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先生曾被称"当代草圣",他的书法到底如何?应怎样欣赏?

馨泉丁毅书法工作室


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书评:"林散之没有掺入其他因素,进入了书法最高殿堂。″林散之认为,学草书要"以楷入草″。要"先刚后柔″,要"中锋用笔″。他的草书有极高艺术价值。

启功、赵朴初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墨法学王铎、黄宾虹,书法创作时,强调枯润浓淡变化。一笔写数字,墨要尽时,仍以枯笔力行,笔画出现丝丝飞白,飘飘渺渺。枯润浓淡的变化使其书法作品有节奏变化,空间变化,尤显其意韵高远。

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是林散之草书作品中之精品。(见下图)。

此作品用笔有"涩″味,"涩″是运笔效果,沈尹默说:"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于不向前推进,不过要紧而快地战行。"战″字仍当作战斗解释,战斗的行动是审慎地用力推进,而不是无阻碍的。″

林散之《李白草书歌行》,瘦硬有力,刚强和柔和互为补充。象音乐一样抑扬顿挫,有起有伏。十分和谐。豪迈奔放,犹如腾云驾雾一般。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草书《李白草书歌行》为林散之书。











神韵轩书法


我也来谈谈,林老的草书在当时来说水平很高,但是,与今天的书坛相比较,“草圣”名号,有点名不符实,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草书具有观赏性。草书的观赏性很强👍,随心而动,以情写之,最大化的发挥作者内心情感,这样的草书观赏性就很强,别有一番滋味。而林老的草书有些结构松散,情感表达不够,所以,林老的草书观赏性很一般。

二,草书具有灵动态。草书的灵动张扬,是其他书体所不及的,线条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草书的灵动态。随意,随心,使草书的灵动态沉然纸上。而林老的草书作品里虽然很随心,但是没有灵动态,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左右呼应,上下呼应,处理的很一般。

三,草书具有层次性。草书是很复杂的书体,那么它的层次性如何来表现呢?应该从线条的粗细,长短,正斜,逆顺等方面来表现,比如,前一个字大,后一个字应该小,前一个字长,后一个字短,这样才可以表现出草书的丰富多彩的线条层次感,也就是草书层次性。而林老的作品里层次感很一般。

总之,林老被称为“草圣”是不太合适。


飞翔的企鹅蛋


说句实话,我对林老的草书,并不欣赏。虽然他被倭寇称为现代草圣,那也不代表中国人民认同。草书,你书写时,必须站着写,悬腕悬肘\b,才会显得灵动,才有草书之神韵。但你看林老之草书,他在枕腕书写,在描。所以缺乏书法的灵动秀美,天真自然。他的字,软弱无力,结体松散,被过誉了。请看林老第一幅所谓精品,辞字万字属胡写,漏了啼字。第二幅精品,采字药字云字属胡写。抄你都抄错,不足为师,更何谈圣?(我随选两幅诗和字,对比一下。请注意,我从不会抄别人诗词,一幅字,最多蘸两次墨!但我就是在写字,从不敢称自己写的是书法。😝😝😝)






鉴水渔翁


第一次看到林散之的草书是在七几年的时候,给人的印象非常深。林散之在草书方面的造诣非常高,大多评论也都是赞誉有加。他的草书用笔很老辣,给人感觉是无拘无束,有超凡脱俗的境界。他写的字结体多变,很显韵味,特别是他的枯笔,运用非常到位,就目前来说,一般人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水平。





云壑听泉


林散之先生有一首诗很出名:

拍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便残休。

心犹未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这首诗极为坦荡地承认了一位书法艺术家对名望的刻骨铭心的追求。

可是林散之先生生不逢时,他的一生,战乱、苦难、运动等等都赶上了,等到他终于得到社会对他的书法艺术认可的时候,林散之先生已经老了,等到他朝思暮想的中国书法复兴热潮终于涌来的时候,老先生却溘然长逝了。

在他身故之后,的确曾被多家媒体以“草圣”之名进行过报道。林先生的草书艺术水平果真能够达到与怀素张旭一较高下的水平了吗?

我看不见得。

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书法艺术也在悄然复苏,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林先生的书法,从其审美观到书法形式等等都对国内书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这么说,林先生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但是把林先生的书法造诣放到中国书法史上去考量,我觉得较之于怀素、张旭,甚至徐渭、王铎、黄庭坚等等,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表现在林先生的书法作品上,我个人觉得林先生草书的优点是,青烟古寺,意境悠远,书卷气浓郁,沁人心脾,法度森严,不胡来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笔法单一、无力,作品缺乏气势。

我无意否认林先生对中国书法发展的贡献,更无意对已故的书法大家指手画脚,单单对“草圣”这个头衔表示一点看法,我想林先生如在世的话,他也不会答应!


永书101




海峰9736


总的来看,林散之被冠以草圣是极不适当的,现在的话叫过度营销,散翁作品甚至放在一堆民国人书法里,都不显得有厚度,只是在清末民国碑学盛行氛围里表现出的一股清流而已,林散之当属画家字,宿墨羊毫,中锋萧散,他自己说超过祝枝山,应该只是说自己写得比祝枝山清婉,要讲纵横捭阖、颠倒疏狂,则散翁全然不入序列,百年之内学之者,如王冬龄等,尽染其病,何也?过熟则不振,且在书史长河里,离那条标杆性大书法家传承的轨迹线有些距离,而且还挺远。所以话说,在毛泽东时代,郭沫若会向毛推荐费新我而不是林散之,并不外行。


吴明君


林散之,诗人书法家画家,其笔墨变化灵动,虚实浓淡干枯飞白的墨象看似无意中的,却在法度中游走,有包涵其内在的学识和学养,令人钦佩[祈祷][祈祷][祈祷]





王一安工笔老虎


林散之(1898~1989年),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当代草圣"之誉。

林散之出身书香世家,他天资聪颖,三岁就能写写画画,五、六岁开始了书法学习。先后拜张青甫学画,师范培开学习书法,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后去上海拜书画大师黄宾虹为师,打开了通向书画艺术殿堂之门。在老师"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下,林散之用八个月,历经九省,行程一万六千余里,观摩历代刻石书法,胸襟与眼界大开,为他的诗书画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素材。林老成名很晚,在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他在"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进行的"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的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高度评价,书法才被人们所识。这一年林散之已经75岁高龄了。1984年5月,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访华团团长日本书坛巨臂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从此,林散之"当代草圣"之誉传颂四方。林散之是我国现代少有的书法大师,他的名字和他书法永载史册。


田园106341609


林老的仙体豈是你们凡夫俗子所识,哪么多前辈大师们都推崇,难道说对林老的书法认知不如你们,不要再发表令人发笑的言论妄评林老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