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不堪一击,到了清朝却如狼似虎,究竟为何?

李辰晓


曾几何时,敌人在明军面前就是一个个移动版的存钱罐,那时候也很能打。

大明中后期,治下的士兵也有如狼似虎的时候,倭寇人头30两,蒙古20两,女真5两,后来女真20两,蒙古5两,一个月工资才半两到一两,所以沾打仗士兵眼都绿了,就象饿了几天的恶狼,不管对手是谁,只要他是带着人头来的就成,后来呢,眼也绿了,饿的(⊙o⊙)…

我在其他文章曾经提及过,大明政权糜烂,部队神勇彪悍?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面对的是满清骑兵,本身战力就非常彪悍。即便间或迸发出几个火花,如卢象升、孙传庭等等,也如流星一般,曾经闪耀,但也不过是划天而逝的短暂过客而已。

大明王朝有其辉煌的一面,但很显然他不是因为辉煌而灭国的,所以我们后人要本着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他灭亡的原因之一,即军队为何逐渐变得“不堪一击”。

早在戚继光将军调任蓟镇的时候,就给皇帝上疏,士兵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要饭一样的人们如何打仗,别说杀气了,连士气都没有,吃了上顿愁下顿。

再以己巳之变为例,皇太极直逼北京,宣大将士勤王回援,当时的士兵们都是12-24个月没有拿到军饷了,说实话,人没跑,能救援就算够仁义了,养兵象养狗一样,喂得起就喂,喂不起就自己觅食去,要知道,那时候的兵士都是以此为职业的,不赚钱谁干,几年没有工资,饭也都吃不饱。

兵油子们不光逃跑是把好手,打仗也一样是好手,问题是明廷无力支撑庞大的粮饷、军备费用,那个年代你跟兵油子们提保家卫国没人搭理你,再崇高也得先把饭吃饱才能打仗。

关宁军也好戚家军也罢,为什么能打,不光要有出色的管理能力,钱也得给到位,关宁军的待遇是宣大拍马都赶不上的,戚家军的饷银不高,但是“提成”超高,戚家军一线士兵哪怕每个月只杀5个倭寇(一组作战单位的杀敌数,不是一个士兵杀5个倭寇),每个士兵的年薪也比国防部长(兵部尚书)高,每月杀50人呢,50人很多么,戚家军盔明甲亮,武器包括火枪保养的极其到位,因为不缺钱。

戚继光将军是贪墨了不少钱,但是没有一分钱落在自己口袋,全都当奖金发了,以至于自己晚年饥寒交迫,明廷给那点奖励就呵呵了。

兵士的工资低,当官的工资就高么,兵部尚书年薪才165两,将领不管是高管还是中层,不贪污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恶性循环之下,士兵就更穷。

总结一下,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枪支武器得不到保养,不发工资,经常饿肚皮,送死的时候还要冲在前面,所以除己巳之变外,后几次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阿巴泰翻墙进来,基本没遇到什么有效的阻击,皇太极都懒得亲自带队了,卢象升倒是阻击了,被高起潜阴死了,卢帅明知必死也得去,没办法,整个人都被箭矢射满了,士兵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再被清兵乱射,自己挡在前面也被射成了刺猬,杨嗣昌故意刁难,卢象升的遗体80多天才刚能入葬,家属要求给抚恤银子,一钱银子也不给,要不是杨嗣昌后来死了,家属一分钱拿不到。

各位,那个时候的军队有不知道卢象升的么,有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么,有不知道他被射成“刺猬”一般死状极惨的么,有不知道他家属得不到抚恤的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兔死狐悲,心拔凉拔凉的,给你拼命就这结果?我又不傻,干嘛要打。

早先袁崇焕还只是宁前道的时候,他也发蒙,银子给齐了,为啥士兵还要闹。王在晋当时判断的就比较准,这些士兵是想拿足了银子跑掉当逃兵,明廷平时不拿士兵当人,欠着士兵一堆钱(也是没办法,没钱),打仗的时候谁会玩命。

