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擁有精銳的騎兵雄視天下,為何沒有能夠統一六國?

不婚不戀不生


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後,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強大,成為秦、齊之後的第三軍事強國。那麼,擁有精銳騎兵的趙國,是否有統一六國的實力呢?

我認為沒有。

第一,”胡服騎射“是一次不徹底的軍事變革

胡服騎射是一次偉大的軍事變革,但是很遺憾,這次軍事變革並沒不徹底。由於趙武靈王在沙丘之變中意外身死,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戛然而止。

趙武靈王之死,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損害到很多人的利益。囚死趙武靈王的關鍵人物有兩個,一個是李兌,一個是趙成。趙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在”胡服騎射“變革中,他是最大的反對派。

可想而知,在趙武靈王死後,以趙成為首的反對派,就把胡服騎射那套給扔掉了。比如說胡服吧,在趙武靈王死後,就沒有什麼史料證明趙國人或趙國軍隊是穿胡服。再比如騎射,騎兵是保留下來了,但是車兵的數量仍不可小覷。而按照趙武靈王的本意,是要以騎兵完全代替車兵。因此,在趙武靈王死後,胡服騎射的變法就中止了,制約了趙軍軍事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趙國的軍事打擊能力,遠遜於秦國

我們來看一下趙國對外攻擊所取得的戰果。

首先看看,在趙武靈王死後,趙國與秦國的幾次交鋒。

公元前288年,秦伐趙,取梗陽。公元前282年,白起伐趙,取藺、祁二城。公元前281年,秦攻趙,取離石。公元前280年,秦白起攻趙,斬首二萬,取光狼城。

由上可見,在趙武靈王死後,秦國四度侵趙,都是斬獲頗豐。正因為秦國的壓力,趙國不得不在公元前279年與秦國會於澠池,達成停戰協定。

秦、趙澠池之會時,齊國業已衰弱,趙國一躍而成為第二軍事強國,僅次於秦國。不過,第二名與第一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澠池之會後,秦、趙均大舉向外擴張。我們來看一下此期趙國的戰績。

公元前276年,趙將樓昌攻魏,師久無功;趙王以廉頗取代樓昌,克幾邑。公元前275年,廉頗再攻魏,取防陵、安陽兩城。公元前274年,趙將燕周攻齊,取昌城與高唐。公元前271年,藺相如攻齊,至平邑。

從公元前279年秦趙澠池之會到270年秦趙閼與之役前,十年時間,史書記錄的趙國對外戰爭就這四次,每次就是攻一兩座城。這個戰績,實在差強人意,與秦國取得輝煌戰績不可同日而語。

同樣是在這十年間,秦國都幹了什麼?秦國白起伐楚,以區區數萬之眾攻克楚國首都,殺數十萬人。秦相魏冉幾度兵圍魏國首都大梁城,魏國割地十餘城。白起在華陽之戰中,更是一戰殲滅魏軍十五萬,順便還殲滅來援的趙軍兩萬人。

秦、趙的軍事力量,由此對比可見一斑。

第三,趙國的綜合軍事能力,落後於秦國

除了軍隊作戰之外,我們來更深入探討趙國的綜合軍事能力。

首先在軍事思想上,秦國具備大縱深作戰的思維,力主打殲滅戰。我們看趙國對外攻擊的戰例,都是一城一池的爭奪,這種戰法,奪取一城都不容易,打法呆板。秦軍的戰法,比趙國要先進許多,靈活性、機動性都要強許多。

其次在選將制度上,秦國實施軍功爵制度,有戰功才能一級一級往上爬。這樣就杜絕了統帥無能的現象,因為能爬上統帥位置的人,必定是先前戰功卓著。這一制度,確保秦國名將輩出,從未斷層。與秦國相比,趙國在選將制度上有巨大的缺陷,正是這一缺陷,導致後來錯用趙括,滿盤皆輸。

