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池之会,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像扣留楚怀王那样扣留赵王?

河苦


题目中的绳池,应为渑池。秦昭襄王之所以没有像扣留楚怀王一样,在渑池之会中扣留赵惠文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秦国方面,秦昭襄王并没有扣留赵惠文王的意思;第二是赵国方面,赵惠文王在奔赴渑池之前也已经想到了这种情况,赵国高层已经提前做了准备;第三是国际方面,秦、赵两国如果继续敌对,都将面临腹背受敌的风险。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赵渑池之会与秦楚武关会盟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是赵国和楚国当时的国力不同而造成。首先我们站在秦国的角度来分析渑池之会,秦国为什么要和赵国和谈?我们可以看看渑池之会召开后,秦国干了什么事情。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渑池之会召开的同一年,秦国将大量的兵力都集中在南方与楚国作战,白起、司马错水陆同时伐楚,取鄢、邓、西陵,次年又攻占楚都城郢。可以说渑池之会召开的时候,正是秦国对楚国作战的关键时刻,而楚国、赵国一南一北,如果此时赵国对秦国发难,那么秦国必然首尾不能呼应,伐楚之战很有可能功亏一篑。所以秦国不得不先安抚赵国,此时与赵国缔结和约是秦国最重要目的,秦昭襄王不可能也不会对赵惠文王有什么想法。

接着我们再从赵国的角度看,秦国在扣押楚怀王后早已名誉扫地,赵惠文王不可能不知道,参加渑池之会的赵惠文王自然也很害怕,所以赵国内部为了这次会晤早已做了准备。在赵惠文王出发前,廉颇就告诉过他:“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面对秦昭襄王的挑衅几次还击,逼得秦王哑口无言,同时赵国军队也没闲着,“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多方的保险之下,赵国才答应了秦国邀约。

最后,在国际上,逼迫两国和谈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不止秦国有腹背受敌的危险,赵国也有他所担心的问题。在秦国伐楚的同一时间,还发生了另一件对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五国伐齐。齐国面对以燕国为首的五国联军被杀的毫无抵抗之力,被五国瓜分的仅剩两城。而燕国占领了绝大部分的齐地,实力暴涨,这使得赵国异常担心。燕赵两国战略严重冲突,注定不能两强,之前两国能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主要是由于燕国过于弱小以及齐国对两国的压力,但当时齐国几乎灭亡,燕国迅速崛起,燕赵的关系就很微妙了。

赵国必须要积极应对燕国的崛起,所以面对秦国的邀约也有心和平。但之后齐国以两城之地奇迹般的复国,燕国的崛起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这就是后话了。

本质上来说,渑池之会本身就是一场相对势均力敌的和会,由秦赵两国主导。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大涨,在渑池之会前,秦国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一定优势,但是战役规模不过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对赵国造成太大的打击,赵国面对秦国完全有一战之力。而武关会盟则完全不同,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秦国与韩、魏结盟对抗齐、楚的同盟,而张仪又诓骗楚怀王使得齐楚断盟,一下子就将楚国孤立了。之后秦军又在丹阳、蓝田大败楚国,从前的盟友齐国也对楚国下手,在垂沙大败楚军,此时秦国抛出橄榄枝,楚国根本不敢拒绝。所以武关会盟完全是由秦国主导的。


邓海春


秦昭襄王在渑池之会上,本来就没有想扣留赵王,包括之前的求和氏璧,都只是探一探赵国的底子。

  • 1、秦昭襄王已不再是年少轻狂

秦昭襄王当初武关扣留楚怀王,正是他继位不久,20多岁年少轻狂的时候。何况当时,他不满于宣太后亲楚抗齐的国策,急于绝楚,于是自行决定借武关会盟之时,强行扣留楚怀王,逼迫其割地。

事后不久,楚国竟然不但没有割地,反而立了一个新的楚王。秦昭襄王发现这老头竟然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丢都丢不掉。后来,楚怀王归楚被拒绝,流亡赵国也不被接纳。

最终楚怀王病死秦国,引来五国合纵,孟尝君抱着为楚怀王讨公道,也为自己报软禁之仇的目的,率领五国联军攻秦,竟然攻陷了秦国的函谷关。

秦国丢失函谷关,这是秦有史以来没有过的事情,秦国陷入重大危机,这也是秦国唯一一次有亡国之危的时期。秦国只得割地求和,又在齐国施行反间计,挑拨齐王与孟尝君、匡章的关系,才得以度过危机。

