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菊歷來是中國古代詩歌所描繪歌詠的對象。菊作為大 自然的一種植物.千姿百態,色澤多樣,香味淡雅.具有外在美的特點,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塵命意義的感悟。大凡生命和藝術的境界.都是將有限的內在的精神品德昇華為永恆無限之美。菊成為中國古代詩人感物喻志的象徵.通過對菊的吟詠,體驗和感悟人生,從而構成極具審美的人文精神。

一.菊的精神與外貌

一種文化有它的歷史淵源,也有它的曲折發展道路。我們今天談中國菊文化在世界思想潮流的衝擊下.是否能保持它的中國特色和特徵,並且為全世界所公認,是很具有意義的。

菊花經過人類長久栽培,出現許多變異,總的看來,它的花大而態美色多,開放持久,博得國人喜愛然而它在我 國花卉中博得的位置,卻強烈表現為一種人文歷史的產物。 只有梅花可與之媲美.梅與菊是發揚我國民族抗爭精神最突出的代表,是 一種愛祖國、愛鄉土情操的象徵物。

菊花的黃色,在我國被看得最為珍貴.“黃為正色”,黃色是我國封建社會宮廷文化或帝王文化最重視的。視為尊貴色菊花最初只開黃色,“菊有黃花”,這個特點為歷代王朝所重視,流傳到今天,黃色為正統的觀念仍影響著廣大人民,況且菊花的黃色確實氣質不凡,具有很高的美學評審價值,使人們特別欣賞。

二.菊花的概要

1.菊花與別稱

菊花別名節花、秋菊、甘菊花、藥菊、日精、 九花、傅公、周盈、延年、更生、陰成、朱嬴、帝女 花、女節、女莖、金莖等。菊花秋開,秋令在金,所以人們以黃色為正,又稱其為黃花。

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2.菊花與文人

在寒霜降落、百花凋謝之際,唯菊花傲霜怒放,競鬥芳菲。因此,歷代文人雅土樂於以菊喻志,抒發情懷。

三.古人筆下的菊

1.菊——隱逸高潔的象徵

隱者現象可以說是一種很普遍的文化現象,西方和中國都不乏其例:尼采筆下的査拉圖斯特拉在山上隱居十年,創立超人哲學;印度的佛陀拋妻別子苦修禪學,悟岀菩提妙旨。

在中國,隱者更是數不勝數,黃帝時代的許由,聽到帝王要將權位讓給自己的消息,覺得雙耳受辱,趕忙跑到穎水邊清洗,商末餓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春秋戰國視官位為腐鼠的莊子,漢初的商山四皓,三國的諸葛孔明等等,難以盡數。

在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中,隱者大都是高潔的象徵

,仕人與隱者也總是糾纏不清,仕人可以超凡成為隱者,隱者也 可以入世做個仕人。中國的隱士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道家的隱士,這類人為了全真葆性,終身不仕,另一類是儒家的隱士,這類人乗承孟子的“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的道德信條,以政治的品德來決定自己的去留。

前者以人性為依據,後者以道德為旨歸。陶淵明無疑是儒道雙修隱士的傑出代 表。在仕隱之間幾經徘徊,最後隱逸田園的陶淵明,因其在百花之中偏愛菊花,在詩文中屢屢提到。

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田園的本休狀態,與詩人擺脫了功名利祿的高潔情懷完美地融合,寧宙的浩氣融入詩人的胸懷,詩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園的物象,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自陶淵明以後,就有了大量文人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賦,主要用來象徵有德君子潔身自好,飄然出塵。

2.菊——戰天鬥地的象徵

春天桃李滿園,蝶飛蜂舞,熱鬧非凡,而在寒風陣陣的深秋,菊花縱有旺盛的生命力,也無法招來殷勤的蜂蝶繞叢,天道是何等的不公!面對菊花所受的冷遇,歷代文人多讚賞菊花之高潔、絕俗,以示自己也將保持高尚的節操,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

《題菊花》隧無隱逸高潔之士謳歌的遺世獨立、高蹈塵外的意味,而是通過充滿激情的大膽想象,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時,曾提出“均平”的政治口號,這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這首《題菊花》中得到藝術的顯現。這首《題菊花》可以說是他的詩化的政治宣言,

