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

小說《林海雪原》是怎麼逐漸變成經典劇目《智取威虎山》的?書中的男二楊子榮又是如何升級為劇中的男一的?

1956年秋季的一天,國家一機部第一設計院副院長曲波抱著一個大包袱,和妻子偷偷摸摸坐上公交車。平時出行曲波都是乘坐配備的汽車,這一次,他不能讓司機知道他的行蹤。他要去的地方是作家出版社,包裡藏的是剛剛完成的四十萬字小說,名字叫作《林海雪原》。整個創作過程是曲波和妻子兩個人的秘密,一個寫,一個謄抄。寫作時書桌抽屜總是半開著,一旦有人來訪,馬上關抽屜把稿紙藏起來,連孩子們都不知道爸爸每天下班悶在書房裡幹什麼。如此嚴防死守,是因為曲波在文學水平上很不自信,他常說只上過五年半小學,怕寫不好招人笑話。到了作家出版社,曲波拒絕透露他的單位地址和電話,告訴編輯,“稿子不成,給我家裡打電話,我來取,千萬別打給機關。”20天后,曲波接到出版社電話叫他去一趟。一到地方,他心灰意冷地對編輯伸手說:“拿來吧”,沒想到拿來的不是退稿,而是作品很好可以發表的消息。他更加想不到的是,在以後不到七年的時間裡,他的處女作印刷了150多萬冊,誕生了話劇、京劇、電影等多個改編版本,後來甚至成了人人必看的樣板戲。

從《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 革命外衣 武俠氣質曲波出身山東貧苦農家,15歲參加八路軍,進入抗日軍政大學。1946年,曲波隨軍開赴東北,在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剿匪,那時他年僅23歲,恰似《林海雪原》中的少劍波,英姿勃發,少年得志,獨立指揮一支小分隊在茫茫林海皚皚雪原中作戰,度過了人生中最艱苦也最輝煌的歲月。1949年在遼瀋戰役中,曲波股動脈受傷落下殘疾,於1950年轉業至瀋陽、齊齊哈爾機車車輛廠任黨委書記等職,後來調到北京工業部門。在小說後記及出版初期接受採訪時,曲波多次表示,自己享受的幸福生活,是犧牲的戰友楊子榮、高波用生命換來的,深切的懷念和負疚之情,使他想把親身經歷的剿匪鬥爭寫成小說,讓更廣大的群眾瞭解烈士事蹟。80年代,曲波才進一步公開了當年促使他動筆的“特殊情況”。軍人生涯鍛造了曲波耿直桀驁的性格,剛到工業戰線工作時,表示不滿從蘇聯學來的企業領導人大權獨攬的“一長制”,結果被批評鬥爭了一個星期。曲波越想越委屈。“此情之下,十分自然地想起自己的黃金時期。”他希望在文字中撫慰挫折,重逢肝膽相照的親密戰友,回到出生入死的純真年代。“當時心懷不通,只有一路通,如寫不好,誓不罷休。”這種帶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不平之情,在五六十年代自然是無法表白的。

從《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

1960年電影《林海雪原》劇照,少劍波(左,張勇手 飾)與楊子榮(王潤身 飾)新中國成立初期主旋律小說大批湧現,林海雪原為什麼能脫穎而出?它讀來更像武俠小說而不是革命史詩。曲波沒有受過規範的寫作訓練,他自幼酷愛《說岳全傳》 《水滸傳》等古典小說,能像說評書一樣給人繪聲繪色講出來,甚至能大段背誦,無師自通形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寫作風格。第一章題為“血債”,土改工作隊和村民被土匪大屠殺,死狀恐怖血腥,其中包括剿匪小分隊團參謀長少劍波的親姐姐鞠縣長。這一幕酷似《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的開篇,滅門慘案種下血海深仇,一把抓住讀者,跟著主人公上天入地追獵兇手,直至大仇得報。在人物塑造和情節設置上,曲波也得武俠小說之精髓,進行了大膽想象和藝術誇張。楊子榮機智勇敢,打虎上山,魅力不輸武林英雄;每當剿匪小分隊遇到困難,就會出現青年獵手、蘑菇老人等民間高手傳授武藝指明方向;故事發生的地點也浪漫神秘,壯美而危機四伏的原始森林,戰士們身披白色斗篷在明月下滑雪飛渡,畫面感堪比“七劍下天山”。少劍波和小護士白茹的愛情故事,佔據了不少篇幅。這一部分當時被批評家普遍認為是敗筆、英雄美人的俗套,其實讀者正喜歡這種“俗套”。少劍波“精悍俏爽,健美英俊”,白茹“舞起來體輕似鳥,唱起來委婉如琴”,這樣一對璧人,給天寒地凍的剿匪戰場增添了色彩和暖意。在武俠言情等“壞書”絕跡的時代,《林海雪原》讓人過足了癮。少劍波的原型是曲波自己,白茹的原型就是他的妻子劉波。劉波15歲便當上膠東軍區後方醫院護士長。1942年,曲波到醫院檢查工作與之相識,不久爆發“肅託”運動,曲波和劉波都被打成託派,最終挺過隔離審查刑訊逼供獲得平反,是為數不多的倖存者。患難成知己,1946年劉波和曲波舉行了婚禮,婚後第二天曲波就去參加剿匪了。曲波反覆強調,少劍波是他心目中解放軍青年軍官的理想形象,絕不等於他自己,白茹也不等於劉波,但讀者和身邊朋友都已經習慣將書中人物與他們夫婦畫等號。有一次賀龍見到曲波,問道:“白茹呢?白茹怎麼沒陪你來?”曲波忙解釋說:“我愛人叫劉波,不叫白茹。”賀龍笑道:“不行,改過來,叫白茹!”晚年接受採訪時,曲波說,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根本不允許小分隊帶女兵作戰,安排這樣一個人物是烘托和平的氣氛。楊子榮也比原型有很大程度地拔高。“舌戰小爐匠是我對英雄人物創作的理想化,威風的滑雪飛山是我渴望我軍能有此本領,更是理想化的創作”。楊子榮於1947年2月23日在鬧枝溝犧牲,曲波參加了那場戰鬥,最後清理了戰場並將楊子榮的遺體運回。曲波在深夜裡寫到楊子榮犧牲的章節,抑制不住流淚,他把劉波叫醒說,寫不下去了……於是小說裡楊子榮活著迎接了勝利,成就不敗的英雄神話。