渑池会发生在二十多年后,秦昭襄王已经是年近五旬的人,做秦王做了二十多年,已经朝政娴熟,对国际形势也了如指掌,他的认知已经远超过二十多年前。

他不会再重蹈覆辙,像年轻时那样轻易扣下一国之主,来把秦国置身于众矢之的。更何况,渑池之会是他发起,来试探赵国的实力和底子的。

  • 2、赵惠文王留有后路

当年,楚怀王武关被扣,楚国得知后,国内朝堂上一片混乱。慎子、屈原、令尹子兰等意见各不一致。屈原一力主战,救回楚怀王,慎子则主张接回齐国为质的太子归国继位。

最终,在慎子的主持下,楚国对外宣称楚怀王已崩,前往齐国接回太子继位,就是楚顷襄王。

糊涂了一辈子的楚怀王,老了却越活越明白了,他坚决不同意向秦割地,使秦国完全失去了挟持他的意义。当他听说慎子宣告了他的死讯时,反而十分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妙计。最终,宁死不屈的楚怀王,忧郁而死。

有了这样的先例,赵惠文王临行前,做了最坏的打算。

他不同于楚怀王,已同意廉颇的建议,一旦自己被扣,就让廉颇拥立太子为王,断绝了秦国挟持赵王的幻想。

当然,对于这一切,秦昭襄王并不知情,他已经不再是当年轻率的毛头小子,这次渑池会,本来是他对赵国的一次试探,宁肯选择暂时的妥协。

  • 3、廉颇大军边境备战

赵惠文王出发前,廉颇集结了赵国精锐,跟随至秦赵边境,随时应变。

渑池会上,当蔺相如与秦昭襄王对峙,局面十分紧张的时候,细作已经探知赵军驻扎在临近的地方。


秦昭襄王并没有想此时就开战,因为仓促开战,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

于是,他就坡下驴,喝止住自己的人,两王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本次会盟。


渑池会是秦国主动示好,缓和秦赵多年的征伐局势,探一下最大强敌赵国的软硬强弱。

再者,渑池会之时的秦昭襄王已经成熟了。他已经完全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王,他不会再重蹈覆辙,让秦国再次陷于理亏的境地,引发五国合纵。

秦昭襄王在赵武灵王时期继位,熬过了赵惠文王一代,又与赵孝成王打了三年长平之战。他一个人在位50多年,与赵家祖孙三代斗智斗勇,耗过了赵国三代君王。所以,长寿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啊!





平凡人读史记


渑池会发生于公元前279年,这一年,秦国正在集中精力伐楚,试图往东南方向发展,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对秦国的进攻,楚国很难抵挡,必然求救于其他国家,而秦国则对局势拿捏的非常准:

一、燕国太远,也没救楚的实力,且和齐国打得很焦灼,救不了。

二、齐国这时正在反攻燕国,力图收复此前丢失的七十余座城,哪有精力管楚国。另外,齐国怨恨此前楚将杀了齐愍王,和楚国有仇,巴不得秦国削弱楚国,也不会救楚。

三、此时的韩国已经成为了秦国的附庸,伐楚还出了兵帮秦国,也不会救。

四、魏国可能救楚,但实力不够,不敢单独救,要看赵国的脸色。

因此列国中,只有赵国有实力救楚,秦国能否孤立楚国,关键在赵国怎么决策。因此,秦国提出和赵国在渑池举行会谈,目的就是想通过谈判,防止赵国出兵救楚。

只要赵国不救,魏国也不敢单独救,就没有国家帮助楚国,秦国才能顺利实施伐楚计划,以夺取楚国西北的大片土地,扩充自己的实力。

因此在渑池会上,秦国稳住甚至讨好赵国还来不及,哪里敢扣留赵王、得罪赵国呢!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孤舟钓江雪


应当是渑池之会而不是绳池之会吧?楚怀王被扣留发生在武关会盟之时。两件事情均和秦昭襄王有关。

秦昭襄王是战国后期秦国非常重要的一位国君,在位时间长达55年之久。楚怀王客死于秦、秦赵渑池之会、完璧归赵、秦齐东西称帝以及长平之战等战国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均发生于秦昭襄王时期。

在这些历史故事中,“楚怀王客死于秦”和“秦赵渑池之会”因为屈原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名臣存在关系而流传甚广。然而不同于楚怀王前往武关会盟被扣,赵惠文王在渑池会谈时不但得以全身而退,还在宴会上取得了与秦王对等的地位,这是为何呢?