其三在情報戰能力上,趙國遠遜於秦國。秦國的間諜網絡,是所有諸侯中最龐大的。在每一場關鍵戰爭中,秦國的情報戰都是發揮重要作用。比如秦國的幾個強硬對手,趙國的廉頗、李牧,魏國的信陵君等,都不是敗在秦軍手下,而是敗在間諜的反間計之下。

因此,趙國在經歷”胡服騎射“變革後,軍事力量雖然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要打敗秦國,還需要更深層次的變革。


君山話史


趙國的強大源自一個人“趙武靈王”,而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的成功是公元前302年當時的秦國已經使用商鞅變法成功好多年了,並且還不斷在強大,趙武靈王先是滅掉一箇中山國(據說這個中山國有兩千輛戰車)心裡開始有些膨脹,想集合三路人馬從秦國的北邊滅掉秦國,這也是戰國後期唯一一個想滅掉秦國的國君,最後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行動,這裡可以說明當時的趙國的確有統一之心,沒有成功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幾點

第一 軍事強而農業落後

趙國的胡服騎射雖然讓趙國在軍事上平等於秦國並且強於其他五國,可是趙國的農業生產跟不上節奏,戰國後期的趙國經常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地震 旱災的確存在,這樣的國家軍事再強也許只能打防守戰,實際證明也是如此。

第二 君王家族矛盾過多

趙武靈王這個人在他一生當中輝煌過也盲目過,趙武靈王在他還活著的時候沒有把皇位傳給他大兒子,而是直接傳給他的小兒子,這個在封建社會是不吉利的,導致他的大兒子和他叔叔造反,還把趙武靈王囚禁在沙丘上活活餓死,這樣趙國最厲害的一任國君就沒了。

第三 被秦國的擴張統一壓倒

秦國的統一是幾代人艱苦奮鬥以及歷史趨勢,所以在秦國統一的道路上什麼辦法都用,其中最有名的一計就是“反間計”,從秦國和趙國的各種大戰開始算起趙國有五次大戰被秦國的反間計所打敗,最後一個能和秦國抗衡的將軍李牧也是被反間計給拿下,也可惜了一場精彩的戰爭,想想都可惜王剪李牧。

在趙國的強大歷史上燕國 齊國 魏國都被打壓過,只是其國君不太給力,一代不如一代,這樣歷史的趨勢就沒有倒向趙國這邊。


搞史小乖


趙國厲害的騎兵指的是李牧的長城騎兵軍團,雖然厲害,但是他們的對手是殺人如麻的秦軍新軍,趙軍很難有壓倒性的優勢。

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


可見秦之銳士是戰國最強部隊,戰國七雄中的變法只有秦國是最徹底,也是最成功的。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無力單獨對抗秦國,對於秦國的進攻都是防禦狀態,其中騎兵需要大量軍費來維持,趙國經此大敗無法維持大量騎兵,趙國騎兵也無法挽回敗局。

秦軍之所以可怕是那個作戰制度,賞罰分明,導致士兵士氣高昂,戰鬥力高。趙國騎兵機動性高,但是趙軍改革不徹底,騎兵規模對秦軍並沒有太大優勢,無法靠騎兵和戰車打贏,還得依靠步兵作戰,最終會被秦軍擊敗。趙國騎兵也不是無敵,秦國有鐵鷹銳士,鐵鷹銳士騎戰、車戰、步戰樣樣精通,這麼強,趙國單靠騎兵根本無法擊敗,但是趙國無力組織其他精銳兵種,趙國騎兵只是一時的輝煌。






趙國後期資源匱乏,兵源不足,人才名將短缺。而秦國資源充足、兵強馬壯,人才濟濟猛將如雲。而在李牧被殺、導致無人領導的騎兵,最終被秦軍單方面屠殺。趙國騎兵也隨著趙國的滅亡而消失在歷史的年輪中。


