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形意拳名家張烈老師談拳錄(摘抄)


孫氏形意拳名家張烈老師談拳錄(摘抄)

  1

  學是把別人的變為自己的,絕不是練。

  學多了有了自己的東西才有資格說參考別人的。

  故首先是學(都上學,為什麼有人是學者、科學家?則與個人要求有關)

  練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學。

  先要形似,不要神似形不似,那是魂不附身,寫像了則也是半仙之體了。

  習字可寫三遍,然後分析哪一筆對,哪一筆不對,該改哪一點,一定要找到根源,即會否定自己。

  習拳也是一樣的道理。

  2

  博採眾長,練到一定水平,即易發現別人之長處,如中國跤、拳擊中勾拳及力量訓練、體能訓練,廣泛吸收,不墨守陳規

  3

  練時想到用。有創造、有發揮、提高興趣。武是一種素質,也許一生都沒真正的用過,但並不遺憾。以這種精神和態度對待人生,無功利思想,素質能不提高嗎?

  4

  當換了老師:各行都有此現象,尤其是武術。換了老師,肯定是認為第二個優於前,則常把第一個說的一文不值,瞎教,誤了許多時間。即便真是這樣,這怨誰呢?你自己應當是有頭腦的,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選擇自己滿意的老師,學習中自己分析吸收正確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自己才能真正提高。世界各行都在發展,說明學生一定比老師強。人無完人,老師絕不是萬能的天下第一,但只要不是整天瞎編胡說的老師,按其所能或自己還沒達到,但能科學的使學生達到,這就是好老師。說真的,找好老師較容易,因可慕名,但找個好學生則太難了。

  5

  武術靠書、光盤傳播是不是可以的?不單武術,京劇、唱歌、樂器~~

  這和上學、上大學一樣,一班有眾多人,人各不同。

  難學難在不按部就班,總想抄近路。

  有了基礎再學則容易了,正如孫存周講,把拳練懂了,書上寫的也就懂了一樣。

  求仙思想要不得,學一句咒語即可,那是不可能的。

  6

  中國武術與外國的球不同,球最怕沒球迷看; 而中國武術是關著門練的,根本不讓人看。

  7

  打擊是動能。

  打擊和挺舉雖都是爆發力,但本質有區別。舉重是肌肉力量去克服地心引力對槓鈴產生的重力,是F=mg; 他做的功是扛槓鈴增加的勢能,是無氧運動。

  打擊效果是打擊時的即時速度,而最大質量不可能超過自身的質量,是如何發揮自己全部質量和如何得到最大的即時速度的問題。

  什麼是穿透?即速度沒有減速、停止的概念。是受阻使能量合二而一,就像子彈打入沙袋後可產生擺動幅度。

  8

  霍元甲那個時代,拳是在社會中用的,水滸108將,個個是吃武術飯的(林沖是教頭); 現在的武術一是要參與,二不是為奪標,而是強種強國,煥發民族精神。

  9

  我要求我的學生幹一切事情必須知道自己是怎麼輸的、怎麼贏的,決不可以用買彩票的心態去對待一切。幹什麼都碰碰運氣,決不可取。幹事兒都要盡心盡力,願望總是什麼都做到最好。

  10

  我寫武術的目的:我把孫先生傳下來的練習方法通過自己體會與分析介紹給愛好者。(我反對武迷一詞,愛好者每天真練,不像球迷只啦啦隊)若覺著對、有道理,經自己實踐後運用到自己練的武術中。同時我也想拋磚引玉,把真正更好更科學的方法引出來,使武術愛好者接觸的都是精華,大家努力給武術愛好者創造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11

  武不單是素質,是精神,而且是學習各種知識、以提高自己的紐帶。

  只有在正確規範的指導下練習、用功,才能進步,否則會偏離正道,越走越遠。

  諺訣可以給真懂的人提示講課內容,決不是學習的基礎。

  12

  形意拳都是零件,和體操一樣,有很大的練習創造性,不用加於套路。

  13

  為何練很久自感成效甚少?