满清入关以后就不一样了,他没有那么重的负担,几十上百万的王族子孙,他是不会去养的,土地兼并?不用清廷动手,(政策还没到)百姓们就下手了,打土豪,打王族,分田地早就搞了好几轮了,虽然李自成和张献忠根本就没到过那些地方,百姓们自发自愿做事,热情很高^_^。

即便初期兵士也有饿死的,饿得逃跑的,但那只是个例,不是普遍现象,过度一段时间后,都是要粮有粮,要钱有钱,一个几年十几年来没日没夜加班,干着随时可能丧命的工作,还欠薪不少年,突然吃饱穿暖发薪水了,虽然这本是应该的,但你猜当时的士兵能高兴成啥样。而且为满清“平乱”的上到将领,下到士兵,清廷都没亏待,心气就不一样。

以前还有个崇祯皇帝可以尽忠,现在为谁打拼?皇帝死了,大明灭了,再加上多尔衮的宣传,都觉得满清是大好人,如果没有满清,京官们有几个能活命的,早晚都得被李自成弄死,他追赃助饷的资金链根本就是一条断链,早晚要抢光的,就像蝗虫过境一般。满清自称是来替崇祯报仇的,连南明都夸赞吴三桂,而且傻兮兮的竟然还打算“借虏平寇”,多铎根本没搭理这茬。

以吴三桂为例,为什么越打越猛,现在好好表现,以后才有好日子过,风平浪静了,他一武将怎么升职加薪,就是变相的拍马屁,向清廷表忠心,平西王,亲王级别的汉臣,虽然不是铁帽子王无法平级世袭吧,但当初崇祯需要吴三桂救命的时候也才封了个平西伯而已,连个侯爵都不给,差距太大。

吴三桂当时的名声并不象现在这么坏,只是勒死朱由榔以后才被人诟病的,那个时候上到首辅,下到黎庶都知道清兵不用走山海关,吴三桂能把清兵引进来狂揍李自成就是好样的,李自成太祸害人了,逃离北京的时候,老百姓放炮庆祝,高兴坏了,别说官员了,连街上的胖子都抓来拷打要钱,匪气太重了。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等这些人所享受的待遇,明朝的文官武将们都在看,他们的待遇本身就具有无尽的号召力,这些人都是原“军部”最高层的存在,吴三桂也是军区司令级别的人物,其他人还有什么放不开的,效忠清廷没有心理压力,再者,孔有德之流原来在明廷啥都不是,就毛文龙、孙元化手下的跟班都能混成这样,这诱惑力太大了,自然各个甘心干活,踏实卖命了。


古今通史


明朝军队不堪一击,那也是明朝中后期走上了宋朝“以文制武”的老路。明朝初年领军出战的是一批将军,开国“六国公”有5个是军人,文人李善长也是因为军功授爵。明朝后期领军的是一批文官,包括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孙承宗、卢象升。不能放开手脚让军人“立功名取富贵”,文人空有一腔热血能如何?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被文臣压抑太多。

清军入关基本都是军人领兵,不仅满蒙王爷都是马上军人,而且汉人异姓王吴三桂、孔有德等人都是军人,这是明朝初年“军功立国”的再版,全面释放了明朝旧军人的战斗了。吴三桂在明军一直没有独立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在清军终于“英雄有用武之地”,几乎成了大清战神“韩信”,从山海关打到镇南关。

后来吴三桂被逼叛乱,也是一路所向披靡,八旗兵已经失去战斗力。吴三桂死后,叛军才崩溃,还是被吴三桂老部下赵良栋等明军旧将击败。当然,郑成功死后消灭郑成功集团都,也是郑成功老部下明军旧将施琅等人。明朝不能重视军人集团甚至象宋朝一样以文制武,也就被“军功立国”的清朝取代。

清朝到了后期也象明朝一样走上了宋朝以文制武老路,一批总督、巡抚指挥作战,也就江河日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批文人领兵战术都是中规中矩,这也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竟然能坚持14年。14年什么概念?清军入关消灭李自成、张献忠、朱由崧才两三年。


一梭烟雨江湖行


明末军队体系已经腐败至极了,正常的升迁通道被彻底堵死,而且武将地位远低于文官。

出身于军户的小兵,基本就是小兵,想做个小官,拿钱来。

中层将领想升迁,靠的也不是立下多少军功,而是到看你在中央当官的干爹硬不硬,自己的银子多不多。

在这样的体系下生存,谁还愿意真心卖命?

