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0開始學習理財的年輕人,有什麼避坑的經驗嗎?

JoJo撒哇滴卡


1.不要相信一夜暴富、永久躺賺、入門容易賺錢簡單的事情,你能想得到的別人也可以,那麼好的事情真輪到自己嗎,想嘗試暴富的話請去澳門或者買張彩票。

2.不要隨便借錢給任何人,特別是利用同情心向你表示需求的時候,不良騙子最擅長的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獲利;

如真的遇上青梅竹馬生死之交,那就做好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的打算,出借的金額要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同時要知道對方借去做什麼,用於救命錢的話就儘自己能力;用於投資借錢的話,向你借一萬就給2-3千,既不壞了關係也不會以後絕交

3.請記住這句話:只有交易才會產生利潤。

4.學會記賬。我遇到很多人覺得記賬沒什麼用,沒必要堅持去做,認為只需要不斷地賺錢蓋過自己支出就可以,這些朋友沒有錯,說的也是特別有道理,只是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不必要的支出。記賬的最核心內容是清楚自己有多少錢,都花去哪裡了!

5.減少使用信用卡,即使有也請將信用額度控制在自己月收入50%,避免超前消費

6.多讀書,投資自己的大腦,如果有機會遇到牛人(通過知識的學習運用在自身領域有影響力),那就想辦法跟在身邊學習,有師傅教導總比自己摸索要好

7.消費額度1千以上請做一次分析:這次消費帶來的是資產還是負債,如何分清請看下圖:



廢貓創業vlog


1.學習投資理財,我先介紹些書給你看看《富爸爸與窮爸爸》《小狗錢錢》《手把手教你讀財報》《世界上最簡單的會計書》《聰明的投資者》《戰勝華爾街》《巴菲特之道》《芒格的智慧》《芒格窮查理寶典》《芒格的原則》《滾雪球》《估值的藝術》《基金定投》《經濟學原理》曼昆,等等,最少上百本的書,才能把股市,或則理財的的坑看清楚大部分。

2.剛來頭條不久,也寫了我投資失敗的一些經歷,但要變為你自己的經驗,還是要你去實踐,培養你的認知能力才有機會,與股市為樂!

3.據我接觸的理財專家,很多不專家。真正的專家都是失敗過來的,才是可以借鑑一部分經驗。


蕭雍和生


學習理財越早開始越好

任何一個人遲早都是要學會理財的,特別是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就更加要學會理財。因為理財就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管理自身財產的一種方式,只有理財才能幫助我們在有限的收入之內,通過各種金融市場的產品,去實現個人或者家庭的各種需要:鎖定風險——買保險,財富保值——買固定收益,財富增值——買權益產品。

個人認為,投資者只有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越早開始學習理財效果越好,這裡主要有以下兩個理由:

1、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強

理財所需要的金融知識是相對複雜的,這需要投資人有一定的學習和理解能力,特別是涉及到一些較為複雜的金融產品,比如期權、期貨等產品,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是很難掌握精髓的。這一點對於早期就開始學習理財的年輕人來說是很有優勢的。就算一個年輕人再懶,學習和理解能力相比一般人要差,但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其理財知識也不會差。

更何況,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早期就開展理財學習的便宜,會更早的關注金融市場的各類信息,還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免費課堂等學習各種理財知識,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都會奠定一個基礎,這相比那些後來才進入理財市場的中年人來說,無疑是大幅領先的。

2、理財需要不斷實踐

理財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但包括實物投資,也包括金融投資,這裡面除了需要基礎的理論知識以外,還需要擁有實踐經驗。現在沒有任何一門課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理財所需要的知識、方法、策略和技巧全部交給你,即使有這樣的課程,沒有個2-3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根本不可能掌握的。就拿學習門檻較低的金融投資來說,這裡面按照風險的低到高可以分為國債、銀行/券商/保險類固定收益理財產品/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純債、一級、二級)、公司債、混合/股票基金、股票、期貨、期權,這裡面除了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相對簡單以外,任何一種產品都有很多基礎性的知識,特別是隨著風險性的提高,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就越多,實踐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越早開始學習理財,我們就能夠通過更少的本金去嘗試不同的理財產品,通過投入真金白銀來獲取理財的真實經驗,這種經驗不是我們單純學習理論知識或者聽幾次投資大師講課就能獲得的,只有投身於理財市場才能逐漸積累。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當本金有限的時候,其實我們承受風險的能力是很強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投入資金的方式來積累各種理財產品的知識和經驗。日積月累,這種經驗是相當難得的。

