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前引

成化五年冬,延綏巡撫王銳急奏朝廷,以蒙古阿羅出部入居河套,威脅北部邊鎮為由,請朝廷增派大軍支援。

成化天子聞訊,即命巡撫宣府的右副都御使王越率軍前往延綏相機圍剿。兵到榆林的王越分兵三路,力戰韃靼多有斬獲,但在王越將要回師宣府時,延綏又重新告警。

鑑於阿羅出部擾邊不止,成化六年三月,皇帝又任命王越參贊軍務,與總兵官朱永一道往延綏備虜。

雖然明軍在王越的統籌下,佈置得當,於開荒川大破敵軍,阿羅出中流矢逃遁,可盤踞在河套的韃靼大軍並未傷筋動骨,依舊四出擄掠。

王越建議朝廷發大軍"搜套",驅逐盤踞在河套的韃靼部眾,如此可一勞永逸。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只是此時大明國內荊襄流民起義方興未艾,根本無力調遣大軍"搜套",此議只能暫且擱置。

到了成化八年,荊襄亂平,國內局勢稍安,成化天子不再等待,發八萬京營大軍征討韃靼,為了支持大軍收復河套,成化帝下了大決心,他詔令河南、山西諸府輸餉,不夠則預徵明年租賦。

可儘管如此,盤踞在河套的韃靼兵強馬壯,八萬京營協防各地尚且捉襟見肘,更遑論主動出擊進軍河套之地了。

成化九年九月,總督延綏軍務的王越趁韃靼大軍擄掠秦州、定西之機,抽調精銳騎兵,長途奔襲韃靼在河套的老巢,取得了紅鹽池大捷,損失慘重的韃靼人相顧痛哭,為此膽寒,渡河遠遁,不敢再居河套,大明的北方防線這才暫時安定下來。

從明朝中期開始,河套問題一直都是威脅北部邊鎮主要源頭所在。自成化時期明廷收復河套後,到了弘治時期復失,為此明廷圍繞河套的戰事不斷,直到隆慶和議,北疆才歸於平靜。

那麼明廷為何要屢屢對河套進行搜剿,河套一帶怎麼就演變成明蒙爭奪的焦點,其中的緣由何在?就此問題筆者與各位讀者略作探討。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河套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沿革

通常來說,河套的地理範疇位於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與和寧夏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黃河流經地區,因黃河流經此形成一個大彎區,故名"河套"。

在《明史》中也有關於河套的地理區劃: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經衛(榆林衛)南,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寧夏衛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又東入山西平虜衛界,地可二千里。

黃河三面環繞,使得這一地區土地肥沃,水草豐茂,可耕可牧,有諺語就曾讚道: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秦統一六國後,在趙國雲中郡的基礎上,又設九原郡,遷徙三萬戶至此,河套地區才迎來大開發。

到了漢朝,漢武帝擊敗匈奴,又在河套地區增置朔方郡、五原郡,河套開始成為中原王朝屯田、養馬、防禦和進攻匈奴的橋頭堡。

也正是秦漢時期的移民開發,河套地區人口才稠密起來,農業也快速發展。《後漢書》中就曾如此描繪:沃野千里,谷稼殷積,又有龜茲鹽池,以為民利。水草豐美,土宜產牧,牛馬銜尾,群羊塞道。

但漢末之際天下大亂,匈奴、鮮卑、羌等族相繼入駐河套放牧,中原王朝對河套的開發暫時中斷,之後南北朝時期雖有小規模恢復,但一直到隋唐之際,河套才迎來第二次大規模開發。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隋代在前代的基礎上,於河套地區設立靈州、鹽州、夏州、豐州、勝州等州城,為了鞏固邊防,隋廷立天德軍、振武軍、單于大都護府,安北大都護府,強大的武備令突厥人不敢南下牧馬,為朔方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河套地區又重新得以開發興旺。

唐朝建立後,繼續對河套地區開發,既大規模屯田,又設官營的養馬監牧,繁盛畜牧業,有力保障了北部疆域的穩定。

只是唐代以降,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遷移,西北部的戰略地位下降,中原王朝對河套之地的關注度也逐漸降低,等明朝建立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明初的北部邊防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防備蒙古捲土重來,在北部邊疆部署重兵防禦,自東而西起建立了以遼東、大寧、開平、興和、東勝為中心,加之西北的寧夏衛、蘭州衛、涼州衛、甘肅衛等衛所的萬里防線。史稱:"山川聯絡,列鎮屯兵,帶甲四十萬。"