百花爭豔只為你


趙國擁有當時天下最強大的騎兵集團,南征北戰所向披靡。但是這僅僅代表了他有了爭霸天下的本錢,但是不等於說他就有了爭霸天下的最終最本質的資本。

戰國中後期,基本來說已經是秦趙兩家獨大了。這兩個霸主一戰,會最終決定戰國曆史的走向和未來。

趙國擁有強大的兵力,是因為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後的趙國實力一下子躍居前列。

但是如果說僅僅因為暫時的強大時遠遠不夠的,秦國之所以能夠六代發展,經久不衰,考得不全是他的軍事戰鬥力強大。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制度保證了他有著持續發展的能力。

趙國,除了趙武靈王橫空出世,但是也是曇花一現罷了。盛極而衰這個道理在趙國顯示的很直白。可以說趙武靈王之後的趙國,一邊在吃著趙武靈王的老本,一邊也在走下坡路。

秦趙長平一戰,勝負未知。明明趙國擁有巨大的優勢,秦國遠道而來,各方供應相對較弱。而趙國卻偏偏就在國門慘敗了,結果一下子就被打殘了。

秦國強,強於制度,猶如流水,積少成多。趙國強,強如卵石,用一下,少一分。


看點兒歷史


趙國可以稱得上是後期戰國七雄中,除秦國外,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國家。他們因為通過兵制改革,擁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有了當時最先進的戰術打法。而且,他們文有藺相如、趙勝,武有廉頗、李牧,可以說一時人才濟濟,別的國家很難望其項背。同時,他們在改革兵制以後,確實很快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西破樓煩、林胡,北滅中山,開拓出上千里的土地。而且,還有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魏國、楚國相繼衰落,齊國不思進取,韓國、燕國則瀕臨滅亡。

(胡服騎服)

在這樣一種大好形勢下,照理,趙國應該非常強悍地戰鬥到最後,打敗其它諸侯國,統一六國的。為什麼最終卻是為秦國做嫁衣,讓秦國實現了的統一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分成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方面來分析。

一、客觀因素。

其一,趙國國力底蘊不足。

打仗,雖然在局部戰爭上,有輸也有贏。但是,放到全國性的戰爭上,比拼的其實還是國力。國力強大的,底蘊深厚的,就更有衝擊力。如果底蘊不足,就算可以打贏一兩場仗,最終還是失敗。

趙國在國力上,明顯比不上秦國。秦國有“百二”秦川之地,又有巴蜀之地,這兩個地方,為秦國提供了豐富的物資資源。秦國雖然發動了那麼多戰爭,但是,它從來沒有被打窮過。趙國的燕趙之地,也有一定的出產,但是出產根本無法供給長時間的戰爭輸出。

長平之戰,當時趙孝成王為什麼一定要廉頗趕緊出擊。當廉頗不出擊的時候,趙孝成王不惜換上毫無經驗但願意出擊的趙括,就是趙國的物資不夠。而最後趙軍也是因為在明顯缺糧的情況下,敗給了秦軍的。

(廉頗劇照)

其二,趙國戰略縱深不夠。

趙國的區位對於它壯大是非常不利的。它北面是匈奴,東面是齊國,東北是燕國,南面是魏國、楚國,西面是秦國。也就是說,它處於各諸侯國的包夾之中。它雖然可以破樓煩、林胡,滅中山,但是,這些其實都是小國或者是少數民族國家,當趙國和大國抗爭的時候,它就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擊打,不給它繼續壯大的機會。趙武靈王剛剛繼位的時候,就受到了來自五國的夾攻威脅,這就是實際的例子。

之所以趙國在趙惠文王、趙孝成王期間,魏國、楚國、齊國這些國家並沒有聯合打它,是因為它在抗擊秦國。一旦它抗擊秦國成功,把秦國打敗,周圍的國家必然聯合起來包夾它了。

秦國不一樣,它的戰略縱深非常好。它有函谷關等天險防護,同時背後有一大片廣闊的區域作為後盾,而且秦國的後方非常穩固,不會給秦國製造什麼麻煩。事實上,六國根本就沒有機會打進函谷關。其實,就算六國打進了函谷關,他們依然不可能有什麼機會。