而且打仗的时候,朝廷发军饷也不是一视同仁。在朝廷有后台的,发的快,领的多。没后台的,没人疼没人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兄弟部队吃香喝辣,自己还得饿肚子卖命,有的部队甚至大半年拿不到军饷。

如此同工不同酬,所以明朝有很多部队自己内讧火并的,而且杀起来那是毫不留情。很多明朝将领看到友军陷入重围,那是稳坐泰山,作壁上观。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明朝的军队纸面上看比后金人数多,却战斗力如此低下。

但投靠清朝就不一样了。

清朝当时的制度很简单,信奉“以骑射定天下”,所以武将的地位不低。而且赏罚分明,只要立有战功,好好卖命,该得的一个子儿都不会少。最起码能吃饱,不用饿肚子卖命。

而当时清朝也需要明朝军队的加入,毕竟八旗入关也就10多万人,所以对有些实力的明朝将领大肆拉拢,许诺他们高官厚爵。

面对这样的条件,许多升迁无望、受到排挤的明朝将领就妥协了,而且为了给新主子留个好印象,拼了命地立战功。所以他们如狼似虎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这些人毕竟是不忠之徒,好些被编进了《贰臣传》中。


石头说历史


答案很简单,因为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相应的回报。

第一、明军空有庞大的兵力,但是大部分人并不适合当兵。这帮人可以当农民,可以当糕点师,可以当厨子,可以当马仔,但是就是不适合当兵。清军每次接收投降的明军都要进行整编,把不适合当兵的跟都给剔出去。而这样整编法往往只有很少的人会被留在清军,比如说吴三桂部有三四万人,但是经过清军的整编之后只有一万多精壮保留,其他不合格的人员全部裁撤,一般是要求他们屯田。


而且,明军卫所兵也基本上被清朝裁撤,因为这帮人三百六十行都全,但是很少有人,或者说是几乎无人适合当兵。

第二、明军由于将领军阀化,军队数量已经成为震慑队友的工具。明朝由于军户制度以及喝兵血等优良传统对底层军士的压迫盘剥,导致明军过早的衰落,所以明军将领就通过招募家丁的方式来保障战斗力。

家丁的来源一般是军士当中极少数的精壮,或者是投靠的的少数民族武士,比如北方的将领喜欢招募蒙古勇士作为家丁,而南方的将领喜欢招募南方山地少数民族武士,如果我没记错还有个别将领喜欢招募黑人当家丁,因为黑人比较忠诚,而且能干,来源基本都是从葡萄牙人那里买来的黑奴。
而且,将领招募家丁还得到了明朝的默许,所以家丁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大量的军事资源向家丁倾斜,普通军士反而愈发赤贫。而明军将领也因为家丁制度退化到敢死队队长的层次,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

而明军则因为家丁制度衰落加速,退化到拉拉队的层次,只能打顺风仗。所以,明末往往数量越大的军队在面对满洲人的时候往往一哄而散,而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向竞争者炫耀。毕竟在明军内部的菜鸡互啄当中,谁兵多谁占优势。所以,你也可以为什么左梦庚要以八十万之众向清军投降,因为他知道跟清军打只有送人头的份。不过清朝也没亏待他,他绝大多数的部众都被清军清除出部队,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或者跟随他被编入八旗,或者改编为绿营,剩下的基本都是安置回地方种地。

第三、只有满洲大汗能让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点野生明吹是不会承认的,因为它们这群奴才护主心切嘛。但是明朝就是这么神奇,因为军户制度以及喝兵血等优良传统。


