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拥有精锐的骑兵雄视天下,为何没有能够统一六国?

不婚不恋不生


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后,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成为秦、齐之后的第三军事强国。那么,拥有精锐骑兵的赵国,是否有统一六国的实力呢?

我认为没有。

第一,”胡服骑射“是一次不彻底的军事变革

胡服骑射是一次伟大的军事变革,但是很遗憾,这次军事变革并没不彻底。由于赵武灵王在沙丘之变中意外身死,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戛然而止。

赵武灵王之死,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胡服骑射“的军事变革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囚死赵武灵王的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李兑,一个是赵成。赵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在”胡服骑射“变革中,他是最大的反对派。

可想而知,在赵武灵王死后,以赵成为首的反对派,就把胡服骑射那套给扔掉了。比如说胡服吧,在赵武灵王死后,就没有什么史料证明赵国人或赵国军队是穿胡服。再比如骑射,骑兵是保留下来了,但是车兵的数量仍不可小觑。而按照赵武灵王的本意,是要以骑兵完全代替车兵。因此,在赵武灵王死后,胡服骑射的变法就中止了,制约了赵军军事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赵国的军事打击能力,远逊于秦国

我们来看一下赵国对外攻击所取得的战果。

首先看看,在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与秦国的几次交锋。

公元前288年,秦伐赵,取梗阳。公元前282年,白起伐赵,取蔺、祁二城。公元前281年,秦攻赵,取离石。公元前280年,秦白起攻赵,斩首二万,取光狼城。

由上可见,在赵武灵王死后,秦国四度侵赵,都是斩获颇丰。正因为秦国的压力,赵国不得不在公元前279年与秦国会于渑池,达成停战协定。

秦、赵渑池之会时,齐国业已衰弱,赵国一跃而成为第二军事强国,仅次于秦国。不过,第二名与第一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渑池之会后,秦、赵均大举向外扩张。我们来看一下此期赵国的战绩。

公元前276年,赵将楼昌攻魏,师久无功;赵王以廉颇取代楼昌,克幾邑。公元前275年,廉颇再攻魏,取防陵、安阳两城。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齐,取昌城与高唐。公元前271年,蔺相如攻齐,至平邑。

从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到270年秦赵阏与之役前,十年时间,史书记录的赵国对外战争就这四次,每次就是攻一两座城。这个战绩,实在差强人意,与秦国取得辉煌战绩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是在这十年间,秦国都干了什么?秦国白起伐楚,以区区数万之众攻克楚国首都,杀数十万人。秦相魏冉几度兵围魏国首都大梁城,魏国割地十余城。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更是一战歼灭魏军十五万,顺便还歼灭来援的赵军两万人。

秦、赵的军事力量,由此对比可见一斑。

第三,赵国的综合军事能力,落后于秦国

除了军队作战之外,我们来更深入探讨赵国的综合军事能力。

首先在军事思想上,秦国具备大纵深作战的思维,力主打歼灭战。我们看赵国对外攻击的战例,都是一城一池的争夺,这种战法,夺取一城都不容易,打法呆板。秦军的战法,比赵国要先进许多,灵活性、机动性都要强许多。

其次在选将制度上,秦国实施军功爵制度,有战功才能一级一级往上爬。这样就杜绝了统帅无能的现象,因为能爬上统帅位置的人,必定是先前战功卓著。这一制度,确保秦国名将辈出,从未断层。与秦国相比,赵国在选将制度上有巨大的缺陷,正是这一缺陷,导致后来错用赵括,满盘皆输。

其三在情报战能力上,赵国远逊于秦国。秦国的间谍网络,是所有诸侯中最庞大的。在每一场关键战争中,秦国的情报战都是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秦国的几个强硬对手,赵国的廉颇、李牧,魏国的信陵君等,都不是败在秦军手下,而是败在间谍的反间计之下。

因此,赵国在经历”胡服骑射“变革后,军事力量虽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要打败秦国,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君山话史


