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神勇衝陣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必然對這個情節印象很深刻:在長坂坡,趙子龍在百萬曹軍當中七進七出,救出甘夫人和劉禪。而羅貫中先生更是花費大量的文字將這一幕刻畫得淋漓盡致。此戰中,趙雲戰績斐然,不僅救出劉禪全身而退,更是斬殺曹營將領無數。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

"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這真可謂是孤膽英雄。

當然這一切是羅貫中先生在小說中的描寫,當不得真,正史對這一事件僅僅幾十個字就過去了。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神勇衝陣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但是,史書上還是記載了幾位猛將憑著個人勇武,突破重重敵圍,書寫了蕩氣迴腸的英雄傳奇。接下來我以時間順序對四次衝陣進行一番敘述。

1、 曹仁江陵闖重圍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之戰戰敗,退回許昌,留下曹仁守江陵。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戰的主角周瑜率數萬大軍跨江進發,可以說是志在必得。

在面對周瑜數千的先鋒軍的時候,曹仁沒有打算一味的守城,他決定先聲奪人。於是招募了勇士三百人,派部將牛金率隊迎敵。但是因為吳軍人多勢眾,牛金很快就被包圍了。

其實按照正常來說,為了保證守城的力量,一般會選擇放棄城外的三百軍士。曹仁沒有選擇放棄,他決定親自上陣。當時的長史陳矯勸阻曹仁,但是曹仁並不理會,執意帶著幾十名壯士騎馬出城。

這個時候的吳軍注意力全在圍困陣中的牛金等人,根本沒注意城門方向,再加上曹仁僅僅只有幾十人,更沒人想到他真的敢衝擊數千大軍。因此,曹仁等人雖然只有幾十人,但是勢頭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直接衝破了吳軍的包圍救出了牛金,後來他發現還有軍士在包圍圈中,再次衝入敵陣,救出剩餘的軍士,還逼退了吳軍。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神勇衝陣


這一戰的曹仁真可以說是勇不可當。完全當得起部下的稱讚"將軍真天人也"。這一戰也的確是體現曹仁勇力的巔峰一戰。

2、 張遼合肥衝敵營

建安十五年,曹操前去征討張魯,在合肥留下張遼、樂進和李典等將領,並派了護軍薛悌給張遼等人帶去一份手諭,上邊寫著"賊至乃發"。

不久後,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攻打合肥。於是張遼等人打開了曹操留下的手諭,上邊說:"如果孫權前來,張遼和李典出戰,樂進守城,護軍不許參戰。"這個手諭寫的不明不白,眾將可以說是有點看不懂。

好在張遼迅速領會到了曹操的意圖:因為曹操在外征戰,如果合肥僅憑七千軍士守城,必然被攻破,因此要趁著敵軍立足未穩的時候迎頭痛擊,以挫其銳氣,然後才可以守下合肥。

在統一了思想後,張遼連夜招募八百勇士。第二天黎明張遼就披甲持戟,帶頭衝入吳軍之中。吳軍猝不及防之下,被張遼殺了幾十人,還損失兩個將領。張遼並沒有停下,迅速衝破敵方營壘,直抵孫權的大旗之下。

孫權大驚失色,其周圍眾將也不知所措,保著孫權逃到一座小山丘上。張遼看到敵軍退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作戰。孫權根本不敢下去,直到發現張遼帶的人馬很少,才聚集軍隊將張遼圍住。

在這個時候,張遼不僅沒有慌亂,更是展現其英雄本色。且看他帶領將士左衝右突,破開了吳軍的包圍圈。但是還有軍士在包圍圈中,張遼再次衝進敵軍之中,將剩下的軍士救出。孫權軍雖然人多,但是沒有人可以抵擋。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神勇衝陣


這一戰,張遼殺得吳軍如同丟了魂魄一般,士氣低迷,而魏軍消除了原本的恐慌心理,更是對張遼感到敬佩不已。

3、 趙雲北山大顯威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進攻漢中,魏將夏侯淵戰敗身亡。於是,曹操親率大軍前來與劉備一決雌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魏軍的糧食物資被運到北山之下,有數千萬袋之多,主將黃忠想要趁機奪取,便領軍出擊。但是曹操深知軍糧的重要性,因此有著重兵守護,黃忠根本難以成功。

