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不了城市裡快節奏的生活,也融入不了農村,應該怎麼辦?

用戶825277322355


融不進城市,回不去農村,怎麼辦?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每天上班都有難處,只有克服困難,才是出路。

第一,城市生活的確艱難。城市青年早晨上班,有的一手拿著捲心菜饃饃,邊吃邊急匆匆趕車,有的騎共享單車加緊趕路,氣氛特別緊張。月底都是月光族,刷信用卡花錢年青人具有普遍性,還要交房租,換工作崗位等都比較艱難的前行。到了年底回老家,還要花很多錢,但沒有儲蓄,為父母不好交代,親戚朋友不好見面,多麼艱難啊。

第二,農村雖然好,難處也不少。一是上學打工在外地闖蕩幾年,在農村人眼裡肯定是有錢啦,用欣賞奪目的眼光看待你,其實自己心裡有一本帳,不敢為親戚朋友說打工的,經歷而已。二是留在農村創業沒有資金,親自下地頭幹活,又怕鄰居笑話,門不敢出,人不敢見,真是困難重重。

綜上所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一定要挺起腰桿,迎著困難上,擼起袖子加油幹,不能鬆懈,才是唯一的出路。


南涼遇運


你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你肯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其實我和你是有同感的,我也出生農村,從小與大自然為伴,讀書之餘,就是玩耍,很少做農活。學生時代的任務就是讀書,父母也從來沒有要求幫忙幹農活,雖然我學習成績不錯,但是對農活一竅不通,因為受學校教育也沒有打牌賭博等不良嗜好。

大學畢業後到深圳工作也是覺得很不適應城市裡的快節奏,看到街道上滿滿的人群和擁堵的車輛我都感覺很累,深圳堵車十分嚴重,有一次放假,中午我下班坐公交回家遇上堵車,半個小時的車程,我坐了十個小時而且還沒有位置,後來坐到地上睡了一覺,後來我想,如果我早點下車走路都到了。還有上班受約束的感覺讓人很不爽,其實農村人是非常的自由的,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是吧!

工作幾年,深圳房價坐直升機一樣上漲,工資的漲速遠遠低於房價。

結婚生小孩後還是回到了家鄉,但是回到農村也覺得挺陌生的,雖然兒時是在這裡,但是我自從小學就跟著爸爸在縣裡讀書了!農村也只是放假回來的!所以村裡的人多人我都不認識了。農村裡的人勞作閒時就會聚在一起打牌,或者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我感覺我和他們也不是一類人。我這個人不打牌不賭博,也不扯是非。

所以我也有和題主同樣的感覺.其實我有同學也是返鄉大學生,自己創業也做得風生水起的,所以我也想回家創業,但是目前還沒有頭緒。


農村芳哥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之前跟你有一樣的體會,在城市生活節奏確實快,感覺快的讓人喘不過氣來,以致後來開始討厭城市,又想回農村生活,農村是安逸了,可是沒有什麼能做的,安逸的讓人無聊,真是讓人頭疼的事。不過到後來我又慢慢豁然了,我想有以下幾點讓你覺得無法融入城市和農村。

1、在城市裡沒有熟悉的身影和麵孔,周圍都是一群陌生人,沒有那種親切感,造成心裡不舒服。

2、一方面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壓的讓人喘不過氣,一天就吃飯睡覺工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無心欣賞城市的美景,還要擔心每月的房租,哪有時間偷懶,還有車貸房貸,壓的你想逃離這座城市。


3、回到農村是挺清閒,但是又能怎麼樣呢?自己又不喜歡幹農活,又不想天天閒著,而且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

4、有可能自尊心在作怪,出來混那麼久了,既然城市裡待不下去了,自己又沒混出個人樣,到農村又怕別人笑話,融不進農村的圈子裡,真的很無奈。

城市和農村都融入不了,難道隱居山林不成,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條件是得自給自足,得保障自己的生活起居,所有年輕人啊,還得一步一個腳印,不驕不躁,腳踏實地的來,要敢於面對,不躲避不逃避,更不要墮落,要改變自己適應當前的環境,而不是改變環境,祝你成功!