尤其東勝衛是直接控制河套地區的主要衛所。

東勝衛北倚陰山,南臨黃河晉陝狹谷,西與鄂爾多斯隔河相望,是出入河套東北角的要衝地段。它東聯開平、大寧,西聯賀蘭山、甘肅,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如此以來整條北部防衛體系在東抵禦兀良哈,在中部防備瓦刺,在西則於韃靼相抗,這就使得大明北部的邊防東西呼應,面面俱到,保證了國防安全。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同時為了安定北疆,確保皇族牢牢掌握軍權,在這些防禦體系之上,朱元璋又設置塞王邊防政策。

朱元璋封肅王於甘州,慶王於寧夏,代王於大同,谷王於宣府,寧王於大寧,遼王於廣寧,燕王於北平,如此一來"凡有不廷,命諸王討之",邊關安定,三十餘年胡馬不敢南下。

但儘管朱元璋很滿意自己精心設計的北部邊防策略,可朱元璋去世不久,靖難之役的爆發,讓這個防禦體系出現大的變動。

大寧都司諸衛所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內遷保定,東勝諸衛也相繼內遷,北部兩個重要的都司衛所撤回內地,使得原本遙相呼應的防禦體系出現兩個大的缺口,進而引起連鎖反應,扼守蒙古高原的開平衛孤立無援,後來也不得不內撤,如此一來,北部防線退回長城一帶,河套地區也因此空虛,吸引草原各部垂涎,紛紛南下,極大威脅明廷北部安全,此地也演變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戰略地位激增。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明廷為何內遷北部衛所

明成祖朱棣將大寧、東勝內遷,造成長城以北數百里出現真空,以至於北部防線也不得不做出調整,永樂以後,大明的北方防線呈現逐步內縮的趨勢,等到土木之變,邊防危機嚴重,北邊險要之地盡失,河套的得失開始成為影響北方邊鎮穩定與否的重要因素。

那麼明成祖為何主動放棄大寧、東勝險要之地?難道真是傳言所說的,明成祖為了酬謝朵顏三衛襄助靖難之功,才棄守大寧,造成了之後的連鎖反應?

作為一代大帝,傑出的政治、軍事家,明成祖的當然不會如此短視,將戰略要地拱手讓人。據賈敬顏教授在《明成祖割地兀良哈考辯》一文中考證,朵顏三衛雖有可能參與靖難之役,但明成祖酬功兀良哈卻是無稽之談,這裡筆者不再一一引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細查閱此文。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那麼既然不是明成祖酬功兀良哈,那麼為什麼放棄了大寧,並在之後又放棄了東勝?

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軍糧供給困難造成的。

終明之世,大明王朝一直是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方的氣候要比前代惡劣不少,這就嚴重影響了北方邊鎮的農業產出。

洪武二十年時大寧守將還曾言大寧一地儲糧足夠邊用,可洪武二十二年開始糧食就開始不足,東勝衛也是差不多情形,單一的屯田支撐不了邊關數以萬計的人馬日常消耗,必須由內地供給支援。

衣食供給耗費的人力物力可是相當巨大,而且大寧軍民在靖難之戰中是朱棣依靠的主要力量,戰後消耗嚴重,軍屯嚴重破壞,想要恢復到洪武舊況,其財政壓力自然更加令明政府難以承受。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隨著北平由軍事重鎮升格成為大明新首都,龐大的糧食消耗又使得大寧衛的重複舊觀一拖再拖,最終只能回遷內地。

還有一點,明成祖將北平定為新都,改變了洪武時代的北方邊防策略,回撤大寧、東勝兩衛,全力供給留置在蒙古草原南緣的開平衛,以此作為跳板,只要有不臣服大明的部落,便率大軍大規模進兵草原,予以沉重的軍事打擊。

正是明成祖這種"肅清沙漠"的軍事策略,又進一步使得明成祖放棄原有的大寧、東勝兩衛復置的可能。

百年戰爭:河套一地為何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


但後世之君難有朱棣這般雄才大略,宣德之後大軍出塞的盛況已經絕跡,後代君主都無力遠出,如同孤島般的開平衛在缺少大寧、東勝兩衛的策應,存在的作用就只剩下耗費糧草,於是也不得不撤回內地。

蒙古部族逐漸南下,進入大寧、河套駐牧,直接威脅大明長城以北的安寧,如此嚴重的危機之下,使得河套之地成為明蒙雙方爭奪的焦點,這樣反覆爭奪交戰的混亂局面,直到俺答封貢後才有所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