赵国的强大源自一个人“赵武灵王”,而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的成功是公元前302年当时的秦国已经使用商鞅变法成功好多年了,并且还不断在强大,赵武灵王先是灭掉一个中山国(据说这个中山国有两千辆战车)心里开始有些膨胀,想集合三路人马从秦国的北边灭掉秦国,这也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想灭掉秦国的国君,最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行动,这里可以说明当时的赵国的确有统一之心,没有成功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点

第一 军事强而农业落后

赵国的胡服骑射虽然让赵国在军事上平等于秦国并且强于其他五国,可是赵国的农业生产跟不上节奏,战国后期的赵国经常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地震 旱灾的确存在,这样的国家军事再强也许只能打防守战,实际证明也是如此。

第二 君王家族矛盾过多

赵武灵王这个人在他一生当中辉煌过也盲目过,赵武灵王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大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他的小儿子,这个在封建社会是不吉利的,导致他的大儿子和他叔叔造反,还把赵武灵王囚禁在沙丘上活活饿死,这样赵国最厉害的一任国君就没了。

第三 被秦国的扩张统一压倒

秦国的统一是几代人艰苦奋斗以及历史趋势,所以在秦国统一的道路上什么办法都用,其中最有名的一计就是“反间计”,从秦国和赵国的各种大战开始算起赵国有五次大战被秦国的反间计所打败,最后一个能和秦国抗衡的将军李牧也是被反间计给拿下,也可惜了一场精彩的战争,想想都可惜王剪李牧。

在赵国的强大历史上燕国 齐国 魏国都被打压过,只是其国君不太给力,一代不如一代,这样历史的趋势就没有倒向赵国这边。


搞史小乖


赵国厉害的骑兵指的是李牧的长城骑兵军团,虽然厉害,但是他们的对手是杀人如麻的秦军新军,赵军很难有压倒性的优势。

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可见秦之锐士是战国最强部队,战国七雄中的变法只有秦国是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无力单独对抗秦国,对于秦国的进攻都是防御状态,其中骑兵需要大量军费来维持,赵国经此大败无法维持大量骑兵,赵国骑兵也无法挽回败局。

秦军之所以可怕是那个作战制度,赏罚分明,导致士兵士气高昂,战斗力高。赵国骑兵机动性高,但是赵军改革不彻底,骑兵规模对秦军并没有太大优势,无法靠骑兵和战车打赢,还得依靠步兵作战,最终会被秦军击败。赵国骑兵也不是无敌,秦国有铁鹰锐士,铁鹰锐士骑战、车战、步战样样精通,这么强,赵国单靠骑兵根本无法击败,但是赵国无力组织其他精锐兵种,赵国骑兵只是一时的辉煌。






赵国后期资源匮乏,兵源不足,人才名将短缺。而秦国资源充足、兵强马壮,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而在李牧被杀、导致无人领导的骑兵,最终被秦军单方面屠杀。赵国骑兵也随着赵国的灭亡而消失在历史的年轮中。


百花争艳只为你


赵国拥有当时天下最强大的骑兵集团,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但是这仅仅代表了他有了争霸天下的本钱,但是不等于说他就有了争霸天下的最终最本质的资本。

战国中后期,基本来说已经是秦赵两家独大了。这两个霸主一战,会最终决定战国历史的走向和未来。

赵国拥有强大的兵力,是因为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国实力一下子跃居前列。

但是如果说仅仅因为暂时的强大时远远不够的,秦国之所以能够六代发展,经久不衰,考得不全是他的军事战斗力强大。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制度保证了他有着持续发展的能力。

赵国,除了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但是也是昙花一现罢了。盛极而衰这个道理在赵国显示的很直白。可以说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一边在吃着赵武灵王的老本,一边也在走下坡路。

秦赵长平一战,胜负未知。明明赵国拥有巨大的优势,秦国远道而来,各方供应相对较弱。而赵国却偏偏就在国门惨败了,结果一下子就被打残了。

秦国强,强于制度,犹如流水,积少成多。赵国强,强如卵石,用一下,少一分。


看点儿历史


赵国可以称得上是后期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国家。他们因为通过兵制改革,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有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术打法。而且,他们文有蔺相如、赵胜,武有廉颇、李牧,可以说一时人才济济,别的国家很难望其项背。同时,他们在改革兵制以后,确实很快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西破楼烦、林胡,北灭中山,开拓出上千里的土地。而且,还有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魏国、楚国相继衰落,齐国不思进取,韩国、燕国则濒临灭亡。