酒中影石中花


你好,我我以我的切身體會來回答你的問題,我對城市的理解,就是外出打工的切身經歷,和對事物的瞭解,我去過北京、天津、石家莊等等,給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生活節奏快,生活豐富,還有就是貧富差距,這一系列的問題,使我身處城市覺得是那麼陌生。

記得有一年,那時正在北京工地上幹活,有人打電話說老家那邊的工錢要結了,因為麥收以後,出門打工的錢沒有結清,因為小包工頭賠錢了,沒有了墊付的能力,也是不想付我們工錢,導致我只有尋求法律幫助,因為找律師討薪還要收費,本來就沒有掙到錢,就更不想出了,所以有人提議去找勞動局,因為勞動仲裁需要時間,於是我們就去北京幹活來了。

於是我們就請了假,去老家那邊領錢去了,領錢的過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好歹也拿到了錢,拿錢以後就把錢放到家裡,就在家呆了一天,因為工期緊張,所以第二天早上就回去了,等到了北京天就黑了,去的地方也不熟悉,因為幹工地,幹一座就挪一個地方,所以在哪都不熟,就不知道怎麼走了,那時看著高樓大廈,一扇扇明亮窗戶,眼裡莫名的流下眼淚,那時深感城市是那麼陌生、冷酷,一點都不屬於我,我都沒有勇氣說:有一天我要在這裡立足。才發現我融入不了城市,也駕馭不了他,這就是我對城市的理解。

我就在說一下對農村的瞭解吧,我在農村生活了30多年了,應該對農村太熟悉了吧,以前對農村的印象就是,淳樸、勤勞和忠厚,現在很難找到這種品質了,因為城市和農村的人口流動,使得農村形成了獨特的農村文化,各種攀比,各種慾望,使得農村人也變得冷漠了起來,不樣以前那樣簡單、單調的品質了。也沒以前人們那麼愛勞動了,我總的感覺現在的城市和農村,沒那麼大的區別啦。畢竟現在大部分都是城鎮化了嗎。

這就是我對城市和農村的看法,其實融入城市或融不了城市,我覺得沒什麼,關鍵是我們的心態,只要我們對生活有信心,在哪裡都會活的精彩。這就是我自己的認識,希望能幫到你。





a農村小超哥


很能理解你的這種感覺,因為我跟你是一樣的人。

之前年齡小或許沒有感覺,等到30歲這種感覺突然讓自己覺的很尷尬。

正常生活在城市裡,確有融入不到這裡面。沒有鄰里鄰居的那種感覺,也不太願意跟身邊的人深交,總感覺有隔閡,隔著一種說不出的東西,生活的快節奏又讓我好煩。

逢年過節回到生養我的農村,感覺農村的日子很安逸,但是又很不願意跟土著們過多交流感情。總感覺他們在嘲笑自己。

慢慢的朋友少了。日子越過越獨了。

也許活在當下社會這樣的環境下,才造就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尷尬。但是我們都要輕裝上陣,過好當下。勇敢前行!




莞漂老記


和你一樣經歷過這種糾結。

當時,覺得自己讀過書,不適合與農村的各種大爺們打交道,也特別不喜歡大嬸們東家長西家短。

來到城市後,一無所有的自己,只能不斷加班打拼,忍著老闆的責備和批評,感覺自己都要被他們榨乾了,家裡的爸媽和親戚只知道城市裡賺錢了,錢來的可容易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每分錢是怎麼賺的。

就這樣一天天嚮往著農村的田園,又離不開城市的高收入,終於熬過了那個年齡,現在奮鬥出頭了,就好多了。

我覺得我們從農村走出來的,挺好,可以做農村和城市搭接者,城鄉結合應該有更好的出路給農民,也給城裡人,讓城裡人也能隨時到農村洩壓,也讓農村人可以在城市獲得穩定收入的增長,希望那時,人們錢包是鼓得,精神的輕鬆的。

