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学部✍️✍️✍️

原文:(本人认为此章系后世对上一章的注解,但错会了“老子言”,有意无意地。整体上看,后世附会,目的多种多样,或不知错会而附庸立言以求名,或为谋职求官而做本能惯用的跪舔,或为愚民以利于思想控制--“洗脑”,等等等等,总之,与注者的社会地位、身份有关。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问部

一、问古今之义

复:象形会意字,把东西卷起来,引申为“卷叠”,今义进一步引申成“覆盖、重复”等,使用上失去了“卷”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守:象形指事会意字,本义即是“看门护院”,引申为“防御”、“驻守”等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塞:象形指事会意字,把东西装、填进房屋等,本义即为“装、填”。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兑:象形指事会意字,口大张且强调上下唇齿分开--原义,引申为“开心地大笑”。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闭:象形指事会意字,参见“阑”字,本义即是“关门”。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济:象形指事会意字,参见“齐”字,一起过河。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联想:礼义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境界。

廉:象形指事会意字,手持事物的中间,上下均不侵犯。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联系:《九章算术》“边谓之廉,角谓之隅”。

耻:象形指事会意字,手脚交叉眼眉低垂闭合。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辱:象形指事会意字,手持利刃刻痕(攻击)。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修:象形指事会意字,人使用工具把空缺、损坏之处补上。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齐:象形(指事)会意字,一起向前或一样高矮。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治:象形指事会意字,水从聚邑城池中穿过或绕过,引申为“整、理”。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冶:象形指事会意字,本义是“煅烧淬炼”。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平:(象形)指事会意字,本义“两边一样”。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竟:象形(指事)会意字,人说话(传达),引申为“结束”、“结果”等义。参见合体字“境”,语言所能传达的地方(之内)。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境:象形指事会意字,如蜘蛛吐丝(结网)一样,人分割划线以宣示的领地。本义就是言令可及的可控的土地,亦即领土--国的、家的、人的。引申为精神世界的大小(联想“太极”)以及思想的深度(单点、个体、微观)、高度(系统、整体、宏观)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界:象形指事会意字,以田地将人分开,本义是土地的田埂,引申为“边缘、极限”等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阑:象形指事会意字,用交叉的栓把门闭合、锁上,本义“(夜深了)关门(休息)”或“锁门出行”,引申为“停止”、“消失不见”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珊:象形会意字,像竹简一样编制的玉石,引申为“人佩戴的玉石等饰物”。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终:象形字,结出的果实,引申为“结果、最后”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光:象形会意字,脑袋着火,本义是“发热、发烧”,单从“火”字上引申假借为“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遗:象形指事会意字,双手抓东西时掉落一些,即是“失落”之义(字面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殃:象形(指事)会意字,人的脑袋被夹住或项上戴枷锁,引申为“灾祸”等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袭:象形指事会意字,披坚执锐左右(多面)架梯攻击,引申为“依从(此法)”等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论:象形指事会意字,把说的话记录在竹简上,本义“写字作文、建言立说”,引申为“辨论、辩论”等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伦:象形指事会意字,把人登记在竹简上,含有“将人像编竹简一样归类”之义,引申义为“登记、归类、联系、关系”等,儒家“人学”中的概念,如“人伦、天伦”等。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里:象形指事会意字,从田地上长出的东西即粮食,引申为“中”义。“裹”字更加形象,衣服(上衣)之中,引申成动词。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理:象形指事会意字,从田地里收获粮食,引申为“正确的做法”,进一步引申为“正确的观点、道理”。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浅谈:“六书”即后世理解的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本指难以考证复原。关于造字法,本人认为,释义仅可从“象形、指事(指示)、会意(会义)”的方向上追根索源,因为它们是原始义、本义的始端,而所谓的“形声、转注、假借”,是“二度”造字,偏离本原,疑似牵强附会,只为使用,故难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容易致使以讹传讹、各执一词,还不能彻底清楚、灵活地作文言说。

小议:用现在的话说,老子是“自然人”,孔子则是“社会人”,因为,老子言的是“道德”,而孔子论的是“伦理”,--道德和伦理,有本质的区别,不可否认,它们之间存在客观的因果或主观的承接联系,--不能简单地说伦理是道德的社会化。儒家文化成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标志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政治家”们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拣择”。可恶可恨的是,后世犬儒们(字面义)假“道德”之名,行“伦理”之实,一步步地歪解扭曲、讹化附会,生吞活剥地“借壳”老子,以致于现在,道德和伦理纠缠不清,极少人真正知道、能够辨识,很多时候,绝大多数人把伦理当作道德,尤其新兴的词语“道德绑架”,实际上是“伦理绑架”,跟道德几乎不沾边。言而总之,本人认为,老子建的是“道德学问”,孔子立的为“伦理学说”,前者是事物的、真相的真理学问,后者为“钳控思想、治理群体”的“人学”--附带“洗脑”,不可同日而语。儒家学说即因具有针对特殊群体的效果显著的管理价值,便深受政治家们的肯定赞赏与笃定实施。确实,从历史的角度上说,儒家学说还会独领风骚一定的时间--长短不定偏于长,但这是个不怎么好的思想文化道路,仅仅适合特定的历史时段。回归老子或准确地说根起老子,才是长久而正确的道路。其实早就在慢慢地回正,只不过形式上是“文化反流”--也是“借壳”,就是鲁迅说的“他信”(可联想鲁迅先生所谈的关于“吃人”的东西),即使认识到“自信”,也不脱“壳”,似乎牵涉到“传承”的原则。停笔,探讨起来无法休止,非“小议”可为,一起求索、进步吧!

二、问中外之论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三、问自己之知行

《道德经》的学与问 第五十二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