需要说明的是,楚怀王被扣在前而秦赵渑池之会在后。秦昭襄王正是以武关扣押楚怀王为标志,向列国表明了与楚决裂的心迹。而在渑池之会所处的公元前279年,秦国正在集中全力举兵伐楚,意图将楚国的势力彻底赶出地理第二阶梯的高地,以确保秦国的地缘优势。

此时,曾经与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的齐湣王早已在五国伐齐的杀伐声中身败名裂,田单复齐之后因为功高震主而选择前往赵国,统帅五国伐齐的大将乐毅同样引饱受燕王猜忌而投奔赵国,齐燕两国距离秦楚太远且相互攻伐,不会影响亲昭襄王的伐楚大计。韩魏距离较近但国力弱小,其中韩国此时已沦为秦国附庸,而魏国则需看赵国脸色行事,故而赵国成为秦国能否孤立楚国的关键所在。这也是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渑池会谈的原因,秦国此时急需稳住赵国,自然不会做出扣押赵王的蠢事。

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之后,赵之精骑成为战国后期秦军所面临的最具实力的对手。然而正是因为楚怀王赴会武关被扣,秦国的名声在列国之间臭了,所以最初赵王并不敢前去参加渑池之会。但廉颇和蔺相如看出了秦国忧虑之所在,所以力劝赵王赴会,以求从声势和心理上压倒秦国。

以防意外,赵国朝臣分工明确。一方面陈兵秦赵边境,做出一副随时开展的战略压迫。另一方面则做出约定,一旦赵惠文王如同楚怀王一般被扣则另立新君,以确保赵国国内政局的稳定,期限约定为三十天。并且有忠勇果敢的蔺相如随赵王一同前往渑池,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较于赵国上下所做的充分准备,楚怀王当年亲赴秦国时,筹备工作就太过简陋了。当时的秦昭襄王刚刚上位不久,正准备更换邦交国策拿楚国开刀,以讹诈土地。当秦王许以重利之后,没有强大国力支撑的楚怀王被扣为人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即使楚怀王在武关之会前做出充足的准备,恐怕依旧难逃厄运。相较于渑池之会前赵国的外交处境,楚怀王武关赴会前的邦交政策混乱无比,得罪了不少诸侯。当年六国合纵伐秦,楚国贪图上庸之地而撕毁合纵条约且与齐断交。此后齐魏韩三国以楚毁约为由伐楚,却被秦国出兵干涉。而武关会盟之前,正是齐魏韩再度伐楚之时,面对秦国的趁火打劫,楚国所做的联秦策略。换言之,楚怀王被扣之后秦国伐楚,并不会受到列国干涉。

自秦昭襄王的父亲秦惠文王时期,从魏国手中夺回了当年被吴起占据的河西之地后,就只剩下秦、赵两国与秦共处于地理第二阶梯。在秦赵渑池之会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了楚国郢都后,楚国被迫迁都,被彻底赶出了第二阶梯。随后秦国的战略目标就转向了赵国。

所以说,秦赵渑池之会,赵惠文王没有步楚怀王的后尘,反而能够全身而退,甚至在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享受了秦王击缶的待遇,这里既有秦国处于中原时局和自身策略的考虑,也有对赵国实力的忌惮。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智勇双全的夺目表现。


有魔气历史


在春秋时期,强悍的国家会扣留其他国家的皇室成员,以此来震慑该国,同时也因此控制住他们,让他们不敢有异动。当年秦昭襄王就将楚怀王给扣留了下来,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他居然放过了赵惠文王。既然都扣押了一个,又何怕再多扣押一个呢?其实不留下赵惠文王,主要是有几个原因。


第1个原因,就没有打算扣留他。在当时,秦国大部分的兵力都集中在了南方,而目的就是为了和楚国开战。所以就当时的情形来看,两国正处于战乱,那么扣压下楚怀王就是为了给楚国施压,也是为了震慑楚国。再说两国本来就在交战,秦国也就不怕得罪楚国。但是反观赵惠文王,秦国那时还没有打算和赵国对上,也就不打算得罪赵国,自然不可能扣留赵惠文王。