军户制度就是把士兵
变成国家农奴,军士们不仅要承担军役,还要承担繁重的国家田赋,而且时不时的还要被老爷太太们当免费劳动力使唤。再加上喝兵血等优良传统,军士们那点可怜的份地和军饷被各级长官层层盘剥,使得军士们愈发贫穷,甚至有士兵因为冬天无钱买棉衣被冻死的记录。

所以,根本就不用指望明军军士能对明朝有多少认同感,在满洲人崛起之前,明军士兵就大量逃亡到口外,给蒙古大汗当雇佣兵。而且跟随军士逃亡的还有大量不堪户籍制度压迫的明朝农民和工匠,他们开发了河套,并为蒙古阿勒坦汗建设了呼和浩特。
不过,当时的辽东也有这么一句话,生于辽不如走于胡,因为实在不堪苛政嘛,大量的老百姓逃到满洲大汗那讨生活,而且生活在口外的汉人更加认同满洲而非明朝。原因无他,因为满洲大汗能让劳动获得回报,只要好好干,满洲大汗不会缺了报酬,立了功还有奖励,不仅可以获得财产、田产和奴仆,还可以获得社会地位。所以,明军在剃了头之后,因为重赏反而会更卖力。

毕竟,忠诚都是和报酬划等号的。谁能让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谁就能获得忠诚,就能获得劳动者更大的回报。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明亡清兴的历史节点,明朝军队绝对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存在,明军的大部分人,在抵御清军时不堪一击。然而,投降清朝,改换门庭后,立刻就更打了鸡血一样如狼似虎。

前后都是一群人,为何表现天差地别?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老板换了,待遇好了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适用,因为你不能指望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苦大兵深明大义,为了国家,为了皇帝去义无反顾地去前线当炮灰。谁都有老婆孩子,就算自己想舍身取义,也要给老婆孩子留点抚恤金不是?

然而,朱元璋从一开始就希望明朝的士兵们和自己一样饿着肚子干革命,胸怀大义保大明。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诸色户制度,并将北周以来的府兵制进行发挥,创造了大明特色的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下,明朝军户世代当兵,以卫所为家,打仗时自备干粮武器。朱元璋穷日子过惯了,所以要求士兵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朱元璋曾夸口:“朕不费一粒米而养百万兵”,然而这本身就不现实。

所以卫所制度下,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到朱棣时期,卫所制度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到嘉靖年间,明朝不得不推行募兵制,但是募兵制意味着明朝每年要拿出大量的银子供养军队,这是以穷闻名的明朝财政吃不消的。

所以,到崇祯时期,虽然有了很多募兵军队,但是更多的还是卫所制度下的苦大兵群体。

打赢了得不了几个钱,打输了却要背锅,不打仗了就得饿肚子。再加上明朝后期贪腐严重,克扣军饷成常态,明朝大兵不得不变卖武器,最后加入李自成!

而清朝,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红”制度,这就是八旗制度。

1615年,努尔哈赤完善了八旗制度,使这个同样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开始焕发巨大生机。

八旗制度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兵农合一的强悍组织能力,而在于每个编入八旗的人,都是清朝这个大公司的“股东”,都能或多或少地享受打仗带来的红利。加入八旗有钱有地位,还能世代享受恩荫,八旗子弟没有理由不玩命。

皇太极继位后,相继在八旗中加入了蒙古军和汉军,这让战斗力更加强悍的同时,也让股东大会的规模越来越大。

此时编入八旗的汉军,虽然地位不如满人,但是同样是既得利益者。这和自备武器,揣着高尚觉悟打仗的明朝已然不同。

所以,老板换了,待遇好了,自然积极性就高了。越卖力回报就越大,换谁都得玩命!

2、对手换了,同胞更弱

从1628年皇太极入寇关内的“己巳之变”到明朝灭亡,清军至少在关内来了5次武装巡游。而明军虽然都来勤王了,但就是不敢轻举妄动。

后金军队以骑兵为主,兼具机动性和冲击性,战斗力极其强悍,很多清史学家将此时的八旗军队形容为17世纪世界上最强悍的武装力量!而明朝基本以步兵为主,在野战中和后金对阵基本就是送人头。

而明朝唯一可与之一战的关宁铁骑也只能勉强打个平手,这还是在后金远道而来的情况下。事实上,明朝每年耗费数百万两白银,并没有构筑起一个强大的防线,培养出一支足以消灭后金的军事力量。关宁铁骑花着大明的钱,但是却不止一次让大明失望。

不过明军可以恬不知耻地说:“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八旗太强悍”!