  沒按部就班,不是一步步、一拳拳打出來的,而是求捷徑、看書、求教。

  其實沒正即想整,總想快到高水平,是求仙思想的結果,不是武術精神。

  14

  關於學和練:騎車、筷子,學不單每日三省吾身,而且要

抓住主幹,決不可將注意力放在枝葉上。你周圍的人,一定在努力一生或多年都成績平平,即是。學是為自己學,決不可裝樣子給家長給老師、給外人看。

  編者注:

  騎車和用筷子,是張烈老師在講練拳要求時經常用的比喻。一個六十歲的老人騎了幾十年車,不如雜技團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騎得精彩,因為老人騎車是為了代步,孩子騎車是為了表演,目的和要求不同。

  筷子人人每天用來吃飯,但真正按規矩用好筷子的人不多。他常說如果一個人右手會用筷子,就應該能教會自己左手用筷子,這裡指注意和總結的問題。

  15

  談打:與內在素質相關,體育界常有競賽型,比賽中超水平發揮,或稱某人俱何種天才,好打、善打,也在其中,練準比不練強(與本身相比)。有人似乎很在乎技擊,整天研究招數,其實應是反應、形成條件反射進入下意識。第二是速度,打擊要有效果,給出最大能量。三是注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能量是守恆的,則重視手、腳等打擊部位的抗擊打訓練,否則有能力也不敢打。但練抗擊打痛、累,人們不願。


孫氏形意拳名家張烈老師談拳錄(摘抄)


  16

  練拳不從拳本身研究,而是儒釋道、暗勁、化勁(內家拳一個內勁使人很難理解),這和道士練丹沒從化學去研究一樣(不從肌肉、骨骼、關節去研究,而是從氣、丹田,“小腹如石”是腹肌,裡邊是腸子,若是硬的是不是長了東西?)

  教的也是,站、拉架子、拆手,其實是與經濟掛鉤,賣豆腐,編的越多則壞越多,拆手、用法,把武看成一種中藥的成方一樣,知道了即靈,這是不可能的。

  17

  老師首先是對其專業技能愛好,有心得、有見解,希望有人接續他完成他沒完成的事,決不是為了一點點錢。現在是市場經濟,但不能什麼都是市場,用經濟槓桿可以撥動經濟,但不可能都撥動,如文學、武術。若只用經濟絕出不來紅樓夢。

  18

  關於失傳:有句話是——存在的東西一定有它的道理。可能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涵蓋面太廣了,所以恐龍滅絕了。

  有些民族堅持性強,如日本西裝與和服,蘇格蘭男人的裙子。不太清楚芭蕾舞也算堅持性強,總是按自己延續。但不適應的東西總會被淘汰,人為的挽救不一定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身邊的東西也總是有的興起有的衰落。牛仔褲50年代被稱為流氓褲,當今退休老婆兒也有不少穿牛仔褲的,且看著也順眼。

  19

  我認為武術是中華民族的魂,每個人都該愛。用武術的魂即中華魂深入各個領域,使國家強盛起來,其作用絕非簡單的武術市場狀況,即爭取觀眾;而是每個中國人,徒手打勝並不能強國,而武魂進入各領域才能真正使國強起來。

  20

  意:所謂意是應理解為用心去作,與音樂演奏家、畫家一樣。只要是家,即用心去做,這樣才能產生神韻。武也是一樣,要除掉匠氣則要用心去練,要有思想。

  有一種人追求幻想,不費力把人打出去且不傷人,其目的是不傷人且叫人服,還有希望不碰到人就能有威力,要練輕功,像電影中一跳就上房,為什麼不想想世界跳高紀錄呢?

  21

  任何體育運動項目都會對人產生傷害,造成傷痛,只有中國的傳統武術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傷害——不單健身防身,而且可以健心,即武術精神。

  22

  練拳:每打一拳都要想打死前邊的敵人。這種心態對力度、整、神態自然達到最佳。正如練習射箭、射擊都要對著靶子練,對著天空練絕對沒用。而現在練武術注重表演,練時失去了意識,已經偏離了傳統武術。

  現在有很多人把練和實戰分開看,這是錯誤的。老輩人練中即實戰,而且都是自己練,不像拳擊一樣有陪練。

  拳的基礎部分一定要標準、規範,以利於傳承和不變味兒。武術是“術”,絕不能把這瑰寶降格為熟練的“工”。大學畢業只是有了自學的基礎,讓人具備了應對社會各種需求的能力,練拳也一樣。

  23

  什麼是整?齊達內告別足球那場比賽,輕輕用頭一點,對方應聲倒地,這就是整。當時他若是飛身衝頂,那後果不堪想像。

  24

  看老拳書,打,不打; 不打,打; 打打

  練懂了就會明白:打,不打——是虛晃一下,一種假的進攻; 不打、打——是突然襲擊,看著沒想打,但突然打了; 打打——是要連續進攻,取得優勢後絕不是打一下就完了

  25

  永恆的瀟灑:習武從簡到繁,從外形的模仿到有體會、有感覺、有自我提高的興奮~~從這之中體會到是要用心地、持之以恆的去練才能得到的,是去做而不是說,更不是空想。武對自己有心理、思想的修煉,是唯物的,對一切事情以這種方式去做,對於那些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唯心東西自然不屑一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