因為黃忠未能如期回營,於是趙雲率領數十騎前去接應黃忠。正好遇到魏軍大軍。趙雲與其先頭部隊碰上,立馬廝殺起來。交戰不久,曹軍大軍趕至,聲勢逼人。因此趙雲且戰且退。

這個曹軍人數實在是多,剛殺散一批,又上來一批,但是趙雲最終還是憑藉其過人的武技,突出了重圍。

趙雲是擋不住的,但是趙雲麾下其他人沒這個本事。當時趙雲的部將張著受傷,被圍困著,趙雲發現後,立馬殺進陣中,救出張著。《三國演義》中,更是這樣描述:

"所到之處,但見'常山趙雲'四字旗號,曾在當陽長坂知其勇者,互相傳說,盡皆逃竄。"

最終,趙雲不僅全身而退,還救出部將張著。更是讓劉備由衷讚歎"子龍一身都是膽"。

4、 文鴦單騎破敵軍

因為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於是時任鎮東大將軍的毋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在魏正始二年起兵勤王。對於這次武裝反叛,司馬師不敢大意,不顧眼上的傷勢,親自帯軍平叛。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神勇衝陣


聽聞司馬師到來後,文欽顯得不知所措。反而是他的兒子文鴦初生牛犢不怕虎,認為可以趁對方尚未立足,突襲即可破敵。於是文欽與文鴦商議後,決定兵分兩路,連夜夾攻。

文鴦說到做到,他第一時間來到寨前,帶領一批壯士拼命擂鼓,並大呼司馬師的名字。抱病出徵的司馬師聽聞文鴦來襲,大驚之下竟使眼珠從瘡口迸出,為了避免動搖軍心,他強忍疼痛,嘴咬被頭熬了一晚上。文鴦因為文欽沒有來會合,而且魏郡兵強馬壯,便鼓譟了一夜撤軍了。

敵進我退是自古以來最實用的戰術。因此,司馬師命令眾將追趕。正常來說,文欽和文鴦應該回到壽春守城才對,但是文鴦感到十分憋屈,決定一挫司馬氏的威風。

文鴦僅僅挑選十餘騎奮力殺入敵軍中,並且所向披靡,殺了一陣後就引兵離開了。司馬師仍舊派遣左長史司馬班率軍八千出擊。這個時候文鴦更加亢奮,單騎殺入陣中,轉眼間殺死砍傷百餘人,進進出出六七次,魏軍不敢逼近。

這一戰,文鴦簡直是戰神的化身,幾乎沒有掛彩,最多是皮外傷。

結語

古代,不管哪個時代都必然存在那些具備著真正勇氣的戰士,即便是隻有幾百人、幾十人,甚至一個人,都敢於面對敵方的千軍萬馬。三國時期當然還有很多這樣的戰例,比如甘寧百騎劫魏營、張遼威震逍遙津等等。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神勇衝陣


能出現這樣的戰事,不僅僅表現出統軍將領擁有高超的武藝和一往無前的勇氣,更是能體現出他們的軍事素養。孫子說"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就是說身為統兵將領面對即將到來的戰事,根據當時的形勢與具體情況,必須判斷出是否可以戰。

"知不可戰而戰",這是愚蠢的表現,即便戰死也就不過表現出忠誠;"知可戰而戰"才是勝利的根本。上述這些戰事中,曹仁、張遼等人都是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戰機,不說一舉狂瀾,至少也是威懾敵軍。

當然,換個角度來看,比如曹仁的衝陣這是較為不明智的決定,因為曹仁身份的特殊同時是曹操集團在荊州最高的軍事負責人,僅僅為了救援三百軍士而一旦陷入絕境,這會是多大的損失,而且此戰對於整個戰局可以說是無關緊要。

因此,這樣的衝陣好比一場豪賭,固然是一個"勇氣"的體現,但與之伴隨的就是十足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