(趙武靈王劇照)

二、主觀因素。

趙國最後沒有統一六國,除了客觀因素外,也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主觀因素。

其一,趙國沒有進行制度改革。

趙國實行“胡服騎射”,進行了軍事改革。但是他們卻沒有進行制度改革,沒有和軍事改革配套起來。

趙武靈王晚年的時候,由於繼位問題,造成了後代的爭鬥,他本人也被餓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本的原因,就是趙武靈王沒有進行政治改革。當時的戰國,正在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加強皇權,是這場政治改革的核心。但是趙武靈王卻實施分權制,想把王位給兒子,讓兒子鎮守國內,自己一心一意打仗。這樣做,一下引起了兒子們對權力的爭奪。而到了最後,趙武靈王又想把失去的權力奪回來。因此,這麼一鬧騰,最後搞得一團糟。

沒有像樣的政治改革,同時也沒有其它制度改革。趙國還是老樣子,根本就無法支撐它的南征北戰。

而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是一系列的全國性改革,涉及到軍事、政治、社會各個層面。改革做得非常徹底,這是趙國無法比擬的。

其二,趙孝成王急於求成而失敗。

趙國失敗的最大節點,無疑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讓趙國損失了45萬人,以至於大傷元氣。從此失去了和秦國較量的本錢。

這場仗的失敗,有趙括“紙上談兵”的因素。不過,根本的原因,還是趙孝成王急於求成。就當時來說,他還根本就不具備和秦國爭霸的能力,當時他就應該韜光養晦。在上黨郡提出想歸附趙國的時候,他就不該貿然答應。不答應,他就不會被迫和秦國作戰,被迫押上全部的軍隊和國力來打這場仗,最後出現斷崖式的變弱。

總之,趙國無法實現全國性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是無論如果,都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趙國騎兵只能算趙國爭霸的利器,不能成為統一天下的最強資本。

趙國的騎兵部隊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士兵的軍事素質得到空前地提升。再加上趙國人位於河北之地,民風彪悍,吃苦耐勞,尚武精神成風,所以趙軍的戰鬥意志僅次於秦國銳士。



再加上趙國兼併東胡等遊牧部落,拓地千里,將勢力範圍擴充到內蒙草原,獲得了大量的優質牧場,也就獲得了最優質的戰馬基地。這些都是趙國騎兵的標配。後期,更有李牧這樣的軍事天才,對於騎兵的指揮爐火純青。


二、草原上的威脅,無法進入其他戰場

但是,趙國騎兵還要面臨一些現實問題:首先,趙國將內蒙草原納入國家版圖,與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們產生了直接的利益衝突,雙方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匈奴成為了北戎後一個強大的對手,經常騷擾邊境,進行搶劫,這是趙國第二大煩惱。

所以,趙國在邊地修建了趙長城,來防禦這些草原上的敵人。當時,趙長城都是土夯結構,如果遇上大雨很可能坍塌。同時,趙國在邊疆駐紮一定數量的軍隊,名將李牧就駐守於雁門關,趙國第二大軍事基地—代郡就是位於這裡,保守估計有20萬駐軍。



從李牧打匈奴的戰爭來看,趙國的騎兵數量不多。公元前244年,李牧發動大規模進攻匈奴戰爭,出動了20萬人,其中騎兵也就1.3萬人,主要還是靠步兵進行匈奴圍殲,匈奴單于10萬人被殲,使匈奴十餘年不敢南下。

李牧的1.3萬騎兵部隊經過嚴格的選人標準和軍事訓練,機動性強、戰鬥力強,如果鋪開到中原戰場,那將是六國的噩夢。11年後,趙王調集李牧部隊南下救援,結果在肥之戰大破秦軍,這支騎兵部隊肯定有參與,但數量不會多。



