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蘭姓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蘭姓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中華姓氏之——蘭姓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

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一株蘭草,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諡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史稱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淵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採於蘭邑(今山東棗莊),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淵源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淵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淵源六

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遷徙分佈


中華姓氏之——蘭姓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

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蘭氏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前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時期有涪州人蘭沖虛。證明在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氏人活動的身影。蘭氏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

宋、元之際,蘭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佈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處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氏繁衍得較為興盛。

明朝初期,山西蘭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滿清軍隊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

清朝初期,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氏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氏飄洋過海,或遷居臺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為多,這三省蘭氏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族人口的57%。

姓氏名人

蘭夏禮:蘭欽子,南朝梁將領。侯景之亂時,叛軍至歷陽,其率部長途奔襲景軍,戰敗而死。

蘭沖虛:涪州(今重慶涪陵)人,唐代道士。

蘭宗周:唐代地理學家,著有《水氣略》。

蘭以權:字世衡,湖廣襄陽人,明初官吏。

蘭國徵:陝西人,明代官吏。潔身自好,不受生徒饋贈。

蘭茂:字廷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雲南嵩陽人,明代學者、醫藥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