第2个原因,怕得罪赵国,被赵国出兵攻打。当时楚国和赵国正好就位于秦国南北的位置,他们前面和南方的楚国打仗,若是北方的赵国突然发难,这种形式就不利于秦国了,秦国将要受到两面夹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只想和赵国交好,安抚好了后方的国家,就可以专心的和前面的国家打仗。如果他这个时候敢扣押下赵惠文王,那就真的是在作死了。

第3个原因,赵国这边早就留有后招,即使扣押下了赵惠文王,意义不大,还将迎来一个强大的对手。在出发去到秦国之前,赵慧文王就先做好了迎接最糟糕结果的可能性。这一次的渑池之会,本就是危机四伏,但是赵惠文王也不是一个怕事的主。再者,他认为目前秦国是不会和赵国为敌,所以他的安全还是有保障。但是为了防止意外,他还是留下了后招。其实这个招数也是大将廉颇想出来的,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能人,这一点众人皆知,他在军事上有过人的才华,头脑比较灵活,比较的有远见。当初赵惠文王出发之前他就表示:如果王30天都还没有回来,那么他们就会立刻让太子登基,这样才能断了秦国的念想。这样看来,秦国当时即使将赵惠文王留了下来,想要用他来控制赵国也是不可能的事,甚至还会引起赵国的怒火,从而使得他们转头和楚国一起共同来对抗秦国。 综上这几点理由,秦昭襄王如果要扣押赵惠文王,那才真的算是走了一步烂棋。


合肥历史


秦昭襄王为什么没有在渑池会扣留赵王,而在二十年前在武关会面时却扣留楚怀王,还要从综合国力以及合纵连横策略说起。

楚国背弃山东五国,独自当秦,楚王被扣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取代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此次攻秦虽然失败,但是秦国也看到以自己一国对抗六国还是有难度的,于是秦国开始改变策略,拉拢楚国破坏六国合纵。

首先,秦昭襄王与楚怀王结盟,同时秦国把上庸给了楚国,楚国贪便宜背弃合纵条约与齐国断交。齐、魏、韩三国因为楚国与秦国结盟,背叛了合纵的约定,联合在一起攻打楚国。秦国发兵救楚国,攻占了韩魏两国不少城池。然后秦国把侵地归还给韩魏两国,这样抗秦合纵的盟约彻底瓦解。

接下来齐、魏、韩因为楚国背叛了合纵的约定再次攻打楚国,秦国也趁机攻打楚国,楚国失地过多想再次与秦国会盟,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楚怀王在武关会面结盟,途中突然劫持楚怀王到咸阳。

楚国此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部没有力量反击,外部没有盟国支援,只能忍气吞声。

赵国实力强盛,准备充分,盟国支持

就在齐、秦争斗时,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灭中山国,成为齐、秦争夺土地的对手。为了对付赵国,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闵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去帝号,用以孤立秦,拉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齐闵王采纳了这一建议,联名燕、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此后,秦国致力于弱楚的策略,多次攻打楚国。渑池会也是再次背景下发生的,秦国攻打楚国,害怕其他五国相助,于是秦赵渑池会,此时的赵国已经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了,秦有求于赵怎么会扣留赵王,况且因为秦国有扣留楚怀王的前科,赵国早有准备,一旦扣留赵王,秦国必然再次收到山东六国的攻打。

在秦赵渑池会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都城郢,楚被迫迁都,秦国势力发展到湖南一带,楚国也就削弱了。接下来秦国的战略目标就指向了赵国。


莱驹为右


秦昭襄王为何不敢扣留赵惠文王,很多人可能会说因为蔺相如啊,诚然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不可谓不惊艳,但是如果你觉的这样就能吓到秦昭襄王,那你也太小看他了

首先我们看渑池之会的背景,当时秦国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楚国,经过宣王,威王的治理,到怀王初期,楚国大有崛起之势,所以队于赵国,秦国是安抚,也就是远交近攻。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东方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将相和,赵国上下一致,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其次,廉颇先是在边境布置重兵,壮大声威,后又与赵王约定,若赵王不能及时归来,便立太子,这样如果秦扣留赵王,不但不会威胁赵国,反而激起赵国的反抗,那么必然秦国需要两面作战,一边是复兴的楚国,一边是强大的赵国

而武关会盟就简单多了,当时秦国一门心思干楚国,楚军节节败退,这个会盟明摆着就是鸿门宴,就是忽悠楚怀王的,而楚怀王认为会盟之后割地议和就可以了,没有做好准备,所以才傻傻的赴约