二、騎兵編制的特殊性,只能成為利器,不能決定國家命運。

騎兵不比步兵好養活,光戰馬餵養就是軍費消耗大頭。趙國靈武鐵騎的待遇雖然不比魏武卒要好,但也遠超於一般步兵,萬人超高的待遇就是軍費開支大頭。

同時,騎兵的選拔也非常嚴格,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基本上是百裡挑一,而趙國人口又少,這也是騎兵部隊的人限。騎兵還要求高超的騎射技藝,尤其是馬上功夫,這對入選的後備軍都是個巨大挑戰。



騎兵訓練與維護也是一個漫長的週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騎兵出征,後面的供給部隊也是龐大的。而趙國的騎兵,是輕騎兵,戰鬥力也是有限的。趙國後期連年戰爭、自然災害已經出現財政赤字危機,後期能不能維護這個編制都很艱難。比如魏國爭霸失敗,再也養不起魏武卒,使魏國軍事實力一路下滑,直到滅亡。

三、趙國先天性不足,後期國勢頹廢

趙國從三家分晉後,本來就是先天性弱小,所得地盤大多是山區或苦寒之地,經濟發展侷限性很大。在戰國初期百年裡默默無聞,備受魏國欺凌,曾經邯鄲都被魏軍佔領過。別人稱王的時候,它只敢稱侯,連二等九千乘強國中山國都打不過。趙侯連年戰爭,只為求存,但地盤擴張一直有限。



趙國在變法時間上也遠遠落後其他六國。魏(公元前422年)開始變法,楚(公元前286年)、秦(公元前359年)、齊(公元前357年)、韓(公元前351年)、燕(公元前312年)等都先後完成了變法。趙武靈王的改革一直到公元前302年才開始,隨著公元前295年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死去而結束。

這輪並沒有真正使趙國變得富裕,只是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增強。同時,已經比起六國晚了起碼50年,也就是社會發展落後了別人家50年。



趙國的強盛從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60年,只有短短的半個世紀,之後一直走下坡路。尤其自長平、邯鄲的五年戰爭,損失兵力至少50萬人,國力下降,地盤、人口、耕地面積銳減,使百姓陷入困頓之局。代地的駐軍都是靠邊境貿易養活的,一離開駐地,每天消耗的糧食難以估計,趙國的財政也吃不消。

所以,趙國有段時間連年打燕,為的是什麼?第一是轉移國內矛盾,趙國本來就一窮二白;第二是為了燕國第地盤(燕國基本上很少有戰爭,過得還是比較富裕的),發戰爭財,以戰養戰。



同時,趙國在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41年參與了兩次攻秦戰爭,尤其第五次攻秦,還是趙國龐暖擔任上將軍,結果還是被秦打得一敗塗地。第五次攻秦的失敗,五國合縱聯盟正式解散,趙國再也得不到國際援助,只能獨自硬扛秦軍。

秦國出動最豪華的名將陣容,30萬大軍壓境,連打了八年,趙國地盤所剩無幾,再加上連年自然災害,趙王殺李牧自毀長城,趙國終將滅亡,這支騎兵部隊也消失於歷史的雲煙中。



四、騎兵不止趙國一家獨有,作用也很有限

戰國時代,車兵、步兵依舊是主流,騎兵只是剛剛出現的新兵種,各國擁有的數量不一,不受重視,而且騎兵裝備還未完全發明,比如馬鞍都沒有,騎兵的戰鬥力也是有限的。主要還是看國家地理和戰馬資源。毫無疑問,楚國、齊國、魏國、韓國騎兵實力基本為零,因為戰馬資源有限。

而趙國、燕國、秦國都擁有優質的草場,戰馬資源是不缺的。燕國的重心不在於此,很難發展出騎兵的優勢。那麼,天下兩大騎兵強國就是秦國和趙國了,而這兩個國家恰恰也是戰國後期爭霸的死對頭。



