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古代忠義之士的人生,看“得士”的真諦

文 | 牛兒快跑

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凡是做事稱職的人可以稱作是“士”。這是源自分封制之下的產物,周天子需要將天下分封給諸侯,而諸侯同樣需要逐級分封,直至最後的貴族士。

在封建體系中,士作為最底層的貴族,空有頭銜,實則無土地,無實權。在春秋戰國時期,士逐漸演變成了知識分子的象徵和統稱,這個群體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奮鬥目標,因無實權與土地,通過學習去做上層貴族的門客,成為了他們最好的出路。

透過古代忠義之士的人生,看“得士”的真諦


所謂修身,便是通過讀書來提高自身的知識積累和修養;所謂治國,便是在學得知識之後投身上層貴族,為之出謀劃策,治理封地,因諸侯國的緣故稱之為治國;所謂平天下,便是在學成之後為周天子效力,幫助天子平定天下,提高天子的威望。

本文將通過假士與真士的對比來剖析“得士”的真諦。

一、假士,孟公子秦國逃亡之雞鳴狗盜

孟嘗君身為靖郭君幼子,生於五月初五被視作家門不幸,不準扶養。然而其母卻將他養大成人,並在受到靖郭君質疑時以人命非門定將之說服,此後又用虎門無犬子改變了靖郭君的態度,為自己成為“戰國四公子”打下基礎。

此後,孟嘗君便廣招賢士,各方有才之士紛紛來投,只要有一技之長便可以成為他的門客,故此有孟嘗君多賢士的美譽。

透過古代忠義之士的人生,看“得士”的真諦


然而,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中卻將孟嘗君的賢士貶的一無是處,甚至稱其為市井混混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僅用短短百字就將孟嘗君的“士”說清,用孟嘗君逃出秦國之事,點明瞭他的兩位謀士盜狐裘,學雞鳴是市井混混,轉而得出結論:真正的士,不會與這樣的人為伍

孟嘗君雖為戰國四公子之一,用靖郭君留下的產業光收門客,卻盡為雞鳴狗盜之輩,上不得檯面,也斷絕了真正的謀士投身門下。在王安石看來,真正的士有自己的風骨,不屑與常人為伍,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身份,因此,孟嘗君雖有名卻得到一批“假士”。

二、真士,侯贏北向自剄以報其主

信陵君與孟嘗君同為戰國四公子,而在太史公筆下他卻得到了真正的忠義之士,得士道路曲折,不為名利所動,卻能與之相伴一生,以命相報。

透過古代忠義之士的人生,看“得士”的真諦


信陵君親自相邀侯贏做客,侯贏卻無視公子的威名與地位,徑直上車,對其指手畫腳,並於鬧市考驗他的心性,直到確認信陵君的誠意後,他才對其信服。更是不計他人之言,當眾向信陵君賠禮道歉,一個忠義之士的傲骨,心胸赫然藏於其中。

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以送公子。

司馬遷在《信陵君竊符救趙》對侯贏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刻畫,面對信陵君援趙赴死不為所動,故意引起信陵君的不滿,讓其明白其中的利害,點透孤身送死的結局,並順勢獻計竊兵符、引朱亥,將信陵君一切前行之事安排妥當。在信陵君到達兵營拿到兵權之後,侯贏便面向北方自剄,因為北方是信陵君所去之地,他以此來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高西棟曾說:“侯生在選擇了竊符救趙的同時也就選擇了死!侯生是以生命為代價來報答公子的知遇之恩的!”司馬遷筆下的侯嬴形象不僅有超群的智慧,更具有“仰之彌高”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審美震撼!

三、真士,士為知己者死,五百士之守義不辱

田橫三兄弟作為齊國遺留貴族,在大澤鄉起義之後成為了第二波反秦運動的發起人,憑藉三兄弟的才智迅速佔領齊國舊地,復辟齊國自立為王,堪稱一個時代的傳奇。

他敢於同號稱無敵的秦軍交戰,也敢同人人畏懼的項羽開戰,甚至在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之後,還有一身傲骨不願屈於人下,寧願帶領五百勇士遠走海外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透過古代忠義之士的人生,看“得士”的真諦


周番曾在《吊五百義士》寫下

山函巨谷水茫茫,欲向洪濤覓首陽。

窮島至今多義骨,漢廷未許有降王。

斷碑臥地苔痕重,古廟無人祀典荒。

識得靈旗生氣在,暮潮風捲早潮揚。

在田橫帶領五百勇士流亡海外後,漢高祖劉邦派人招降,由於田橫不願屈於人下,於是便在屍鄉高呼“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適志耳!”而後橫刀自刎,兩名門客攜其頭顱面見高祖,漢高祖劉邦被田橫的一身傲骨感動便命人招安五百勇士,怎知五百勇士在得知田橫死訊之後自殺於海島,便有了周番曾的《吊五百義士》。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田橫為:“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聖,餘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刻畫出了田橫的傲骨高節,並點明他與五百義士之間的情誼是可以相互交命的,並將這樣的人忠義之士成為聖人,可見太史公對其評價之高。

結語:

從孟嘗君廣納賢才成就好客之名,到信陵君與侯贏之間的交情,再到田橫與五百義士的同生共死,其中的差距一目瞭然。正如王安石所言: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真正的“士”有自己的傲骨,他們有真才學識,是不屑與市井混混在一起的,那樣只會降低他們的身份,此為其一。

從侯贏和五百義士可見,他們都是用性命相交的忠義之士,侯贏為信陵君獻計後知道他難以回到齊國,便向北自剄以報其主;而田橫在自殺後,五百義士寧可隨他而去,也無一人接受招安投奔劉邦。他們之間的情誼揭示出真正的“士”會以性命相交,縱死不悔,交心交命此為其二

通過對古代忠義之士的剖析,我認為想要“得士”必須尊重士的氣節,不能把他們與常人混為一談,士有自己的傲骨,不會輕易屈於人下,同時還要與他們交心交命,這才算真正的“得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