人藝將楊子榮升級為男一號

從《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

1967年,江青(左)接見樣板戲演員《林海雪原》不僅吸引了普通讀者,也無意間迎合了高層口味。1958年3月,在“大躍進”風潮中,毛澤東提出無產階級文藝創作要將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現實主義是革命作品歷來不缺的,兩結合中突出的其實就是浪漫主義。以浪漫而著稱的《林海雪原》開始踏上樣板之路。率先將《林海雪原》搬上舞臺的是北京人藝。作為新中國傾力打造的最高話劇殿堂,人藝以《雷雨》 《日出》 《駱駝祥子》等劇知名,也招致“不重視現代劇”、“工農兵形象處於劣勢”的批評。要排現代劇,首先得有劇本,而老舍、曹禺都苦於寫不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好劇本。人藝家屬中一箇中學生無意中提起《林海雪原》,說“如果叔叔們能把它改成戲就太好了,許多同學看的飯都吃不下”。

從《林海雪原》到《智取威虎山》

1967年6月16日,毛澤東、周恩來、林彪、陳伯達、康生、江青觀看上海京劇院演出的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後,上臺和演員合影人藝黨委書記趙起揚親自操刀,與夏淳、梅阡共同編劇,焦菊隱擔綱導演。焦菊隱秉承斯坦尼拉夫斯基體系,要求演員用心體驗角色的生活,因此特別把曲波請來與演員談話,講述真實的剿匪生活。在原著中,與正面人物的完美相對應,座山雕等反面角色從外表到內心都極度醜惡猥瑣。曲波進行這樣的臉譜化創作,不僅是被動受到階級鬥爭條框約束,更是主動模擬俠義小說的情節模式。曲波坦言實際上土匪外形並不都猙獰,也不全是殺人不眨眼,他們慷慨好義夠朋友,嫉妒心很強,有組織,有清規戒律,兔子不吃窩邊草,在遠處幹回來接濟窮人,對母親很孝順,對孩子也很愛。尤其談到土匪射擊技術非常好,而我軍平均六十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這與小說中剿匪小分隊三十餘人輕鬆大破二百多名土匪差別很大。1958年5月,《智取威虎山》首演。鄭榕、牛星麗、英若誠等著名演員都參加了演出,龍套大師黃宗洛一人演了深山老人、小道士、土匪、解放軍戰士四個角色,是全場最忙的人。限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舞臺不可能真實再現土匪的複雜人性。焦菊隱1957年險些被打成右派,心有餘悸,一向追求藝術標準第一的他也不得不反覆強調,階級鬥爭這條紅線是劇本的最高目的,因此舞臺上正反人物的對立比原著還要強烈,《智取威虎山》的水準與人藝其他經典劇目有明顯差距。這部戲最大的意義是為後來所有改編版本提供了劇本模型。人藝編導以專業審美眼光,將亦正亦邪的男二號楊子榮提升為男一號,戲份蓋過“三好學生”少劍波,砍掉愛情戲,突出英雄主線,將小說中最有戲劇張力的情節提煉出來,濃縮成楊子榮假扮土匪裡應外合大破匪巢的故事。《智取威虎山》這個充滿傳統戲曲色彩的劇名是人藝加的,原著中並沒有同題章節,而後來流傳全國的樣板戲也採用了這個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