顯示了英雄的豪邁本色和超凡的志向抱負,堪稱古今獨步的詠菊佳作。

四.魏晉南北朝與魏晉六朝士人人格追求的契合

1.魏晉南北朝人喜愛菊的原因

(1)魏晉社會思潮的影響

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貴真、自然是玄學的兩大命題。重生是魏晉六朝士人普遍的觀念,通過服食養生達到延年益壽是他們普遍的追求。曹操 《龜雖壽》“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服,可 得永年”代表性地反映了當時人的生命追求和期待。

曹丕《與謹繇九日送菊書》: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 違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反映岀他在這方面繼 承了其父的衣缽。

魯迅《魏晉風度與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談到魏晉士人普遍盛行的服丹藥以求延年益壽的行為反映了他們的生命意識和對長壽乃至長生的生命期待。在這種社會文化觀念下, 具有養生延年功效的菊花自然成為他們的摯愛。

(2)菊的物性與魏晉六朝士人人格追求的契合

菊性耐寒,深秋獨放,魏晉南北朝士人対菊的這種品性非常熟悉,並在作品中予以生動的描繪和表現。這種傲寒秋榮、傲然獨放的物性被

魏晉六朝士人視為恬然自適、不與百花爭春的境界,提升為一種傲然不群、不從流俗的品格。

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陶淵明 的“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就是這種傲岸形象和高潔品格的精煉概括和生動寫照。這種品格跟魏晉時期士人在玄學風氣下所追求的貴真、崇尚自由和鄙棄世俗的精神是一致的。

正是這種契合魏晉六朝士人對菊情有獨鍾,每每寄情於菊,寫景抒情,託物言志。

(3)自然審美意識的提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晉宋以後,人們的自然審美意識空前提高,対于山水,對於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賦予了審美的眼光,盡力地發掘其中蘊含的形質之美,山水詩由此興盛。當然, 這跟當時魏晉玄學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魏晉玄學體悟玄理的一個重要方式和途徑就是從山水自然中體悟理趣,抽繹岀深刻的哲學內涵。蘭亭雅集,很大一部分創作成果屬於這類借山水自然體悟玄理之作。謝靈運的山水詩帶著玄言的尾巴,謝眺則在謝靈運的基礎上把山水詩推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這樣的社會思潮和文學發展背景上,菊作為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植物,自然更容易成為文人雅士審美的對象和創作的內容。

(4)文學與文化傳統的影響

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菊進入人們的生活和文化視野不很早。早期文獻《尚書》、《國語》、《詩經)、《左傳》等都沒 有談到到菊,甚至連菊的名字都沒有提到。以筆者有限所見《楚辭》中的一些篇章是較早涉及菊的文學作品。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楚文化已經不僅是楚地楚人的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被魏晉六朝士人認識、理解和接受, 並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表現出來。

2.魏晉南北朝時期詠菊作者群體的廣泛性

明.張溥收集漢魏六朝諸家之作編成《漢魏 六朝百三家集》,僅此範圍內,作品涉及菊的有 37家,佔103家總數的36%,平均不到2. 8個人 就有一人寫過涉及菊的作品。

這些作者身份各異, 有帝王,如魏文帝曹丕、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 蕭繹;有王儲,如梁昭明太子蕭統;有將帥,如魏•鍾會;有隱士,如郭璞、陶淵明、陶弘景等。

有天子的文學侍從,如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有世家大族子弟,如王氏家族的王羲之,謝氏家族的謝慧蓮、謝莊、謝眺等;至於其他文雅高才,做到各級官職的,還有更多,難以枚舉。作者身份的廣泛,

反映出愛菊、賞菊、食菊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普遍的社會風氣。

花中“隱士”何去何從?透過菊文化古今變遷,談古人為何偏愛菊花

在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範圍內統 計,這個歷史時期,共有37位作者創作涉菊詩97 首,平均將近每人一首,可見作品數量是比較大的。

五.菊文化應該何去何從

菊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磨滅的精華,到現當代也是文化中的瑰寶,中華精神的象徵。對於這類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我們應該取其精華,繼續將優秀的菊文化發揚光大,並且傳承下去。讓世界,也讓我們的後人看到並且為這優秀的文化發出不住的感嘆。

讓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精神文明得以延續。對於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也是我們對待任何一種傳統文化都要做到的事情。在現當代社會里,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