(胡服骑服)

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照理,赵国应该非常强悍地战斗到最后,打败其它诸侯国,统一六国的。为什么最终却是为秦国做嫁衣,让秦国实现了的统一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因素。

其一,赵国国力底蕴不足。

打仗,虽然在局部战争上,有输也有赢。但是,放到全国性的战争上,比拼的其实还是国力。国力强大的,底蕴深厚的,就更有冲击力。如果底蕴不足,就算可以打赢一两场仗,最终还是失败。

赵国在国力上,明显比不上秦国。秦国有“百二”秦川之地,又有巴蜀之地,这两个地方,为秦国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秦国虽然发动了那么多战争,但是,它从来没有被打穷过。赵国的燕赵之地,也有一定的出产,但是出产根本无法供给长时间的战争输出。

长平之战,当时赵孝成王为什么一定要廉颇赶紧出击。当廉颇不出击的时候,赵孝成王不惜换上毫无经验但愿意出击的赵括,就是赵国的物资不够。而最后赵军也是因为在明显缺粮的情况下,败给了秦军的。

(廉颇剧照)

其二,赵国战略纵深不够。

赵国的区位对于它壮大是非常不利的。它北面是匈奴,东面是齐国,东北是燕国,南面是魏国、楚国,西面是秦国。也就是说,它处于各诸侯国的包夹之中。它虽然可以破楼烦、林胡,灭中山,但是,这些其实都是小国或者是少数民族国家,当赵国和大国抗争的时候,它就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击打,不给它继续壮大的机会。赵武灵王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受到了来自五国的夹攻威胁,这就是实际的例子。

之所以赵国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期间,魏国、楚国、齐国这些国家并没有联合打它,是因为它在抗击秦国。一旦它抗击秦国成功,把秦国打败,周围的国家必然联合起来包夹它了。

秦国不一样,它的战略纵深非常好。它有函谷关等天险防护,同时背后有一大片广阔的区域作为后盾,而且秦国的后方非常稳固,不会给秦国制造什么麻烦。事实上,六国根本就没有机会打进函谷关。其实,就算六国打进了函谷关,他们依然不可能有什么机会。

(赵武灵王剧照)

二、主观因素。

赵国最后没有统一六国,除了客观因素外,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主观因素。

其一,赵国没有进行制度改革。

赵国实行“胡服骑射”,进行了军事改革。但是他们却没有进行制度改革,没有和军事改革配套起来。

赵武灵王晚年的时候,由于继位问题,造成了后代的争斗,他本人也被饿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就是赵武灵王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当时的战国,正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加强皇权,是这场政治改革的核心。但是赵武灵王却实施分权制,想把王位给儿子,让儿子镇守国内,自己一心一意打仗。这样做,一下引起了儿子们对权力的争夺。而到了最后,赵武灵王又想把失去的权力夺回来。因此,这么一闹腾,最后搞得一团糟。

没有像样的政治改革,同时也没有其它制度改革。赵国还是老样子,根本就无法支撑它的南征北战。

而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是一系列的全国性改革,涉及到军事、政治、社会各个层面。改革做得非常彻底,这是赵国无法比拟的。

其二,赵孝成王急于求成而失败。

赵国失败的最大节点,无疑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了45万人,以至于大伤元气。从此失去了和秦国较量的本钱。

这场仗的失败,有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不过,根本的原因,还是赵孝成王急于求成。就当时来说,他还根本就不具备和秦国争霸的能力,当时他就应该韬光养晦。在上党郡提出想归附赵国的时候,他就不该贸然答应。不答应,他就不会被迫和秦国作战,被迫押上全部的军队和国力来打这场仗,最后出现断崖式的变弱。

总之,赵国无法实现全国性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无论如果,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张生全精彩历史


