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小時候,小夥伴們都喜歡吃小浣熊乾脆面。那時,沒有超市,只有小賣部和商店能買到它。我們把麵餅混著調料一起捏碎,抓緊袋口搖幾下,小手一抓一把,塞進嘴裡,咬下去脆脆的,蹦蹦響,還有一種媽媽飯菜裡吃不到的味道,確實讓人著迷。

如今,食品加工業發達,帶著小孩去逛超市,食品區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零食,乾脆面已經不再流行。隨著營養學說的興起,大家也知道乾脆面對人體的害處,那個年代的明星零食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生代食品。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佈了一個健康飲食餐盤: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健康餐盤

我們可以看出這份健康餐盤中沒有零食,隨著人們對食品工業的瞭解越來越多,不再依賴它去果腹,不再成為它的傀儡,而是真正開始健康的飲食。

美國的飲食評論家邁克爾.波倫在《為食物辯護:食者的宣言》一書中,指出了食物產業化之後,母親們在一日三餐上話語權的缺失。如果食物自己能說話,那麼它們一定會在營養科學和食物產業化方面為自己辯護。邁克爾.波倫站在食物的角度發聲,為食物和飲食之道發動一場保衛戰,他告訴人們健康飲食的三個要素:1.吃對食物;2.果蔬為主;3.適量飲食。

我們來從這三個角度來看看具體涵蓋的內容,跟隨作者的腳步來增進我們對食物更深層次的瞭解。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為實物辯護:食者的宣言

01
把營養素奉為靈丹妙藥的西方人,發現人造黃油只要稍加改進,就能夠比天然奶油賣的更好!只需要將天然奶油裡那些不好的營養素去除,代之以好的營養素即可。

每當人造黃油被發現有所欠缺時,所缺的營養素都能非常簡單地添加,缺維生素A就添加A,缺維生素B就添加B,太簡單了。

可惜,這些營養主義者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精明。

食物科學家們以氫轟開常溫下的固態脂肪,這種製造食物油的方法,導致的結果是:不飽和脂肪酸在氫化處理時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反式脂肪,這種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酸還要危險。

營養主義的大師們,一面操控著營養的大旗,一面做著並不營養的食物。人們用身體作為代價檢驗著營養主義的真偽。這樣的營養主義應該受到譴責。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02
瑞典少女Greta.Thunberg(格蕾塔.通貝里)在西方國家中爆紅。她被很多人視為環保鬥士,年僅16歲的她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侃侃而談,面斥各國領導人,登上時代雜誌,成為“2019影響世界的100人”,然而環保少女爆紅的背後全是作秀和騙局。

“人們正在遭受苦難,人們正在死去,生態系統正在崩塌,我們正處於物種大滅絕的開始階段,但你們所說的,除了錢,就是有關經濟會永遠增長的神話”。這樣的演講很振奮人心吧。

環保少女後面的行為就啪啪打臉了。

她去紐約參加會議時,她決定零碳出行:搭乘帆船從英國去美國。而她搭的帆船價值幾千萬元,必須有專業團隊駕駛,一路還有直升機跟拍。在她抵達美國後,這艘船還要想辦法運回歐洲,團隊的人也要坐飛機返回。這一來二去,碳排放比坐飛機不知高出多少倍。

有媒體爆出她言行不一的照片,在火車上用餐的她,用的是一次性紙杯,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沙拉盒。

一個倡導環保的人,自身的行為處處與環保本身違背,這和那些倡導營養主義,研究出來的東西卻有害人體健康的偽專家們如出一轍。

如普京所說:“環保不是作秀,借孩子滿足自己的利益更應該被譴責。”營養也不是作秀,炒作概念謀取私利的行為也應該被譴責。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03
食物的官方定義是這樣的:食物是指能夠滿足機體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並能延續正常壽命的物質。對人體而言,能夠滿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動需求並利於壽命延長的物質稱之為食物。

這個定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選擇食物時要避開以下幾個坑:

不吃你曾祖母都不認為是食物的東西,警惕超市食品貨架上,那些標明瞭食品許可證標誌的食品。真正的食物不需要標誌,普通人一看便知。

不吃不會腐敗變質的東西,食物都有保存期限,如果一袋麻花的包裝袋上標明保質期八個月,它本身就需要防腐劑來保證它的保質期,知道真相的你還敢吃嗎?

避開所含成分有如下情況的食物:不熟悉;發音拗口;數額超過5;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簡而言之,奇怪的,少有人吃的食品離它們遠一點!

除非萬不得已,儘量別進超市,超市80~90%的加工類食品都屬於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真正的食物在田間地頭,在大自然的氣息與土壤裡孕育著,超市貨架上的食品能嚴格意義上成為食品的並不多,如果真的要去超市選擇食品,可以去生鮮區看看。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04
知道了如何選擇真正的食物,這只是告別食品工業的第一步,要真正和食物成為好朋友,你還需要知道均衡膳食,果蔬為主,肉類為輔。

很多人無肉不歡,很少吃蔬菜,或者根本不吃蔬菜,這樣身體攝入的膳食纖維不足,會引發三高疾病。選擇肉類時要因人而異,要多吃白肉,少吃紅肉,這才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飲食方式。

豬肉、牛肉、羊肉和狗肉,它們有很高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過多食用會導致肥胖;雞肉、鴨肉、魚蝦等,優質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營養成分容易被人體吸收。

我們可以把肉當成節日特供,平時還是要以果蔬為主。不少果蔬,含水量高達90%,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及纖維素等營養元素的含量比較高,容易被人體吸收。

城市裡人們想吃到新鮮的蔬菜,也可以利用水培技術種植,果蔬是我們每日餐盤上必不可少的一環。

吃肉這件事情上,也許有人一輩子都不會改變,肥胖之所以揮之不去,就是因為抱持吃飽了再減肥的人不再少數。

把食物的選擇權從專家手裡奪回來,如同環保,怕的就是光知道,不行動。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05
有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和情緒是可以影響飲食習慣的,心情不好時吃甜食,這是人們的一種說法。

保持良好的就餐習慣和心情,愉快進食,能使我們的身心更健康。在這方面,法國人是我們的表率。

法國人並不按營養專家的建議飲食,他們的飲食在美國人看來並不健康,然而事實是,法國人更長壽。這種現象被稱為“法國悖論”。

法國人的吃飯時間固定,吃飯不僅是吃,而且是大家一起分享美味的儀式,快樂而莊重。法國傳統上菜是有順序的,先是開胃菜,接著是頭盤,接著是主菜,接下來還有奶酪,沙拉,甜點。

法國人用餐速度很慢,每一種菜都只吃一點。從人類社會開始盤坐在一起吃飯時,飲食就不僅僅是簡單的吃飯,它被賦予人際關係、飲食文化等更多深意。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06
邁克爾.波倫寫的《為食物辯護》這本書,它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如何與食物成為朋友。我們最終吃進肚子裡的每一口飯菜,都會長成我們的血和肉。


與食物共生,在日常生活中好好與食物融入,好好體會每一種食物背後,都是生命的饋贈,大自然的恩典。

吃飯的時候可以慢一點,再慢一點,就像做飯的過程一樣。

別做食品工業的傀儡、營養主義的信徒!做食物的好基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