所以,個人贊成,理財應該越早開始越好,除了理論的學習更容易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獲得更為長期的理財經營。

理財的基本原則與投資陷阱

既然年輕人決定早早地開始學習理財,那有哪些可以避坑的經驗呢?這就是回到題主所問的問題。筆者也是大學時開始關注金融市場,畢業後進入券商,經過這些年的工作和實踐,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想要避開所謂的投資陷阱,我們必須要先知道理財的基本原則,因為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圍繞這些原則建立的,如果離開了這些原則,那十有八九就是陷進,無一例外。以下筆者所稱的理財均指金融理財,因此下文也主要圍繞金融產品的投資展開。

任何的理財都離不開金融產品,既然有金融產品,那就離不開管理產品的金融主體,也離不開金融產品的具體投向,這兩者的配合和運行,體現在金融產品上面就是產品的風險和收益。絕大部分的投資者更多關注到的也就是金融產品的收益和風險特徵,其中收益往往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甚至是僅關注的方面。所以,下面在闡述理財的基本原則與投資陷阱,就分別從金融主體和產品的風險和收益特徵這兩個方面入手,帶各位深入的瞭解整個金融體系和金融產品內在的運作邏輯。

1、關注金融產品的發行主體

任何的金融產品都有管理人,這些管理人通常情況下都是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這些主體是否具備相應的發行產品的資格,是否受到嚴格的監管是我們判斷理財產品安全性的大前提。

比如發行國債的主體,那就是國家;發行企業債的主體,那就是大型企業;發行股票的,那就是上市公司;發行公募基金的,那就是公募基金公司或證券公司;發行信託產品的,那就是信託公司;髮型保險產品的,那就是保險公司或保險資管公司;發行私募基金的,那就是私募基金公司等等。所有的金融產品,都能夠找到相應的金融主體。

這些主體在發行相應的金融產品的時候,都是需要得到監管部門的行政許可的,特別是傳統的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等正統金融機構,這些直接歸屬證監會、銀保監會監管的正規軍,自成立以來就受到了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因此通常情況下,這些機構發行的金融產品的資金安全性是沒有問題的。

但金融市場上還存在大量類金融機構,比如各地的金交所、小貸公司、擔保公司、P2P機構等等,這類金融機構主要歸屬地方政府管理。由於沒有國家層面的監管體系,監管的方式混亂,監管的滲透差別較大,因此其管理相對很鬆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出現風險的概率是相對較高的,因此對於這些主體發行的金融產品,投資者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是需要擦亮眼睛的,最明顯的就是這幾年不斷被清理的P2P。

早在P2P蓬勃發展之前,它作為一個舶來品,一個在國外發展迅猛的新興事物,在國內也由於政府的鼓勵和政策的空白有過一段黃金的發展期,但是也正是沒有法律頂層設計導致了P2P行業在發展之初就種下了各種惡果。在其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以後,雖然銀保監會把網貸行業納入同一監督管理,但是實質性P2P也受到省市金融局、互金協會等多頭管理的格局,這樣一個結局就是P2P並沒有得到有效的監管。

P2P的投資平臺普遍存在自融、資金池等違規的方式,這一現象在行業的迅速發展初期並沒有得到重視,投子人數和交易金額出現飆漲,與此同時,在選擇出借人時,並沒有區分徵信較差的人員。這些徵信差的人的數量增加以後,逾期的貸款數量和金額開始爆發式的增長,P2P平臺開始演變成了龐氏騙局,於是暴雷之聲開始不絕於耳。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就在於P2P發展之初並沒有一套成熟的監管體系進行監管,而是在發展到相當的規模以後才開始納入監管體系,並且這個監管體系是非常混亂的,這使得P2P這個行業實質上是得不到有效監管的。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想告訴投資者,正規的金融主體是不會出現這種問題的,因為他們受到嚴格的監管,而這些類金融主體,他們得監管體系是不完善,雖然業務模式很新穎,但是監管的力度不夠,因此這裡面就容易蘊藏較大的投資風險。又比如一些騙子公司,通過虛構一些高大上的投資項目,通過入股或者項目投資的方式非法集資的也是一樣的道理,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主體資格。又比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這些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產品的資金都是第三方託管的,資金根本沒辦法轉到體外,因此本金不存在被挪用的風險。