赵国骑兵只能算赵国争霸的利器,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最强资本。

赵国的骑兵部队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士兵的军事素质得到空前地提升。再加上赵国人位于河北之地,民风彪悍,吃苦耐劳,尚武精神成风,所以赵军的战斗意志仅次于秦国锐士。



再加上赵国兼并东胡等游牧部落,拓地千里,将势力范围扩充到内蒙草原,获得了大量的优质牧场,也就获得了最优质的战马基地。这些都是赵国骑兵的标配。后期,更有李牧这样的军事天才,对于骑兵的指挥炉火纯青。


二、草原上的威胁,无法进入其他战场

但是,赵国骑兵还要面临一些现实问题:首先,赵国将内蒙草原纳入国家版图,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们产生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双方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匈奴成为了北戎后一个强大的对手,经常骚扰边境,进行抢劫,这是赵国第二大烦恼。

所以,赵国在边地修建了赵长城,来防御这些草原上的敌人。当时,赵长城都是土夯结构,如果遇上大雨很可能坍塌。同时,赵国在边疆驻扎一定数量的军队,名将李牧就驻守于雁门关,赵国第二大军事基地—代郡就是位于这里,保守估计有20万驻军。



从李牧打匈奴的战争来看,赵国的骑兵数量不多。公元前244年,李牧发动大规模进攻匈奴战争,出动了20万人,其中骑兵也就1.3万人,主要还是靠步兵进行匈奴围歼,匈奴单于10万人被歼,使匈奴十余年不敢南下。

李牧的1.3万骑兵部队经过严格的选人标准和军事训练,机动性强、战斗力强,如果铺开到中原战场,那将是六国的噩梦。11年后,赵王调集李牧部队南下救援,结果在肥之战大破秦军,这支骑兵部队肯定有参与,但数量不会多。



二、骑兵编制的特殊性,只能成为利器,不能决定国家命运。

骑兵不比步兵好养活,光战马喂养就是军费消耗大头。赵国灵武铁骑的待遇虽然不比魏武卒要好,但也远超于一般步兵,万人超高的待遇就是军费开支大头。

同时,骑兵的选拔也非常严格,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基本上是百里挑一,而赵国人口又少,这也是骑兵部队的人限。骑兵还要求高超的骑射技艺,尤其是马上功夫,这对入选的后备军都是个巨大挑战。



骑兵训练与维护也是一个漫长的周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骑兵出征,后面的供给部队也是庞大的。而赵国的骑兵,是轻骑兵,战斗力也是有限的。赵国后期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已经出现财政赤字危机,后期能不能维护这个编制都很艰难。比如魏国争霸失败,再也养不起魏武卒,使魏国军事实力一路下滑,直到灭亡。

三、赵国先天性不足,后期国势颓废

赵国从三家分晋后,本来就是先天性弱小,所得地盘大多是山区或苦寒之地,经济发展局限性很大。在战国初期百年里默默无闻,备受魏国欺凌,曾经邯郸都被魏军占领过。别人称王的时候,它只敢称侯,连二等九千乘强国中山国都打不过。赵侯连年战争,只为求存,但地盘扩张一直有限。



赵国在变法时间上也远远落后其他六国。魏(公元前422年)开始变法,楚(公元前286年)、秦(公元前359年)、齐(公元前357年)、韩(公元前351年)、燕(公元前312年)等都先后完成了变法。赵武灵王的改革一直到公元前302年才开始,随着公元前295年沙丘宫变,赵武灵王死去而结束。

这轮并没有真正使赵国变得富裕,只是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增强。同时,已经比起六国晚了起码50年,也就是社会发展落后了别人家50年。



赵国的强盛从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60年,只有短短的半个世纪,之后一直走下坡路。尤其自长平、邯郸的五年战争,损失兵力至少50万人,国力下降,地盘、人口、耕地面积锐减,使百姓陷入困顿之局。代地的驻军都是靠边境贸易养活的,一离开驻地,每天消耗的粮食难以估计,赵国的财政也吃不消。

