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的大佬們,把錢花在刀刃上吧!給他們真不如給銷售顧問們

我國的車企基本分為兩大部分:一、主機廠(設計研發、採購、製造、裝配、成品、計劃等);二、

銷售公司(商品特點、銷售政策、網點佈局、市場推廣、售後服務、公共關係等)。平日裡,較為吸引大家關注的是設計研發、新品投產,新車特點、銷售政策等;被動地關注往往是市場推廣、公共關係等。

車企的大佬們,把錢花在刀刃上吧!給他們真不如給銷售顧問們

世界的汽車企業數不勝數

簡單地說,一款車從研發到投產,新車發佈,勢必引起汽車消費者的注意,特別是那些品牌忠誠度較高的人群,他們會主動登陸車企網站,查詢相關信息,雖然不一定買,但內心渴望換車的想法還是很強烈的,他們要對比要看到新趨勢。同時他們還具備一定的口口相傳的轉介紹傳播能力,所以這群人是銷售公司格外重視的一個階層,他們是真正地品牌同盟軍(基本上都是品牌體驗者和擁有者)

而所謂的潛在消費群則不然,他們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觀念轉移或是變異的不穩定群體。

首先看你的銷售政策能否吸引他(持幣待購的持幣數額很重要哦),同時企業營造的公共關係環境是否經受的住考驗。比如,一次4S店門前的小爭吵,常常就會送走這群搖擺不定的人群,還有便是網絡噴子(包括競爭對手的策略),正同當下流行的好評差評一樣,幾乎能讓你“無可奈何花落去,夕陽西下幾時回?”只好眼睜睜地看著持幣待購的人跑去別人家了。更有甚者,完全被洗腦(媒體功勞)的派系鬥士們,為了證明自己的高才卓識,幾乎是毀滅性地抨擊你的產品,無論如何辯解,他都明確的向你顯示“不好意思,我天生就討厭某貨(日美德....)”,這部分人群的密度也不小,威力驚人,就像網絡上“獅虎貼吧”裡的相爭,絕不相讓的態勢。

車企的大佬們,把錢花在刀刃上吧!給他們真不如給銷售顧問們

自媒體就是敢說敢幹的媒體,對嗎?

本來汽車作為大宗商品,不應該承擔這麼多的社會屬性。然而,紛繁的社會現象卻賦予它沒完沒了的對峙、爭吵、熱捧、棒殺……

其一切的根源就在於,車太多了,產出的速度也驚人,爭著吵著的時候,慢慢地就看花眼了,想守住自己的原則底線也不可能了,於是隨波逐流、一擁而上。這兩年的銷售情況足以證明這一切,就連網絡大鱷、家電大咖、樓市巨星不也跨界汽車了嗎?

車企的大佬們,把錢花在刀刃上吧!給他們真不如給銷售顧問們

花了眼的汽車時代

眾多的車企及銷售公司發現了這一苗頭,好傢伙,亂世逞英豪嘛,管它什麼消費類型管、它什麼購買傾向,只要看準時機,對症下藥,傷風感冒流鼻涕全都當感冒治,就沒錯!反正治不死,都來吧!

你的錢糧不足,還想買車,好吧,價格上讓你一大塊;你既想要面子又不想多花錢,好吧,配置上去掉幾項,反正你也不在乎;你不想買某系合資的,那就看看進口的吧,至於你偏要在貿易順逆的偉大事業貢獻力量那就成全你;雖然我們的高速公路都在限速,可你偏偏有顆騷動的心,好吧,各色運動系統的款系任你馳騁,哪怕你一輩子都無法挑戰里程錶最後那個格。

車企的大佬們,把錢花在刀刃上吧!給他們真不如給銷售顧問們

最後還不是給了吃的才跟著走

早期的消費環境其實很健康,完全可以在車企的自身檢討中、在消費者的不斷醒悟學習中趨向更加理性化,使我們的車市更加質量化。但井噴一樣的市場熱度把我們這代人和下一代人全部捲進了混亂和率性中。尤其出現了一幫不怕亂子大的投機者,衝到前邊,他們儼然成為了汽車市場的偉大“剁手”、偉大的領秀、偉大的統率、偉大的導師。他們就是汽車領域的 “四個偉大”----媒體精英們。

大家都知道,一款新車從研發到路試階段,既要經過機械部分測試、又要經過路況、氣候、複雜環境的各項檢驗,不折騰個一年半載是不可能量產投放市場的。這其中有廠家的專業技術人員的付出,更有行業技術協會的全面監測,就像一種準字號藥品,不經過臨床你敢拿出來賣?所以說,不完成規定動作考核的車輛是不可能投放市場的,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但我們銷售公司們,卻是劍走偏鋒,他們知道“四個偉大”的能量,鍵盤一敲立馬見效。為了搞好一場新車試駕會,便早早地僱用廣告(公關)代理公司,選場地、選酒店、選禮品、選娛樂、選旅遊路線等,目的就是最高規格地滿足各位邀請來的記者朋友們吃好喝好玩好走好。車馬費按照記者們的職務分發,搞成三頭五百一類、千八百地一類,特別重要的公眾人物則要秘密協商。總之都請來,目的就是把印發好的、存儲好的“試駕會新聞通稿”交給大家,按照上面的提示、關鍵詞、或乾脆全稿套用,力爭在當天晚上、第二天、第三天傳播出去。試想一下,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吃也吃人家的了、拿也拿人家的了,只剩下往媒體上拷貝車企的吆喝聲了。

看到這兒,您可以隨便打開個汽車類的網站,找到一篇官樣文章,再去別的汽車類網站找到類似的一篇,看看內容是不是大相徑庭?如果不是,我現在就把腦袋揪給你!

說跑題了,回頭接著說試駕,我就奇怪了,車企早就對車輛做了全面的監測和路試,就算從下線的時候也要經過13項以上的測試,幹嘛還要在那個破場地上領著記者朋友們做什麼“蹺蹺板”“單邊橋”“崎嶇路面”“百米加速”等的遊戲?好玩?新鮮?其不知他們就是個媒體記者,撐死是個能把車開走的記者,讓他們酣暢淋漓地試駕完,能怎麼地?他們能代表誰啊?代表廠家路試的技術人員?代表國家質檢部門的老師?還是代表廣大的消費者啊?扯什麼淡那,無非是拿錢捎帶取樂罷了,事後弄出個新聞通稿+十分鐘車內感受的破文章發出去OK。我就想問,哪款車是經過他們試駕後發現問題的?又有哪款車是經過他們試駕後被政府監管強力召回的?敲出來的那些個破字只是填充了各各所謂的專業汽車網站、網頁的空白,讓一個個汽車媒體像個媒體的樣子罷了。真的有些噁心,噁心的不單單是職業操守問題,而是徹底禍害和耽誤了中國兩代汽車消費群。

在幾個汽車強國的地界裡,我沒見過這類現象,聽到看到的都是汽車發展的狀況說明和跟蹤,消費者維權、車企改進、新技術的探索、汽車大賽、公益事業,當然更多的是愛車懂車乃至能親手造車的改裝趣聞等。我始終認為,那些個洋麵孔恐怕真是理智、科學、平常心的汽車消費者和使用者。所以他們那裡成為汽車不斷髮展進步的空間!而我們那?

據說,一場一線城市超大的媒體試駕會,內地執行多是在千萬以內。

一條道走到黑的車企們!別浪費了,拿去精準扶貧吧!

每天吐槽一下,閒著也是閒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