在長平戰場上,秦國已經率先將騎兵投入戰場,白起通過兩支騎兵將趙軍分割,使趙軍陷入危局,從而迫使趙軍投降。所以說,趙國玩騎兵,秦國同樣也會玩。騎兵並不能成為趙國統一天下的最強資本。


慵懶國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也就是春秋戰國後期究竟擁有什麼樣的實力和基礎,才能一統六國統一天下。其實這個答案從秦一統天下的過程來看,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最為切合的答案。


秦法為基,秦民為兵

秦本為西部邊陲疲弱之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勵精圖治,秦人以戰為榮,秦民皆有求戰之心,說全民皆兵並不為過。通過商鞅變法,國家的基礎變得雄厚起來,民眾好戰而不怯戰。

因此儘管秦軍的騎兵未必有趙軍精銳,但是秦軍的整體戰鬥能力卻是其他六國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戰國後期,東方六國沒有一國在軍事經濟上,能獨立面對秦國的原因。

遠交近攻,合縱之謀

趙武靈王曾經規劃過利用閃電戰滅掉秦國的方略,可在他還沒有實行這一方略之前,自己就在沙丘之變中被餓死。很多人說如果趙武靈王不死,可能秦國早已被趙國所滅,我並不苟同這一看法。國被不被滅,只殲滅其軍隊而不摧毀其精神支柱是無法將其徹底消滅和同化的。趙武靈王的方略是迅速佔領戰略要衝佔據先機,但是佔領之後卻未必站得住。

滅國之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僅僅軍事進攻的問題。要從軍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對其進行攻擊。張儀的合縱之謀,範睢著遠交近攻之術,李斯的納賢納諫、分化瓦解之策,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功績絕不下於戰神白起屠滅六國的百萬之軍。

強敵環繞,君昏不治

趙國的戰略位置極其不利,他不像秦國只要扼守住函谷關的要道,六國並拿他沒有辦法。趙國的地理位置可以說四面環敵,有同為三晉的魏國,也有北方的燕國虎視眈眈,燕趙之間就多次發生戰爭。在東方還與強大的齊國毗鄰,西方則有強秦窺視。在這種環境下求生存,確實十分困難。而且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隨時都可以為各國所知。

再來看看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就沒有出過一位明君。儘管趙國擁有眾多的名將謀臣和忠義之士,但根本無法發揮其作用。這也是長平之戰失敗的一大原因,非將臣之謀而為君之不明。



單靠強兵就想滅國一統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一統天下需要的是君明、臣能、國富、民強、計妙、將勇而後才是強兵。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秦趙本是同根同源,可是戰國末期這兩個同樣民風彪悍的國家卻死磕上了,正應了那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趙武靈王軍事改革後,滅了彪悍的國中之國——中山國,西破東胡、婁煩等遊牧民族,吸納了他們的騎兵優勢,擁有了一支強悍的軍隊 成了戰國後期的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有經略天下的雄心,沒有經略天下的大才

趙武靈王無疑是一代雄主,他破天荒地將王位禪位給年幼的兒子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帶著一軍剽悍的軍隊在北部開疆拓土。

他曾想過滅秦,有經略天下的雄心。為了勘探秦國的地形地貌、關塞要地,他假扮使者趙招出使秦國,與秦昭襄王會晤。

古代社會,除了會盟,似乎沒有國家元首會像趙武靈王和秦昭襄王那樣,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來一次面對面的交鋒。

趙武靈王走後,秦昭王感覺不對,他驚訝於使者“趙招”的氣魄,後得知竟是趙國主父,派白起領兵去追,趙武靈王卻已經出了函谷關。



趙國出了廉頗、李牧、趙奢這樣的名將,但是卻沒有出像商鞅、範睢、呂不韋那樣可以為國家擘劃未來,謀定天下的大才。藺相如在外交方面算是有個出色表現,但還不算是離經世大才,平原君趙勝豢養三千門客,可惜徒有虛名。