所以,赵国有段时间连年打燕,为的是什么?第一是转移国内矛盾,赵国本来就一穷二白;第二是为了燕国第地盘(燕国基本上很少有战争,过得还是比较富裕的),发战争财,以战养战。



同时,赵国在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41年参与了两次攻秦战争,尤其第五次攻秦,还是赵国庞暖担任上将军,结果还是被秦打得一败涂地。第五次攻秦的失败,五国合纵联盟正式解散,赵国再也得不到国际援助,只能独自硬扛秦军。

秦国出动最豪华的名将阵容,30万大军压境,连打了八年,赵国地盘所剩无几,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赵王杀李牧自毁长城,赵国终将灭亡,这支骑兵部队也消失于历史的云烟中。



四、骑兵不止赵国一家独有,作用也很有限

战国时代,车兵、步兵依旧是主流,骑兵只是刚刚出现的新兵种,各国拥有的数量不一,不受重视,而且骑兵装备还未完全发明,比如马鞍都没有,骑兵的战斗力也是有限的。主要还是看国家地理和战马资源。毫无疑问,楚国、齐国、魏国、韩国骑兵实力基本为零,因为战马资源有限。

而赵国、燕国、秦国都拥有优质的草场,战马资源是不缺的。燕国的重心不在于此,很难发展出骑兵的优势。那么,天下两大骑兵强国就是秦国和赵国了,而这两个国家恰恰也是战国后期争霸的死对头。



在长平战场上,秦国已经率先将骑兵投入战场,白起通过两支骑兵将赵军分割,使赵军陷入危局,从而迫使赵军投降。所以说,赵国玩骑兵,秦国同样也会玩。骑兵并不能成为赵国统一天下的最强资本。


慵懒国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就是春秋战国后期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实力和基础,才能一统六国统一天下。其实这个答案从秦一统天下的过程来看,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最为切合的答案。


秦法为基,秦民为兵

秦本为西部边陲疲弱之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励精图治,秦人以战为荣,秦民皆有求战之心,说全民皆兵并不为过。通过商鞅变法,国家的基础变得雄厚起来,民众好战而不怯战。

因此尽管秦军的骑兵未必有赵军精锐,但是秦军的整体战斗能力却是其他六国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没有一国在军事经济上,能独立面对秦国的原因。

远交近攻,合纵之谋

赵武灵王曾经规划过利用闪电战灭掉秦国的方略,可在他还没有实行这一方略之前,自己就在沙丘之变中被饿死。很多人说如果赵武灵王不死,可能秦国早已被赵国所灭,我并不苟同这一看法。国被不被灭,只歼灭其军队而不摧毁其精神支柱是无法将其彻底消灭和同化的。赵武灵王的方略是迅速占领战略要冲占据先机,但是占领之后却未必站得住。

灭国之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仅仅军事进攻的问题。要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攻击。张仪的合纵之谋,范睢着远交近攻之术,李斯的纳贤纳谏、分化瓦解之策,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功绩绝不下于战神白起屠灭六国的百万之军。

强敌环绕,君昏不治

赵国的战略位置极其不利,他不像秦国只要扼守住函谷关的要道,六国并拿他没有办法。赵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四面环敌,有同为三晋的魏国,也有北方的燕国虎视眈眈,燕赵之间就多次发生战争。在东方还与强大的齐国毗邻,西方则有强秦窥视。在这种环境下求生存,确实十分困难。而且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都可以为各国所知。

再来看看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就没有出过一位明君。尽管赵国拥有众多的名将谋臣和忠义之士,但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这也是长平之战失败的一大原因,非将臣之谋而为君之不明。



单靠强兵就想灭国一统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一统天下需要的是君明、臣能、国富、民强、计妙、将勇而后才是强兵。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秦赵本是同根同源,可是战国末期这两个同样民风彪悍的国家却死磕上了,正应了那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后,灭了彪悍的国中之国——中山国,西破东胡、娄烦等游牧民族,吸纳了他们的骑兵优势,拥有了一支强悍的军队 成了战国后期的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有经略天下的雄心,没有经略天下的大才