客观差距还是有的。

但是,当这些汉人投降清朝,成为清朝的鹰犬之后,调转枪口,他们发现敌人太好打了。

因为同胞就是曾经被后金吊打的大明军队,或者战斗力还不如明军的农民起义军。而自己有八旗撑腰,加上丰厚的奖励机制,他们没有理由不卖力!
清朝入关后,收拢大批明朝降兵降将,组成绿营。虽然地位不如八旗,但是为了鼓励这些汉奸卖力打仗,清朝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许诺。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所以这些人打起仗来都不要命,特别是面对战斗力和自己差不多的同胞,打起来基本没有难度!

3、心态变了,内心阴暗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对所有阶层的认知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顾炎武曾说,清代明是“亡天下”!

虽然当时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让他们有不当汉奸的觉悟,但是让他们放弃底线,投靠异族,心中终归是有愧的。

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自杀,要不然也不会有投降这回事了。他们怎么办呢?那就是拼命打仗。

这就如同自己不小心被传染了艾滋病,然后就开始疯狂地报复社会是一个道理。自己沦落了,就要将整个社会拖入深渊。

心态变阴暗的典型案例是洪承畴,整个立志要缔造太平盛世的武将在做了贰臣后,兢兢业业为清朝建功立业。

面对同胞对自己的指责和唾骂,洪承畴认为,只有卖力打仗,让这些唾骂自己的彻底臣服。他做的,是要扭转整个社会的三观,挑战天下人的底线。

因为这件事太大,所以他们需要不断进攻,不断屠杀,不断追击,不断自我救赎!

自欺欺人罢了,但是确实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战斗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总的来说,明朝的军队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历代中原王朝中,明朝的军队可谓总结了历朝历代的经验,在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一直到明朝末年,仍然保持着强悍的作战能力。

明朝的军队制度体系完备,募兵方式多样。


有从征、归附、谪发、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然而最主要的募兵方式是”籍选制度”,也就是由户籍中抽丁,有点义务兵制度的意思,这一点保证了兵源。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热兵器运用非常成熟。

神机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1000挺,鸟枪200枝以及大炮20门。


军事理论以及技战类书籍体系完备丰富。


《武备志》是中国明代大型军事类书,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热兵器制作丛书如《火龙经》、《火攻罕要》等;练兵类丛书如《纪效新书》、《武经总要》、《练兵纪实》等等。

军制完备,卫所军和营哨军互有分工。

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



明朝中后期,由于几位皇帝的不懈努力(作)下,军队的体制病就开始逐步暴露出来。

卫所军由于有屯田的便利,所以迅速演变成了各地总兵的私人军队,吃空饷,喝兵血便大行其道。而营哨军杀良冒功的事件也比比皆是。

从嘉靖开始,因为倭乱等问题,朝廷允许将领自己募兵来建立有战斗力的军队。

所以想戚家军这类带有私人步曲味道的军队便大行其道。譬如后来的李成梁和李如松的辽东铁骑。

到了明末,当无尽的流民暴动,开始拖垮整个明帝国正常装置功能,使得军队机构无法正常运作的时候,更是花样百出,孙传庭的“秦兵”;卢象升的“天雄军”;还有袁崇焕的”关宁铁骑”。

这三支军队虽然都属于大明军队序列,但同时也保有各自私有特色。而且由于成军模式不一样,战斗力也截然不同。

“秦兵”一水的榆林人。和戚家军属于同一性质,都是同一地方的人。都比较好战,集体观念强,军费主要靠屯田,自给自足。


“天雄军”是靠“亲戚朋友等血缘、姻亲、地缘等等关系”建立起来的军事组织。战斗力比”秦兵”又更胜一筹。二百年后曾国藩就是学习这个制度,建立的“湘军”。


“关宁铁骑”那就更了不得了,可谓是“全体员工持股”公司。他的核心在于每个士兵不但可以拿到国家提供的军饷,还可以得到从女真人手中抢回来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收益。他们打仗除了为国尽忠外,还是为个人为自己的收益而战。

