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長期統治的王朝,總是不停地更替?

歷史上的週期性改朝換代,或許可以用大同小異的某些特點來解釋。每個新王朝開始,通常首先會選擇大赦天下,關愛黎民百姓,減賦減稅,能夠有效地統治國家,開創一個和平盛世,促進思想和文化生活的發展,並派兵抵禦南下侵犯的北方人民和擴張帝國疆域。

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長期統治的王朝,總是不停地更替?

後來隨著個別統治者本人的腐敗墮落和貴族集團與宮廷宦官之間的宮廷鬥爭削弱和破壞了中央權力,助長了官僚機構的腐敗。腐敗使得宮廷生活越來越奢侈,同樣對外戰爭也是耗資巨大,這也意味著被統治農民百姓所負擔的賦稅越來越重。越來越貧困的農民逐漸負擔不起日益加重的稅收負擔,當農作物欠收和天災人禍來臨時,直接成為農民起義和發起暴動的爆炸點,王朝既需要抵禦外敵的入侵,又要平定背部的早反,這種局面通常預示著新王朝的產生,舊王朝的覆滅。

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長期統治的王朝,總是不停地更替?

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延續到最後一代桀,他的暴政,遠近聞名,自恃武藝高強,動不動就去攻打鄰近小國,搶佔美女,揮霍無度,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百姓怨聲載道,最終被黃河下游商國國君湯所滅。商朝也難逃同樣的命運,眾所周知商紂王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殘暴不仁,使得商朝的統治也難以繼續。

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長期統治的王朝,總是不停地更替?

繼商朝之後的周朝,雖歷時很久,但並沒有建立穩固的中央政府。周幽王死後,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西周滅亡。東周開始後就進入春秋時期,戰國時代,秦國統一六國後建立秦朝,用一個組織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的分封制,奈何秦二世昏庸暴亂,趙高奸臣當道,章邯壯志難酬,諸侯呼之欲出,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率軍進攻,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秦朝走向了滅亡。

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長期統治的王朝,總是不停地更替?

漢朝建立後,在範圍、人口、財富和文化成就方面,可與當時的羅馬帝國相媲美,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后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后,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後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之後的隋朝也走上了秦朝的滅亡路。盛世王朝大唐因安史之亂以及後面的朱溫在長安的屠戮被宋朝取代,而宋朝時期,同時存在的國家有多個,內憂外患嚴重,最終被元軍佔領。

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長期統治的王朝,總是不停地更替?

元朝是蒙古人而非漢人的王朝,得不到漢人貴人和農民的擁護,他們以征服者的身份進行統治,對漢人的制度、生活方式幾乎沒作什麼讓步,因此,當他們的軍事力量衰落時,其政權也就為起來造反的農民和心懷不滿的士大夫所推翻。

中國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長期統治的王朝,總是不停地更替?

漢人驅逐蒙古人後,又受到漢人的明朝和滿人的清朝的統治,在維持對政府機關的控制時,給漢人士大夫以顯赫的地位和參政機會,保留著傳統的制度和習俗,假如在普通的時代,這種秩序和持久或許是國家穩定的好事,但同一時間,生氣勃勃的歐洲已經完成了各種革命與改革,在這樣的時代,穩定成了禍事,故步自封,落後就要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