综上主要是赵强楚弱,楚进赵远,远交近攻



一位著名的上单选手


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盟”的主要议题是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之间的暂时妥协,因为这一年楚国攻打蜀地威胁到了秦国的后方和大粮仓,秦国需要调整国家战略去对付楚国,必须要缓和跟赵国紧张的矛盾,前两年秦国的主动进攻赵国是丧师失地颇有损失的。而赵国背后也有大威胁,这一年齐国名将田单横空出世击退了差点灭了齐国的燕军,齐国复国了。公元前284年燕国以乐毅为主帅联合列国史称“五国伐齐”,赵国也参加了,不的不提防齐国的报复。秦赵两国是军力相差不大的军事强国,秦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创赵国,所以要先稳住赵国。正是有楚怀王武关会盟被扣留的前车之鉴,“渑池会盟”时赵惠文王身后是名将廉颇率领的赵军主力以防不测,而且来渑池以前,廉颇跟赵惠文王约定了归期,逾期不归赵国国内就拥立太子当国君,赵惠文王也答应了。这些是背后的博弈,场面上则是蔺相如智勇双全灿烂夺目的外交表现


立志成虫


我是猫叔说历史,我来说两句。

渑池之会,秦王之所以不敢扣留赵王,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点,秦国主动与赵交好结盟。当时,秦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付楚国上,双方已经发生了数次战争。为了进一步削弱楚国,秦国准备对楚国进行大动作打击,而赵国是战国末期的重要力量,秦国不惧韩国和魏国,唯独对赵国心存忌惮,所以,想与赵国结盟,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楚国。有求于别人,当然不能对别人无礼了嘛。

第二点,赵国准备工作做得充分,陈兵秦赵边境,虎视眈眈。按照《史记》的记载,刚开始,赵王并不敢去渑池参加会盟,而廉颇和蔺相如都劝赵王前往,以求心理上压倒秦国。而按照他们事先的布局,如果赵王三十天不归来,赵国就会另外拥立新君,好让秦国没有任何便宜可占。这种安排,不可谓不周密了,秦国即使再杀,也能觉察到赵国的重兵压境吧,所以说,秦国不敢贸然动手,保不齐是要吃大亏的。

而楚怀王就不同了,这货有点缺心眼,人家秦国一说要会盟,他就屁颠屁颠跑去了武关,关键是武关当时是秦国地盘。而且,无论是军事准备,还是朝局后事安排,楚怀王压根就没有什么像样的筹备。这就怪不得秦国了,秦昭王本来是要扣留楚怀王,用以讹诈土地的,谁知道也没讹成,但楚国新君即位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仇恨,楚怀王已经是个弃子了。

好了,就说这些吧,不妥之处,还请方家多多包涵、指正,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猫叔说历史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渑池之会是酒桌上划拳“三打二胜一杯酒”

     历史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也演绎着凡人的生活,秦赵渑池之会多象后人喝酒划拳、三打二胜一杯酒啊,其实这时无论是强势的秦昭襄王还是弱势的赵惠文王,都没有真掐的意思,是用口头的强势换取两国在混战中“喘口气”的时机,大家或许都明白,此时任何一方想吃掉对方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惨胜,也必将是他人的“渔翁之利”。

   秦的一边,(秦昭襄王)“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正在全面攻击楚国,无暇东顾,虽说为报和氏壁之辱而让白起稍打了一下,只是教训报复罢了,并无大战灭国之举。而赵的一边,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将,攻齐”。正忙于攻齐拒魏,也无意于与秦交恶,于是才有了“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的渑池之会。 

一场狼咬狗两怕的渑池之会的演员们粉墨登场了,“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这事赵国是相当重视的,强兵猛将良臣出场,并且连后事都交待了。而秦昭襄王或许也并不是没有防备吧。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秦昭襄王一枚胜出。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赵惠文王强胜一枚。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打了个平局。

其实,古人斗酒如同今人,二王相会,都是不想在列国的酒桌上“打通关”,那样自是顾头不顾腚、四面受敌了,至于两国相斗,最多是“三打二胜一杯酒”,“酒量不够指头来湊”,好歹有个回旋余地,古今生活总有强势弱势的一方,强者示强,足壮行色,强者示弱,定有阳谋,弱者示强,瞒天过海,弱者示弱,阴谋于心,这二王都看到了,是睁着两双大眼在瞎斗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