赵武灵王无疑是一代雄主,他破天荒地将王位禅位给年幼的儿子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带着一军剽悍的军队在北部开疆拓土。

他曾想过灭秦,有经略天下的雄心。为了勘探秦国的地形地貌、关塞要地,他假扮使者赵招出使秦国,与秦昭襄王会晤。

古代社会,除了会盟,似乎没有国家元首会像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那样,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一次面对面的交锋。

赵武灵王走后,秦昭王感觉不对,他惊讶于使者“赵招”的气魄,后得知竟是赵国主父,派白起领兵去追,赵武灵王却已经出了函谷关。



赵国出了廉颇、李牧、赵奢这样的名将,但是却没有出像商鞅、范睢、吕不韦那样可以为国家擘划未来,谋定天下的大才。蔺相如在外交方面算是有个出色表现,但还不算是离经世大才,平原君赵胜豢养三千门客,可惜徒有虚名。

秦赵长平之战前,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郡,平原君是投了赞成票的,只是贪图上党郡十几座城池,却没有预估这件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开战之后在内政外交方面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秦赵在长平胶着两三年,他在求助外援方面,丝毫没有建树,长平之战廉颇死守,赵国粮食供应出现紧缺,寻求齐国帮助,竟然被断然拒绝。



赵国为四战之国没有地理优势


赵国不像秦国可以凭借函谷关地理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他居于四战之地,无险阻无关隘,被秦燕齐魏,还有北方游牧民族包围,稍有举动就容易四面受敌。

常常赵国在跟秦国正打得热闹,燕国就会在背后小动作不断,让赵国上下疲于应付。因此赵武灵王曾经觊觎关中之地,如果能拿下秦国,赵国统一天下就有希望了。

关中之地,土地平坦,沃野千里,是最好的帝业根基。

魏文王、魏惠王期间,深有战略眼光的吴起,就看到了秦国的地利,一直主张灭秦夺取关中之地,来成就魏国的霸业,可惜吴起未能久留魏国。

魏惠王缺乏经略天下的格局,国家强大之后,本可以凭借魏武卒独步天下,可他格局太小,不是先谋取后方安定,稳定根基,竟积极与赵国死磕,被齐赵联军两次夹击打败,元气大伤,国势自此江河日下。



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赵国自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被军事政变活活饿死沙丘宫之后,继位的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一代不如一代。

赵惠文王尚有廉颇、蔺相如,虽然文治武功一般,至少还有识人之明,到了赵孝成王期间,政治上依靠宗室,信赖奸佞小人,逼走了廉颇,误杀了李牧。曾经军事强悍带甲百万的赵国,终究成了秦国俎上之肉,成了继韩国之后第二个灭亡的国家。

可惜了赵武灵王辛苦缔造的军事强国的基业!


开涮历史


赵国属于四战之地,西面是咄咄逼人的秦国;东面是富庶强大的齐国;南边是同为三晋的韩、魏实力也不容小觑;最麻烦的是北边除了燕国、东胡、匈奴,还有楼烦、林胡、中山国时不时来劫掠一番。从地理位置来讲三晋先天就不占优势,统一六国包括赵国在内的三晋很难实现。早在魏惠王时期,吴起、庞涓都要求魏惠王先夺取秦国作为战略支撑,可惜魏惠王是个草包,嫌秦国是未开化之地,使三晋失去了地理上占优势可能。

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各国之间谁最强大,威胁到其它诸侯国时,合纵就开始了,秦、楚、齐都是被合纵攻打过。齐、韩、魏、宋四国合纵攻楚,虽然打了败战,楚国够大,又有秦军策应,各国只能退走。齐湣王时齐国很强大,和秦国称东、西二帝,打败楚国,吞并宋国、帮赵国灭中山国,败魏国,趁燕国内乱,夺了不少土地。燕昭王上台后励精图治,拜乐毅为上将军,合纵五国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城池,几乎亡国。后来田单离间燕惠王与乐毅,用火牛阵打败燕军复国,只是齐国从此退出了争霸天下的可能。秦国是虎狼之师,各国深为忌惮,几次合纵攻秦,可惜秦国地势好,情况不对退回函谷关,守住关隘,时日一久合纵自败。赵国没有秦、楚两国的地理优势,要是过于强大其它诸侯国会合纵攻之,统一六国没什么可能。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主要是军事上的改进,从此赵国骑兵各国中最厉害,灭中山、败匈奴、收服楼烦、林胡,辟地千里,置云中、雁门二郡。赵国骑兵虽然厉害,但战国时期马蹬还没有出现,骑兵部队不像后来对步兵占压倒优势,秦国的强弩对骑兵还是有很大威胁的。

