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泉州破柴尾裡是滿滿的泉州煙火氣兒!


都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泉州破柴尾裡是滿滿的泉州煙火氣兒!


如果要細數泉州的慢生活,“破柴尾”肯定能算上其中一種。

閩南話“破柴”,是劈柴的意思。用斧頭、柴刀將砍來的、買來的、撿拾的大塊柴火,劈成細塊,碼放成堆或一垛一垛,在那個薪火相傳、柴草煮食的年代,這種場景隨處可見。

不知是哪位泉州人的創意,也不知從何時開始,“破柴尾”竟成了一部份泉州人對吃宴席剩菜的稱呼並流行開來。是不是從劈柴引申來的,說不清,道不明,似是而非。

泉州北門街愛國路斜對面,有一條通往模範巷的小巷,明朝時,小巷附近駐有抗倭名將俞大猷的兵營,士兵時常在這裡劈柴生火做飯,這條巷子就被人叫著破柴巷,但“破柴尾”與破柴巷八竿子打不到一塊,毫不沾邊。

都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泉州破柴尾裡是滿滿的泉州煙火氣兒!


“破柴尾”這種叫法,也就限於泉州市區及周邊,並非整個大泉州及閩南地區都如此。泉州人三不五時會創造出一些時尚的詞彙,如把喝醉酒叫著“麻龜”,稱呼鄉下人為“農個”等,“破柴尾”算是泉州話中的土話之一,只有正港的泉州人,才能觸類旁通、心神領會,初來乍到的外地人簡直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破柴尾”貼切的意思,是指吃宴席剩菜的行為舉動,而非菜名。宴席散了,把剩菜中的“好料”分類收集一起,類似如今的打包。

辛苦大半天的大廚及下手們,忙著招呼“人客”的主人們,早已飢腸咕嚕,這下終於可以閒暇下來,慰勞慰勞肚子了。顧不了許多,沒有什麼講究,挑上幾樣剩菜,加熱或重新加工一下,大傢伙圍坐在一起,舉箸就吃,這就是所謂的“破柴尾”。


都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泉州破柴尾裡是滿滿的泉州煙火氣兒!



泉州人歷來惜福,這缽滿盆滿的剩菜如何打發?於是,熱情的主人,會呼朋喚友,當晚或次日繼續前來“破柴尾”。

泉州還真就有不少“破柴尾”的粉絲,專好這口。並非稀罕吃香的喝辣的,看重的更是親情友情人情。而這道剩菜剩湯煮成的大雜燴,山珍海味、雞鴨魚肉摻和在一起,五味雜陳,獨特的閩南菜,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更讓人有種好酒沉甕底的感覺。

燒酒是“破柴尾”必須的,純米酒、番薯酒、五加皮、春生堂、葡萄酒,各取所好。受邀前來“破柴尾”的,多為熟人,沒有生份,不用客套,酒杯一端,話題就寬。

從新橋溪到講史巷,從車轎頭到南鼓樓,龜生卵,鱉無毛,田無溝,水無流,農哥進城,有的沒的,講天掠皇帝,堪稱“泉州第一炮”。經典的泉州划拳則把“破柴尾”推向高潮,不管你是單挑,打通關,守擂臺,幾番下來,有輸有贏,飲多飲少而已,泉州人兼具的中原的海洋的豪爽性格,在酒桌上可見一斑。不知不覺中,一頓“破柴尾”,侃上三五小時是常有的事,所以泉州人謂之為“長腳尻”。

天底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看著人客打著飽嗝,個個紅光滿面,餐桌上的酒菜也被“破”得差不多了,儘管勞累疲憊,但主人還是樂在其中。

都說人間有味是清歡,“破柴尾”裡是滿滿的泉州煙火氣兒。

來源|花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