出色的戰鬥能力和豐富的戰鬥經驗,在這幾場戰鬥中都戰勝了敵人,重創了北宋軍隊的士氣,他甚至揚言"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當時的部分戰果在《宋史》中記載如下:

"自午至申,夏軍益至,東陣步兵大潰,眾遂奔。珪、英、津及參軍耿傅、隊將李簡、都監李禹享、劉均皆死於陣。觀以千餘人保民垣,發矢四射,會暮,夏軍引去。將校士卒死者萬三百人,關右震動。"

除了與北宋的戰事之外,李元昊還與遼國進行過一些戰鬥,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李元昊與遼國的興平公主感情不和,而且民族糾紛也日益增多。當時西夏和遼國之間規模最大的戰爭出現在遼重熙十三年,當時遼興宗率領十萬騎兵發起進攻,夏軍採用誘敵深入的戰略,在得勝寺南壁大敗遼軍。

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遼興宗耶律宗真

雖然李元昊在與北宋和遼國之間的戰爭中保持全勝,但是他卻在勝利之後就立即向兩國請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連續的征戰之後,西夏的國力已經接近極限,不能再支持其繼續作戰,請和已經是其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李元昊時期西夏國力的衰退與人民矛盾的加劇

雖然李元昊在與北宋以及遼國的戰爭中取得了節節勝利,但是當時西夏國內的情況卻不容樂觀,隨著西連年征戰,國內本來就不富裕的財政情況變得更加吃緊,國內民怨沸騰。不少西夏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國內的殘暴統治,還有許多人逃往鄰國,以求得到庇護。

西夏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窘境主要是因為其與北宋的決裂導致歲賜的停止,而且用於交易的榷場也相繼關閉,這導致党項商人不能與內地進行貿易,自己的產品賣不出去,需要的日用品引不進來,百姓的生活自然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記載:

"元昊雖數勝,然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十不如'之謠以怨之。元昊乃歸塞門砦主高延德,因乞和,知延州范仲淹為書陳禍福以喻之。元昊使其親信野利旺榮復書,語猶嫚。"

與此同時李元昊生性好猜疑,且好殺虐,為了排除異己,防止外戚篡權,在即位之後他對許多黨項貴族進行了清洗,在國內的貴族之間製造了恐怖的氣氛,連其母后都被他用藥酒毒殺,這樣的行為加劇了國內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因此當時的西夏國內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問題,無論是底層的人民還是高層的貴族都對李元昊有不滿的情緒,因此他便不能繼續進行戰爭,只能向戰敗國請求議和,導致這個局面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當時國內脆弱的經濟體系以及低下的生產力。

戰無不勝的李元昊,為什麼主動向北宋和遼國求和?

西夏的貿易對北宋的依賴性非常強


結語

李元昊作為西夏的第一任皇帝,是拓跋氏多代以來最有民族情緒的領導者,而且其有著十分傑出的軍事能力,其上位的過程就是依靠自己的戰功,他的太子之位就是對其平定了甘、涼二州的獎賞。如此的君主的政策自然有著強烈的個人色彩,他對於當時最先進的漢族文化採取抵制的態度,力主通過恢復党項人自己的服飾,創造自己的文字來保持民族特色。這樣有個性的君主自然也不會繼承其父親和緩的外交政策,在其在位期間,和北宋和遼國的戰事十分頻繁。

李元昊作為出身軍旅的帝王,在登基之前就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在於其他兩國的作戰過程中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取得了大量的勝利。就在這位開國之君做著平定中原的美夢的時候,國內嚴峻的形勢將其迅速拉回現實。

當時國內脆弱的經濟必須依靠北宋才能維持,在開戰之後,國內的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衝擊,而且當時政府的高層也並不穩定。鑑於如此糟糕的國內形勢,即使百戰百勝的李元昊,也不得不做出了求和的姿態,由此可見軍事實力的強大並不足以贏得整個戰爭。



參考文獻

1《宋史》

2《西夏書事》

3《續資治通鑑長編》

4《太平治跡統類》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