秦趙長平之戰前,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郡,平原君是投了贊成票的,只是貪圖上黨郡十幾座城池,卻沒有預估這件事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開戰之後在內政外交方面沒有起到應有作用,秦趙在長平膠著兩三年,他在求助外援方面,絲毫沒有建樹,長平之戰廉頗死守,趙國糧食供應出現緊缺,尋求齊國幫助,竟然被斷然拒絕。



趙國為四戰之國沒有地理優勢


趙國不像秦國可以憑藉函谷關地理優勢,進可攻退可守。他居於四戰之地,無險阻無關隘,被秦燕齊魏,還有北方遊牧民族包圍,稍有舉動就容易四面受敵。

常常趙國在跟秦國正打得熱鬧,燕國就會在背後小動作不斷,讓趙國上下疲於應付。因此趙武靈王曾經覬覦關中之地,如果能拿下秦國,趙國統一天下就有希望了。

關中之地,土地平坦,沃野千里,是最好的帝業根基。

魏文王、魏惠王期間,深有戰略眼光的吳起,就看到了秦國的地利,一直主張滅秦奪取關中之地,來成就魏國的霸業,可惜吳起未能久留魏國。

魏惠王缺乏經略天下的格局,國家強大之後,本可以憑藉魏武卒獨步天下,可他格局太小,不是先謀取後方安定,穩定根基,竟積極與趙國死磕,被齊趙聯軍兩次夾擊打敗,元氣大傷,國勢自此江河日下。



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趙國自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被軍事政變活活餓死沙丘宮之後,繼位的趙惠文王、趙孝成王,一代不如一代。

趙惠文王尚有廉頗、藺相如,雖然文治武功一般,至少還有識人之明,到了趙孝成王期間,政治上依靠宗室,信賴奸佞小人,逼走了廉頗,誤殺了李牧。曾經軍事強悍帶甲百萬的趙國,終究成了秦國俎上之肉,成了繼韓國之後第二個滅亡的國家。

可惜了趙武靈王辛苦締造的軍事強國的基業!


開涮歷史


趙國屬於四戰之地,西面是咄咄逼人的秦國;東面是富庶強大的齊國;南邊是同為三晉的韓、魏實力也不容小覷;最麻煩的是北邊除了燕國、東胡、匈奴,還有樓煩、林胡、中山國時不時來劫掠一番。從地理位置來講三晉先天就不佔優勢,統一六國包括趙國在內的三晉很難實現。早在魏惠王時期,吳起、龐涓都要求魏惠王先奪取秦國作為戰略支撐,可惜魏惠王是個草包,嫌秦國是未開化之地,使三晉失去了地理上佔優勢可能。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各國之間誰最強大,威脅到其它諸侯國時,合縱就開始了,秦、楚、齊都是被合縱攻打過。齊、韓、魏、宋四國合縱攻楚,雖然打了敗戰,楚國夠大,又有秦軍策應,各國只能退走。齊湣王時齊國很強大,和秦國稱東、西二帝,打敗楚國,吞併宋國、幫趙國滅中山國,敗魏國,趁燕國內亂,奪了不少土地。燕昭王上臺後勵精圖治,拜樂毅為上將軍,合縱五國打得齊國只剩兩座城池,幾乎亡國。後來田單離間燕惠王與樂毅,用火牛陣打敗燕軍復國,只是齊國從此退出了爭霸天下的可能。秦國是虎狼之師,各國深為忌憚,幾次合縱攻秦,可惜秦國地勢好,情況不對退回函谷關,守住關隘,時日一久合縱自敗。趙國沒有秦、楚兩國的地理優勢,要是過於強大其它諸侯國會合縱攻之,統一六國沒什麼可能。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主要是軍事上的改進,從此趙國騎兵各國中最厲害,滅中山、敗匈奴、收服樓煩、林胡,闢地千里,置雲中、雁門二郡。趙國騎兵雖然厲害,但戰國時期馬蹬還沒有出現,騎兵部隊不像後來對步兵佔壓倒優勢,秦國的強弩對騎兵還是有很大威脅的。