這就是我們在投資理財時需要注意的第一個基本原則,也是我們在學習理財的過程中應該避免的第一個坑,那就是不要胡亂投資不是主流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或者投資於沒有相應資質企業發行的任何產品。在投資任何的金融產品前,必須關注發行金融產品的主體,瞭解這個金融主體在整個金融市場中的地位,這個地位將極大的影響其產品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2、產品的風險和收益要相匹配

第二個需要關注的,也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其實所有產品的收益率都是和產品的風險相匹配的,沒有不承擔風險就存在的高收益。如果有,那就是非法集資。

2018年,原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18陸家嘴論壇上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很危險,超過10%就要做好損失全部本金的準備。

郭主席的這一番話其實道出了金融市場的本質——所有的金融產品的收益都是建立在底層資產之上的,相應的收益一定對應著相應的風險,換而言之,風險和收益是相匹配的。如果任何一款金融產品能夠提供給你低風險的高收益,那就要小心了。

根據底層資產性質的不同,我們可以將金融市場分為三大類,傳統金融市場、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其中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傳統金融市場,這裡麵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而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由於受到嚴格的監管,普通投資者接觸相對較少,但是也有商品期貨、股指期貨這一類相對成熟的產品。

之所以要對金融市場的底層資產進行分類,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瞭解所有金融產品的基本運行邏輯。比如投資於貨幣市場的銀行固定收益產品和貨幣基金,這些產品的投資對象就是各類期限較短,流動性較強,收益率較低但是收益確定性較高的產品。因此,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是明顯跟市場利率走的,目前貨幣基金的收益率2%-3%左右。這個時候,如果有一款自稱像貨幣基金一樣可以自由贖回,但是收益率達到5%-6%,這一收益明顯高於一年銀行同類理財的產品,你會相信嗎?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夠輕鬆地分辨那些非法集資的騙局,因為他們往往都是通過虛構各種高大上的公司和項目來進行高息攬存,這些利息通常能夠達到每個月3%-5%,也就是年化的收益率達到36%-60%。這樣的收益率還是固定要支付的,可想而知要投資什麼樣的底層資產都不可能能夠產生如此高且穩定的收益,除非是龐氏騙局。如果我們堅守底層資產貢獻金融產品收益的原則,那就幾乎能夠識別所有虛假金融產品的騙局。

再比如,投資於資本市場中債券和股票等資產的債券基金或者股票基金,那他們的收益率肯定就是不確定的,而且根據投資的比例不同,其風險特徵也會完全不一樣。比如股票倉位不得低於80%的股票基金的風險大部分的產品是比倉位限制更加靈活的混合型基金要高的,因為股票最低倉位的要求不一樣。這個時候,投資者希望通過股票基金獲得債券基金這樣相對穩定的收益就是不現實的。

這裡就給初學理財的投資者揭示學習理財最為簡單的一個道理,也是最容易避開所有理財大坑的黃金法則——看一個金融產品的收益率,要結合其投資的底層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進行評價。任何的產品或者項目的收益率,都不可能脫離底層資產而創造收益,如果有,那肯定是龐氏騙局。

這也是平常投資者聽到最多的那句風險和收益是堆成的背後的原理,因此初學理財的小白,一定要謹記這一點,嘗試任何的理財產品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清楚知道每一個產品對應的風險和收益特徵,從而判斷自己是否能夠承受這裡面的風險,享受到產品的收益,進而決定自己應該投多少錢進去嘗試。

綜上所述,年輕人從零學習理財是個好的開始,開始的越早,也有優勢,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理財的基本原則,一個是學會分辨這裡面的金融主體,二個要學會判斷不同金融產品對應的底層資產是什麼,其風險特徵是怎麼樣。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通過不斷地嘗試各類金融產品學習和積累理財經驗。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