加油,日子會越來越好的,永遠別放棄掙扎。


肥皂劇老喵


記得那年大學畢業之後,我就去找工作上班了,可是對於我們學生來說,這種上班早九晚五的生活我們根本無法馬上適應。我也有過彷徨期,我也迷茫墮落過,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我無法適應,後來我回農村老家了。

等我回了家才發現我已經融入不了農村生活了,要幹活幹不了,這麼大個人總不能在家啃老啊!最後發現在家待著比到外面上班更老火,所以最後實在沒辦法我還是出去上班。

慢慢的心態好了,學會適應環境與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了,我們總不能讓生活來適應我們,只有我們去適應生活。





生中的點點滴滴


我能說的不好聽一點嗎?這樣的情況屬於半吊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有後盾,當然這個後盾有牢固薄弱之分,相應的就有了輕重之別,說通俗一點就是沒到逼不得已的時候,所以總是沉不下心,這種現象總結總結在一類人身上特別明顯,就是農村經濟條件好點的家庭考出去的“大學生”。

先說原因吧,知道了原因再想辦法改,第一我們說社會環境,都說一個時代一類人一點不錯,這麼普遍的現象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造成的,生活的大背景就是有如此的力量。第二我們說父母,農村八零後的父母有幾個有文化,有幾個沒捱過餓,所以他們有了孩子後總是儘可能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沒文化又因此吃過虧的對知識就格外信奉,“這個在學校沒學?”“這個你老師沒教?”“這個書上沒有?”……上學的時候信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進入社會才明白書裡沒有經驗,書裡沒有閱歷,所以第三我們說自己,在社會的洗禮後是浮著還是沉下,這個全憑個人,有的人把後盾做助力,有的人把後盾當“後路”,一個選擇就決定了一生!

其實這個怎麼辦本不該有別人說,既然自己知道這樣,就該找原因去改,第一步想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想適合在農村發展,還是城市前途更好,第三步做決定,這條對有些人來說是最主要的,別問為什麼要單獨算做一條?很多人就是卡這兒,第四步制定計劃,要沒有任何其他助力的計劃,就單純的自己能做到什麼樣,把助力當錦上添花,或是以後的雪中送炭,最後一步一個字“拼”。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相信自己,咱們有知識,有頭腦,也有力氣,好好幹一定行,在城市混好了可以衣錦還鄉,在農村混好了咱就是楷模示範!


冰糖櫻桃果


一、融不進的城市,回不了的家鄉 ,背後卻是無奈

如何應對融入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心中有家,在哪裡都是溫暖的 ,作為現在社會壓力比較大年輕人 ,需要給自己有個清晰的目標 ,正確的定位 ,讓自己儘快地融入城市這種快節奏的生活 ,等你有一定的實力融入了城市 , 你就不會再去在意回不回家鄉了。

我們深處在社會大發展的洪流中,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稍有差池,就會被沖走,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一邊觀望著日新月異的世界,一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輾轉反側,融不了的城市,回不去的老家,未來何去何從。

二、脆弱的自尊心

1.好面子。面子是個好東西,用得風生水起,用得不好四處碰壁。

2.賺不到錢。年輕人出門打工,總希望混的出人頭地,開豪車,穿名牌,大包小包提回家,沒有個十萬八萬回家幹嘛?讓父母失望,被街坊四鄰笑話。

3.怕對比。我們總說差不多就行了,總有人比我們混得差,至少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最致命,所以城市進不去,家裡回不來。

三、社會怪圈論

怎麼解釋社會怪圈論?我總結的就是普遍存在的東西,無知成了真理,假的可以亂真,正能量的東西被曲解,貪汙腐敗成了風氣,男性化妝塗口紅,對不起謝謝成了奢侈品,都屬於怪圈。年輕人身在社會,近墨者黑,在這樣的怪圈無法自拔,深陷其中。

