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怎樣才能把握鄉村創業的機會

如何把握鄉村創業機會?

傳統農業的侷限性越大,突破這種侷限性的微小努力越有可能獲得新價值,而鄉村產業的形成,就需要從這樣的點點滴滴突破開始,才能不斷通過傳統農業衍生出農村新業態。

不管是什麼創業,從本質上看,都是創業者通過把握創業機會,實施創業行為,取得創業績效的過程。農民在鄉村有許多創業機會,因為傳統農業的侷限性越大,突破這種侷限性的微小努力越有可能獲得新價值,而鄉村產業的形成,就需要從這樣的點點滴滴突破開始,才能不斷通過傳統農業衍生出農村新業態。

那麼,作為鄉村創業主體的農民,如何把握創業機會?去哪裡獲得創業機會呢?從我的調研觀察來看,鄉村創業機會的把握可以有三種方法:

一、 市場失衡中存在的鄉村創業機會

我的家鄉江西吉安,是典型的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地方,近年有人發現,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春節回到家鄉,年後再出去時總要帶著家裡的家燒、米酒、米呈(一種客家人的小食品)出門,把家鄉的味道帶向遠方。這些年,有在家的農民發現了這其中市場失衡的機會,建起了家庭作坊,開始生產家燒、米酒、米呈等傳統食品,滿足那些從家鄉走出去的城裡人的需求,獲得可觀的農業新收益。

在這裡我們看到,由於農產品市場的多樣性,即便在一個市場中(如糧食市場)存在供過於求的情況,在另一個相關市場中(比如家燒、米酒、米呈),卻存在巨大的供不應求的市場失衡機會。把握這種機會開創種糧之外的新事業,就有可能獲得鄉村創業的收益。在互聯網、物流快遞體系不斷完善的今天,正好成為鄉村創業的難得機會,許多農民就是瞄準這樣的機會成為鄉村創業的實踐者並使自己生活得到改善的。

二、 憑藉靈敏的感知建構的鄉村創業機會

江蘇沭陽是全國著名的花卉基地,種植花卉苗木是這裡農民的傳統產業。有一戶農戶不像其他農戶那樣去種這裡非常普遍的花卉苗木,而是仍然種著蘇北傳統農業常規的小麥,但卻將小麥收割後連著麥稈一起曬乾,然後將麥穗紮成一束一束,做成插花材料,通過電商賣出去,據說一畝地的麥穗可以買到五六萬元,這是數十倍於種麥子的收益。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鄉村創業機會可以通過人與環境的互動建構出來,能否建構創業機會,取決於人們對環境的感知、理解和闡釋。將麥穗當花賣,以此推進的創業活動,體現了行動者對環境的高度感知和理解能力。如今的中國農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村莊正在一步一步從封閉走向開放,類似環境變動因素的層出不窮,為農民建構鄉村創業機會提供了沃土。

三、 憑藉網絡結構異質性生成的鄉村創業機會

我在廣西賓陽調研時發現,一位張姓村民年輕時在編織廠打工,學得一手過硬的編織各種花籃的好手藝。後來有在廣州打工的村裡人,偶然瞭解到廣交會,發現各種花籃在廣交會上有極好的銷路,於是通過社會網絡關係,架起了家鄉編織的手工產品與廣州及國際市場的橋樑。就這樣,許多從村裡出來在不同區域城市務工的鄉民,通過自己構建起來的新生社會關係網絡,圍繞著花籃編織這樣的產業,把產業鏈從線性拓展到網狀。現在,賓陽人將生長在河邊的水葫蘆這種再普通不過的野生植物,當作編織花籃的原材料,將編織的花籃通過廣交會,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個產業也成為賓陽推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支柱產業。

我們知道,社會關係網絡裡蘊藏著豐富的創業資源,在一定空間範圍內,如果創業活動基於同質性資源進行,就很難尋找到創業機會;但如果社會成員的社會關係網絡具有高度異質性,使得創業機會也具有高度異質性,就為鄉村居民在同一時空條件下完成創業奠定了基礎,甚至不同的創業活動還會有互補的可能,這對鄉村創業是有力的促進。

中國鄉村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傳統鄉村落後、封閉的均衡正在被打破,處於變動當中的鄉村孕育著許許多多的創業機會。因此可以說,農民如果願意嘗試,都會獲得創業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真正是大有作為!

(作者為江蘇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