这些军队战斗力强悍,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个根本问题,他们都彻底违背了明朝军队的体制。

“戚家军”、“秦兵”、“天雄军”最终都因为主帅的死亡而消亡。而笑到最后却是“关宁铁骑”,它并没有因为袁崇焕的死而消亡,反而是越发展越强大,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投降满清,一路横扫自己曾经铁血保卫的大明,一直打到云南。最终满洲八旗军都腐化了,他们还能保持战斗力,一度打回长江南岸,与康熙对峙。

但这支部队为了利益,翻来覆去地改变“主义”,最终随着吴三桂的死而最终消亡。

而再说回十七世纪最彪悍的骑兵——满洲八旗军,其实根源也还在于明朝的”卫所军”。

努尔哈赤原本就是明朝的一个底层军官,而他的建州女真的发达,都源于李成梁的恻隐之心和对老朋友的遗憾。也可以说,其实就是李成梁喂大了这匹狼。


八旗制度是当时明王朝体制弊端暴露后,很多制度失范后,最有效的”兵民术”、“人身控制术”。努尔哈赤正是利用了八旗制度,将军事、政治、财政、司法、行政等各方面的社会职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战斗力一流的“八旗军”,而且这个制度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他不但适用于建州女真,同样适用于蒙古人和汉人。

所以明朝的军队并不弱鸡,只是摊子已烂,正规的能力发挥不出来,特殊情况下搞出来的几支军队,也都不弱满洲八旗军。但是时也运也,我这里还没讲李定国和郑成功,但是国运如此,谁都未能力挽狂澜!


炒米视角


题目以偏概全,不敢苟同。确实明末的时候有一部分明军对满洲大兵或者农民起义军打起来仗来是不堪一击,但是问题就出在为什么后来那些部分明军在投降满洲大兵后打自己人却如狼似虎。明朝的军队不像清朝的军队靠捡明末内乱入驻中原那样靠运气看天吃饭,明朝的军队都是实打实靠真功夫驱逐鞑虏,而后明朝为了北方游牧民族反扑,迁都北京明朝天子亲子守国门。明朝坏就坏在士大夫太强势,各种党争内斗不止,现在网络游戏上有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在明末一支军队未必怕打不过对手,但就怕朝中士大夫背后捅刀子,两军对阵,对手还没开打,但自己内部先打起来了。所以那些部分明军看似不堪一击,但后来投降满洲大兵后打起以前对自己背后捅刀子的士大夫,自然如狼似虎。


画缘20


满蛆清粉挺有意思的,炮制一个雷人的虚假问题,再拉认识的一群满蛆抱团回答。

在贴吧头条知乎各种散播造势,屌丝蛆们有意思吗 拿点五分不容易呢


杰克斯洛伐克no1


因为明军不拿老百姓一阵一线。普通士兵接受不了这么高的道德要求。要洽饭的。而从了匪军,虏军。就可以随便奸淫掳掠老百姓了。


北漂叔叔


谁说明朝军队不堪一击了?如果真的不堪一击,就不会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了,而是清朝攻破山海关了。当时內战打了几十年,外战也打了几十年,精锐早就消耗光了,后期那些明军也就比民夫强些而已。明后期腐败严重,军纪涣散,指挥体系臃肿,相互挈肘,军纪难以有效运行,这些都是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而清朝乃是新政权,腐败少,内斗少,军纪森严,赏罚分明,汉八旗本来就是降兵的身份,如果再不如虎似狼,奋勇杀敌,他们的脑袋还能长在脖子上吗?明朝之败是败在天灾人祸,清朝是捡来的江山。假若是明初的军队遇到清朝军队,足可一战将其荡平,连根拔起。不是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终究差了几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