扭曲的價值觀

四、扭曲的價值觀

1、不撞南牆心不死。網絡有句流行的話,南牆我不撞了,你我不愛了,倒不如見一個愛一個。現在年輕人的想法是什麼,賺錢,賺錢,賺錢,一切向錢看,一切像厚看,無論頭破血流,還是路過家門十年不進。總要出人頭地。

2、沒有正確的導向。對年輕人講,什麼才是正確的導向。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不投機,不取巧,成功了不驕傲,失敗了敢於面對,不躲避,不墮落。現實中,很多朋友遇到這樣的問題,要麼是喝得大醉,要麼是消極面對,久而久之,價值觀就會扭曲。

3、悶不作聲不交流。年輕人,特別是90後甚至00後,個性要強,不喜交流,混得好也罷,差也行,和社會脫軌,脫節,搞得不上不下,遊走於城市和農村的邊緣。

五、城市機會多、生活配套好

現在城市裡有很好的配套、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可以實現夢想的機會。因此,生活在城市裡,對生活質量有很多保證,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到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六、回不去的老家

很多年輕人的老家都是農村,或者小城市裡。在農村和小城市裡,生活質量得不到保證,例如,可能想買什麼、吃什麼都不是很方便,更不提交通和便捷了。

而且找工作也不好找,因為農村除了農活,就是家務活,而農活和家務活畢竟有限。

同時,農村裡相關的配套有限,無法實現人生的很多理想。

七、現行的生活和制度影響

很多年輕人在很小的時候,就來城市裡上學或者打工,他們早已習慣了城市裡的生活。慢慢的忘記,或者從未接觸過農活,對家裡的農具等等都不熟悉。甚至一年四季,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都不知道。回到農村該如何生活?

但現行的制度又有著很多制約,特別是最近這些年,房價飛漲、城市限購、限落戶,暫且不說年輕人的錢包夠不夠,就房價和限購就斷了很多年輕人想落戶城市的夢想。

在城市裡的沒有戶口,小孩就沒法讀書,生活、醫保等等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影響。

這樣,由於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差別,再加上現行的社會制度,造成年輕人融不進的城市、回不了農村,也就變得很正常了。

一拒一送,這讓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哪方能立足,何處可安家?毫無疑問,這一波人群在城市似乎立不下足,而老家已無家!

再說老家,說實話,我就是一個‘鄉下人’現在農村不比以前了,年輕人都去城市裡發展,拼搏去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在照顧小孩的,有的村甚至成了鬼村,一切都已經變了,沒有了兒時的玩伴,沒有了同年人,除了過年,有時候放假回來,都看不到一個半個年輕人的身影,安靜的村落讓人生畏。回不去咯!






負重前行家為重


到底是真的融入不了,還是不想融入?用我媽媽說我的一句話就是:“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當自己處於這種情況時,別人是幫不了你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就拿一線城市的生活來說,從我踏入那裡開始,迄今為止已經4年了,其實我也不喜歡那裡的生活、工作方式,但我還是融入進去了。因為那裡有我需要的,那裡有需要我的地方,所以我接納了城市,這個城市也接納了我。

而農村,我之所以選擇離開,是因為我需要的農村給不了我,農村僅有的也無法滿足我,但這並不是說我就融入不了農村。我是個喜歡安逸的人,如果不是自身的經濟條件不允許我在農村享受生活,恐怕這輩子我都不想去城裡。

但事與願違,最終我去了城市,也算是融入到了那裡,雖然不喜歡那裡,但為了生活、為了生存,為了讓家人過的更好一些,我在努力。我自己也思考過,回農村後還能否適應那裡的生活,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不是我們融入不了農村,也不是我們融入不了城市,而是自己有著一個超越自己能力、不安分守己的心。

言盡於此,至於為何融入不了農村或城市,問題在於自己,別人沒辦法幫你,是你自己想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