戰國初期,魏國最強大,趙、韓兩國跟在魏國後面,魏惠王時期連續被齊、秦擊敗,魏國衰落。沒了老大在前面頂著,趙國受到各國攻伐,雖經過公仲連改革,只是作為戰國時期最輕微的變法,在戰國時期各國深化改革的情況下,趙國處於捱打局面,甚至連小國也打不過,主帥被俘。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屬於戰國最遲的改革,而且只是軍事變革,對社會生產力提升不大。趙國大部分地區在太行山脈,耕地遠不多,糧食產量遠不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可比,秦國有關中、巴蜀兩個平原產糧地區。胡服騎射改革僅三十多年就迎來了長平之戰,遠道而來的秦軍,糧草消耗大於趙國,結果是趙國糧食先供應不上。其它各國在秦國遊說之下,也是害怕趙國過於強大都不肯借糧給趙國,趙王只好用積極出戰的趙括代替堅守不出的廉頗。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戰略部署有誤,秦國是遠交近攻,趙國輸了長平之戰後感覺秦國惹不起,一直集中兵力攻打燕國,希望從燕國撈回損失。只是秦國的步步緊逼,滅趙只是時間問題。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首先是趙國的地理環境限制了它的發展,這個因素就好像我們的出生一樣,是天註定的暫時無法改變。趙國是個四戰之地,北有強大的匈奴經常騷擾,西有正在進行商鞅變法的秦國虎視眈眈,南有魏國動不動想咬一口自己,東有燕國、齊國針鋒相對,就像是有五個人在掐趙國脖子,更可恨的是這五個勢力的戰鬥力都比自己只強不弱,你說趙國怎麼能安心發展起來?



而秦國就不同了。雖然看起來秦國東面有趙、韓、魏、楚四國,但實際上,韓國就像個深閨婦女一樣,根本就不是爭雄稱霸的料,國君沒有野心,疆域狹窄,在秦國面前只有待宰的命;而魏國吳起已死,魏武兵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不足為懼;楚國雖然疆域遼闊,但是楚國除了出了個楚懷王一鳴驚人外,其他的國君基本上只是廢柴,只是冢中的一堆白骨,等死的命;趙國雖然國力和秦國相差無幾,但是長平之戰後,趙國被秦國白起坑殺40萬輕壯,人口缺乏,短時間根本無法和秦國相提並論,而且上文已經說到,趙國為四戰之地,想要和秦國爭雄註定困難重重。




其次是趙國國君昏庸無能,不單止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導致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而且毫無變法上進之心。儘管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進行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得趙軍的戰力大大提高。尤其是騎兵,是戰國時期唯一可以正面抗衡匈奴騎兵的存在。



但是趙國沒有大規模的變法。我們都知道打仗不能單靠武器裝備,還要靠物資補給。儘管趙國軍事實力強大,但是它的經濟基礎卻一塌糊塗,因為趙國針對經濟基礎的變法,連修修補補的都沒有。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是相當厲害的,魏國、楚國、秦國就連弱小的韓國也因為申不害變法而牛氣了一回。當長平之戰到了關鍵時刻,秦國還有餘糧,但是趙國卻已經糧草不濟,不吃飯,人怎麼打仗?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必須要有後勤補給支撐啊!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單止是趙國軍事力量的失敗,更是整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失敗。



大家都知道秦國強大大多都歸根於商鞅變法,這次變法改變了秦國的制度設計和頂層建築。所以秦國才能在秦孝公的手下躋身強國,在秦惠文王時讓六國都為之一震。但是趙國卻不這樣,趙國在戰國時期沒有經歷過太大的變法。此消彼長,秦國日漸強大,而趙國日漸衰落,所以趙國即使是騎兵天下無敵,依然只有滅亡一個歸途,更不要妄想統一天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