战国初期,魏国最强大,赵、韩两国跟在魏国后面,魏惠王时期连续被齐、秦击败,魏国衰落。没了老大在前面顶着,赵国受到各国攻伐,虽经过公仲连改革,只是作为战国时期最轻微的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深化改革的情况下,赵国处于挨打局面,甚至连小国也打不过,主帅被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属于战国最迟的改革,而且只是军事变革,对社会生产力提升不大。赵国大部分地区在太行山脉,耕地远不多,粮食产量远不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可比,秦国有关中、巴蜀两个平原产粮地区。胡服骑射改革仅三十多年就迎来了长平之战,远道而来的秦军,粮草消耗大于赵国,结果是赵国粮食先供应不上。其它各国在秦国游说之下,也是害怕赵国过于强大都不肯借粮给赵国,赵王只好用积极出战的赵括代替坚守不出的廉颇。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战略部署有误,秦国是远交近攻,赵国输了长平之战后感觉秦国惹不起,一直集中兵力攻打燕国,希望从燕国捞回损失。只是秦国的步步紧逼,灭赵只是时间问题。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首先是赵国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它的发展,这个因素就好像我们的出生一样,是天注定的暂时无法改变。赵国是个四战之地,北有强大的匈奴经常骚扰,西有正在进行商鞅变法的秦国虎视眈眈,南有魏国动不动想咬一口自己,东有燕国、齐国针锋相对,就像是有五个人在掐赵国脖子,更可恨的是这五个势力的战斗力都比自己只强不弱,你说赵国怎么能安心发展起来?



而秦国就不同了。虽然看起来秦国东面有赵、韩、魏、楚四国,但实际上,韩国就像个深闺妇女一样,根本就不是争雄称霸的料,国君没有野心,疆域狭窄,在秦国面前只有待宰的命;而魏国吴起已死,魏武兵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不足为惧;楚国虽然疆域辽阔,但是楚国除了出了个楚怀王一鸣惊人外,其他的国君基本上只是废柴,只是冢中的一堆白骨,等死的命;赵国虽然国力和秦国相差无几,但是长平之战后,赵国被秦国白起坑杀40万轻壮,人口缺乏,短时间根本无法和秦国相提并论,而且上文已经说到,赵国为四战之地,想要和秦国争雄注定困难重重。




其次是赵国国君昏庸无能,不单止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国40万大军被坑杀;而且毫无变法上进之心。尽管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进行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得赵军的战力大大提高。尤其是骑兵,是战国时期唯一可以正面抗衡匈奴骑兵的存在。



但是赵国没有大规模的变法。我们都知道打仗不能单靠武器装备,还要靠物资补给。尽管赵国军事实力强大,但是它的经济基础却一塌糊涂,因为赵国针对经济基础的变法,连修修补补的都没有。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是相当厉害的,魏国、楚国、秦国就连弱小的韩国也因为申不害变法而牛气了一回。当长平之战到了关键时刻,秦国还有余粮,但是赵国却已经粮草不济,不吃饭,人怎么打仗?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必须要有后勤补给支撑啊!长平之战的失败,不单止是赵国军事力量的失败,更是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失败。



大家都知道秦国强大大多都归根于商鞅变法,这次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建筑。所以秦国才能在秦孝公的手下跻身强国,在秦惠文王时让六国都为之一震。但是赵国却不这样,赵国在战国时期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变法。此消彼长,秦国日渐强大,而赵国日渐衰落,所以赵国即使是骑兵天下无敌,依然只有灭亡一个归途,更不要妄想统一天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